【病因病機】痰濁壅盛,蒙閉心竅。
本證常見於癲癇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危重階段。多因情誌不遂,氣鬱生痰或濕濁釀痰,蒙閉心竅而致。肝氣鬱結,疏泄失職,故多疑善慮,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痰迷心竅,心神受蔽,不能自主,故意識癡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或因髒腑功能失調,痰濁內伏心經,一旦肝風內盛,挾伏痰濁上蒙心竅,則呈發作狀態。肝風易動,發則痰隨風升上迷心竅,故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肝主筋,肝風動,目係急,筋膜緊,所以目睛上視,手足抽搐;肝氣上逆,喉中痰湧,痰為氣激,故發出聲響如豬羊叫。
【診斷要點】語言不清,神誌癡呆,喉間痰鳴。
【辨證思路】痰迷心竅證,辨證時首先要抓病位在心和病性屬實兩個要點,實則責之痰濁壅盛,痰濁上壅蒙閉心竅,則神誌癡呆,語言不清,表情淡漠,或昏不識人,這是痰迷心竅的主症;其次根據痰濁的特性辨其兼症,痰濁壅盛氣機不利,故必兼脘悶欲嘔,喉間痰鳴,或口吐痰涎,舌苔白膩等症,兩者結合即可正確診斷。
【治療措施】滌痰開竅,方用滌痰湯加減(南星、半夏、枳實、茯苓、橘紅石菖蒲、人參、竹茹、甘草《證治準繩》)
八、痰火擾心證
【概 述】痰火擾心證是指痰火擾亂心神所出現的證候,臨床以失眠心煩,痰多胸悶,甚則躁狂譫語為主症。多因精神刺激日久,氣鬱化火煉液為痰,痰火內盛等引起。
【臨床表現】心煩失眠,麵紅目赤,呼吸氣粗,痰黃稠,喉間痰鳴,狂躁譫語,或見語言錯亂,哭笑無常,不避親疏,狂躁妄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痰火上擾之心煩失眠,狂躁譫語,多兼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兼語言錯亂等痰火擾亂心神的症狀,臨床表現較重,並非單純的火熱之邪。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僅僅責之火邪擾及心神,相對較輕,而無痰熱上迷心竅之症。
【病因病機】痰火上擾,心神不寧。
多因精神刺激,思慮鬱怒,氣鬱化火,煉液為痰,痰火內盛;
或外感熱邪,熱灼液為痰,痰火擾亂心神故見心煩失眠,“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痰火盛者可見狂躁譫語,語言錯亂,哭笑無常;火屬陽,陽主動,故病則狂躁妄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火勢上炎,則麵紅目赤;熱盛機能活動亢進,而見呼吸氣粗;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火內盛之征。
【診斷要點】心煩失眠甚則狂躁,麵紅目赤,舌紅苔黃膩。
【類證鑒別】痰火擾心與痰迷心竅兩證均有神誌異常及痰濁內盛的症狀。不同之處是痰迷心竅無火熱之證候,以神誌昏蒙、淡漠、抑鬱、癡呆等相對靜止的症狀為特征,屬陰證;痰火擾神則火熱證候明顯,以躁狂譫妄、麵紅目赤等燥熱的症狀為特征,屬陽證。
【辨證思路】痰火擾心證,辨證時首先要抓病位在心和病性屬實兩個要點,本證表現的實責之於痰火內盛。因此,痰火內盛擾亂心神是其主症,輕則可見失眠心煩,重則神誌狂亂,胡言亂語,哭笑無常,不避親疏等;其次根據痰火的特性辨其兼症,痰熱上壅可見麵紅目赤,呼吸氣粗,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結合此症方可診斷。
【治療措施】瀉火逐痰,方用滾痰丸(大黃、黃芩、礞石《丹溪心法附餘》)
九、小腸實熱證
【概 述】小腸實熱證,是小腸裏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心煩失眠,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灼痛為主症,多由心熱下移小腸所致。
【臨床表現】心煩失眠,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灼痛,或尿血,舌紅苔黃,脈數。
心火亢盛移熱於小腸所致的小便赤澀灼疼,往往兼口舌生瘡,心煩等心經的症狀,與下焦濕熱所致的淋證不同。
【病因病機】心火亢盛,下移小腸。
多因火熱之邪內侵,七情化火,或進食辛辣厚味久而化熱所致心火亢盛。心與小腸相表裏,心火亢盛下移小腸故見故小便赤澀,尿道灼痛,熱甚灼傷陰絡則可見尿血;熱擾心神則心煩失眠;心火上炎則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為裏熱之征。
【診斷要點】小便赤澀灼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
【類證鑒別】小腸實熱證與心火亢盛證均有心煩失眠多夢,口舌生瘡,舌紅脈數等症狀。不同的是小腸實熱證以心熱下移小腸為主,症見小便赤澀,尿道灼痛,或尿血;而心火亢盛主要以熱邪上擾心神,熱在上焦為主,故見心胸煩熱,失眠多夢,麵赤口渴,甚則狂躁譫語等。
【辨證思路】小腸實熱證,首先要抓病位在小腸和病性屬實兩個要點,並根據髒腑之間的關係及六淫中火的特性進行辨證。心與小腸相表裏,心火盛下移小腸可見小便赤澀灼痛;其次辨其小腸實熱的原因,心火亢盛者必兼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再結合主症,不難診斷。
【治療措施】清心利水養陰,方用導赤散(生地黃、木通、生甘草《小兒藥證直訣》)
第二節 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居胸中,經脈下絡大腸,與大腸相為表裏。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肺的病證有虛實之分,虛證多見氣虛和陰虛實證多見風寒燥熱等邪氣侵襲或痰濕阻肺所致。大腸病證有濕熱內侵,津液不足以及陽氣虧虛等。肺病的常見症狀:咳嗽、氣喘、胸痛、咯血等。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主要表現便秘與泄瀉。
一、肺氣虛證
【概 述】肺氣虛證是指肺功能活動減弱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為主症,多由久病咳喘,或氣的生化不足所致。
【臨床表現】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微,麵色淡白或晄白,神疲體倦。或有自汗,畏風,易於感冒。舌淡苔白,脈虛。
咳喘是肺部疾患的常見症狀,是因肺氣不降上逆所致。肺氣虛弱,無力上逆,因此表現咳喘而聲音低微,往往與氣少不足以息、神疲體倦兼見,此與實證的咳喘不同。
【病因病機】肺氣虛弱,無力主宰。
多由久病咳喘,耗傷肺氣,或因脾虛水穀精氣化生不足,肺失充養所致。肺氣耗傷,則宗氣不足,呼吸功能減弱,因而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且動則耗氣,所以喘息益甚。肺氣不足;輸布水液功能相應減弱,則水液停聚肺係,隨肺氣而上逆,所以出現清稀痰液。喉為發音器官,賴肺氣以充養,肺氣旺則聲音洪亮,肺氣虛則聲音低微。麵色淡白或晄白,神疲體倦,是氣虛常見症狀。肺氣虛不能宣發衛氣於肌表,腠理不密,衛表不固,故見自汗,畏風;防禦功能降低,易受外邪侵襲而患感冒。舌淡苔白,脈虛為氣虛之征。
【診斷要點】咳喘無力,少氣體倦。
【辨證思路】肺氣虛證,臨床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肺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即肺經病變和氣虛是辨別本證的基礎。肺氣虛弱證主要以肺功能活動減弱為其主症,肺氣虛弱不能下降則上逆而表現咳喘;其次針對咳喘辨其虛實,虛者有肺虛、脾虛、腎虛之分,就肺之本髒而言又有氣虛、陰虛之別;實則多責之痰濕、痰熱之邪,因此對其兼症辨其虛實。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虛則胸中宗氣不足,呼吸功能減弱,故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神疲體倦;衛表不固可見自汗、惡風、易感冒等,據此肺氣虛證可被診斷。
【治療措施】補益肺氣,方用保元湯加減。 (黃芪、人參、炙甘草、肉桂《博愛心鑒》);自汗易感冒者,方用玉屏風散。(防風、黃芪、白術《醫方類聚》)
二、肺陰虛證
【概
述】肺陰虛證是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反映的證候,臨床以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幹燥,形體消瘦,午後潮熱為主症,多由久咳傷陰,癆蟲襲肺,或熱病後期陰津損傷所致。
【臨床表現】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幹咽燥,形體消瘦,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咳嗽無痰或少痰,固然是肺陰虛的主症,但感受燥邪也可引起,若外感燥邪者多兼表症,與肺陰虛所致者不同。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是陰虛內熱的主症,肺陰虛者必兼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幹咽燥等,與心陰虛必兼心悸失眠,肝腎陰虛必兼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者不同,因此應注意鑒別。
【病因病機】肺陰不足,虛熱灼肺。
多由久咳傷陰,或癆蟲襲肺,或熱病後期肺陰津損傷,虛熱灼肺所致。肺主清肅,性喜柔潤,肺陰不足,虛熱內生,肺為熱蒸,氣機上逆而為咳嗽,津為熱灼,煉液成痰,量少質粘。肺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咽幹口燥,外不能濡養肌肉則形體消瘦;虛熱內熾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熱擾營陰為盜汗;虛熱上炎則顴紅;肺絡受灼,絡傷血溢則痰中帶血;喉失陰津濡潤,以致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