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髒腑辨證(2)(1 / 3)

【診斷要點】咳嗽無痰或少痰,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辨證思路】肺陰虛證,臨床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肺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以肺經病變和陰虛為辨證基礎。肺陰不足,虛熱內生,肺失清肅導致幹咳無痰或少痰是其主症;其次根據陰虛則生內熱的特點辨其兼症,陰虛內熱可見午後潮熱,或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等,因此,肺陰虛證除幹咳少痰或無痰外,必兼陰虛內熱症。

【治療措施】養陰清熱,止咳化痰。方用百合固金湯加減(百合、生地、熟地、當歸、白芍、桔梗、玄參、貝母、麥冬《慎齋遺書》)

三、風寒束肺證

【概 述】風寒束肺證,是由風寒之邪客於肌表,肺氣被束所反映的證候,臨床以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惡寒為主症。

【臨床表現】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惡寒,輕度發熱,無汗;舌苔白,脈浮緊。

風寒所致咳嗽,發病急,病程短,恢複較快,常伴發熱、惡寒等表症,與氣虛、陰虛所致者不同。

【病因病機】外感風寒,腠理鬱閉,肺氣不降。

感受風寒,肺氣被束不得宣發,上逆而為咳;寒屬陰故痰液稀薄色白。鼻為肺竅,肺氣失宣,鼻竅通氣不暢致鼻塞而流清涕。肺主氣屬衛,邪客肺衛,衛氣鬱遏則惡寒,正氣抗邪則發熱,毛竅鬱閉則無汗。由於邪未內傳,故舌苔未變,脈浮主表,緊主寒,為感受風寒之征。

【類證鑒別】本證與風寒表證的臨床表現相似,但辨證要點各有側重。本證以咳嗽為主症,兼見風寒表證,且表證一般較輕,有時甚至不太明顯;風寒表證,以惡寒發熱為主症,

咳嗽為或有症,即使出現亦很輕微,這是兩者的主要區別。

【診斷要點】咳嗽痰稀薄色白,發熱、惡寒、無汗。

【辨證思路】風寒束肺證,臨床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肺和病性屬實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六經辨證兩種方法相結合。風寒在太陽之表,內舍於肺,肺氣不降故咳嗽為其主症;其次辨其兼症,《傷寒論》雲:“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名為傷寒”。風寒在表,腠理鬱閉必見發熱、惡寒、無汗、身痛等症。因此,風寒束肺證除咳嗽外,兼風寒表實證。

【治療措施】解表化飲止咳。輕者方用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太平惠民合劑局方》);重者用小青龍湯加減。(麻黃、桂枝、白芍、半夏、幹薑、細辛、五味子、甘草《傷寒論》)

四、痰濕阻肺證

【概 述】痰濕阻肺證,是痰濕阻滯肺係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咳嗽氣喘,痰多色白,喉間痰鳴為主症,多因脾氣虧虛,或久咳傷肺,或感受寒濕等病邪引起。

【臨床表現】咳嗽痰多質稀色白易咯,胸滿,甚則氣喘痰鳴,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膩,脈滑。

痰濕阻肺所致的氣喘,責之痰濕壅盛,氣機阻滯,往往與胸中憋悶,咳嗽痰多兼見,應注意與腎不納氣的咳喘,動則頭汗出,咳則遺尿鑒別。

【病因病機】痰濕阻肺,肺氣不降。

常由脾氣虧虛,輸布水液功能減弱,聚濕釀痰,阻滯肺係;或久咳傷肺,痰濕內停等因素,皆可導致肺氣上逆,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故見咳嗽多痰,質稀色白易於咯出。痰濕阻滯氣道,肺氣不利,則為胸悶,甚則氣喘痰鳴,寒屬陰邪,遇寒則咳喘加重,舌淡苔白膩,脈滑,是為痰濕內阻之征。

【診斷要點】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氣喘胸滿,遇寒加重。

【類證鑒別】痰濕阻肺與風寒客肺證皆有咳嗽,但痰濕阻肺證病情較重,病程長,咳吐痰量多,並兼氣喘,胸悶,喉間痰鳴等症,屬於久病;而風寒客肺證雖咳嗽相對痰不多,發病較急,病情輕,兼有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表證,屬於新病。

【辨證思路】痰濕阻肺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肺和病性屬寒兩個要素,即以肺係的病變和痰濕的特性為基礎。痰濕停聚上逆,肺氣不降故咳嗽氣喘為主症,其次辨其咳喘的虛實,虛者往往兼見動則加重,氣短乏力等症;痰濕盛者氣機不利,故見咳嗽痰多,胸中憋悶,喉間痰鳴等,結合其兼症正確診斷。

【治療措施】散寒化飲,降逆平喘。方用方用射幹麻黃湯加減(射幹、麻黃、生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大棗《金匱要略》)痰濕阻肺證,多屬本虛表實,但發作時多以表實為主,按照急則治標的原則進行辨證治療,平時可以治本,或健脾或補肺。

五、風熱犯肺證

【概 述】風熱犯肺證,是由風熱侵犯肺係,衛氣受病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涕,身熱,微惡風寒為主症。

【臨床表現】咳嗽痰多質稀色白易咯,胸滿,甚則氣喘痰鳴,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膩,脈滑。

痰濕阻肺所致的氣喘,責之痰濕壅盛,氣機阻滯,往往與胸中憋悶,咳嗽痰多兼見,應注意與腎不納氣的咳喘,動則頭汗出,咳則遺尿鑒別。

【病因病機】風熱襲肺,肺失清肅。

外感風熱,風熱襲肺,肺失清肅則咳嗽。風熱為陽邪,灼液為痰故質稠色黃。肺氣失宣,鼻竅不利,津液為風熱所熏,所以鼻塞不通;涕流黃濁。肺衛受邪,衛氣抗邪則發熱;衛氣鬱遏故惡風寒;風熱上擾,津液被耗則口幹咽痛。肺位在上,舌尖部常候上焦病變,肺為風熱侵襲,所以舌尖發紅苔薄黃為有熱之征。浮脈主表,數脈主熱,浮數並見;為風熱犯肺的常見脈象。

【診斷要點】咳嗽痰黃,身熱,口幹咽痛。

【辨證思路】風熱犯肺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肺和病性屬熱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兩者結合,以肺係的病變和衛分證的病變為基礎。風熱襲肺,肺失清肅,故咳嗽為主症;其次辨其咳嗽的屬性以及邪在衛分的表現,風熱為陽邪,煉液為痰故咳吐黃稠痰,風熱犯衛,衛氣抗邪則身熱。故身熱、咳吐黃稠痰是必兼症狀。

【治療措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葦根《溫病條辨》)

六、熱邪壅肺證

【概

述】熱邪壅肺證,是指熱邪內壅於肺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咳嗽痰稠色黃,氣喘息粗,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鼻翼煽動為主症,多因溫熱之邪從口鼻而入,或風寒、風熱入裏從陽化熱所致。

【臨床表現】咳嗽痰稠色黃,氣喘息粗,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鼻翼煽動;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病因病機】邪熱壅肺,肺氣不降。

多因溫熱之邪從口鼻而入,或素體陽盛,外感風寒入裏從陽化熱,內壅於肺,肺失宣降上逆而為咳嗽;熱邪煉液為痰,則痰稠色黃;清肅之令不行,故氣喘息粗,呼吸困難。裏熱蒸騰,充斥體表則壯熱;內灼陰津,故口渴欲飲;熱擾心神,則心煩不安;

若痰熱交阻壅滯肺係,氣道不利,肺氣鬱閉可見鼻翼煽動;若熱傷肺絡,絡損血溢可致鼻衄、咯血;若痰熱阻滯肺絡導致氣滯血壅絡脈,氣血不得暢通則出現胸痛,血腐化膿,則咳吐膿血腥臭痰;裏熱熾盛,津液被耗,腸失濡潤則大便幹結;化源不足,則小便短赤。舌紅苔黃主熱,脈象滑數為裏熱或痰熱的征象。

【診斷要點】咳吐痰黃稠,氣喘息促,壯熱口渴。

【類證鑒別】風熱犯肺證與熱邪壅肺證皆有咳嗽痰稠色黃的臨床表現,均屬外感熱病範疇,但病變性質、病情輕重以及預後轉歸等方麵都有不同。前者邪在肺係,伴見風熱表證,病情輕,病程短;後者熱壅肺髒,病在裏,伴見一係列裏熱證,病情重,病程長。

【辨證思路】熱邪壅肺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肺和病性屬實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兩者結合,即肺係的病變和氣分證的病變為基礎。熱邪壅肺,肺氣不降則咳嗽氣喘息促是其主症;其次辨其兼症即邪在氣分的表現,裏熱熏蒸,充斥內外,耗傷津液,故壯熱、口渴欲飲,舌紅,脈象滑數是必兼症狀。兩者結合,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清肺化痰。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陳皮、杏仁、枳實、黃芩、栝蔞仁、茯苓、膽南星、製半夏《醫方考》);或葦莖湯(葦莖、薏苡仁、桃仁、瓜瓣《備急千金要方》)

七、燥邪犯肺證

【概 述】燥邪犯肺證,是指秋令感受燥邪,侵犯肺衛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幹燥欠潤為特征。

【臨床表現】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幹咽燥,或身熱惡寒,或胸痛咯血。舌紅苔白或黃,脈浮數或細數。

幹咳無痰症的特點參見肺陰虛證。咯血,肺陰虛或燥邪均可引起,但肺陰虛所致者咯血量多,且伴陰虛火盛症狀;燥邪所致者,咯血量少,多見痰中帶血絲,以燥傷津的症狀為主。

【病因病機】燥邪犯肺,傷津耗液。

外感燥邪,易傷肺津,肺津受傷,肺失滋潤,清肅失職,故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傷津化燥,氣道失其濡潤所以口幹咽燥;肺氣通於衛,肺為燥邪所襲,故往往兼見身熱惡寒的衛表症狀。由於燥邪有涼燥與溫燥之分,所以表證出現的寒熱有輕重不同。涼燥性近於寒,故表證近似風寒;溫燥性近於熱,故表證近似風熱。若燥邪化火,灼傷肺絡,可見胸痛咯血。燥邪傷津,津傷陽亢,故舌質多紅,邪偏肺衛,苔多白,燥邪襲肺,苔多黃。脈象亦隨著病情的變化而不同,—般來說,燥邪犯肺多見數脈,邪偏肺衛多見浮數,津傷較著多見細數。

【診斷要點】幹咳無痰或少痰,口幹鼻燥。

【類證鑒別】風熱犯肺、燥邪犯肺、熱邪壅肺均有咳嗽,病性屬熱。但風熱犯肺,冬春多見,咳嗽痰黃,鼻塞流黃濁涕,身熱惡風,兼風熱表症。燥邪犯肺,秋季多見,雖有表症,但以幹咳痰少,唇、舌、咽、鼻幹燥欠潤為主症;熱邪壅肺,以咳喘痰多黃稠或膿血腥臭痰、高熱、煩渴,舌紅脈滑數為主症,臨證應當詳辨。

【辨證思路】燥邪犯肺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肺和病邪屬燥兩個要素,即以肺係病變和兼幹燥少津症為審證要點。燥邪犯肺,耗傷陰津,肺失清肅,故幹咳少痰,或無痰為其主症,重則熱傷肺絡故見胸痛咯血;其次根據燥邪的特性辨其兼症,燥邪易傷津液,咽鼻為肺之門戶,故口、舌、咽、鼻幹燥欠潤是必兼症狀。另外燥邪有涼燥、溫燥之分,涼燥者惡寒較重,舌質稍紅,苔白;溫燥者發熱較重。結合上述症狀,不難診斷。

【治療措施】涼燥治宜輕宣涼燥,理肺化痰,方用杏蘇散加減(蘇葉、杏仁、半夏、茯苓、橘皮、前胡、桔梗、枳殼、甘草、生薑、大棗《溫病條辨》);溫燥治宜輕宣溫燥,方用桑杏湯加減(桑葉、杏仁、沙參、象貝、香豉、梔皮、梨皮《溫病條辨》)

八、大腸濕熱證

【概 述】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腹痛,下利赤白膿血,裏急後重為主症,多因感受濕熱外邪,或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腹痛,下利赤白膿血,裏急後重或暴注下泄,色黃而臭。伴見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惡寒發熱,或但熱不寒,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大腸濕熱所致的下利赤白膿血,因熱邪盛故色鮮亮,且伴裏急後重,肛門灼熱等症,與久利表現的下利赤白膿血色黯淡不同,此為辨證的要點。

【病因病機】濕熱蘊結大腸,腸道氣阻絡傷。

多因感受濕熱外邪,或飲食不節等因素所致濕熱侵襲大腸,膠結不解,壅阻氣機,故腹中疼痛;熏灼腸道,脈絡損傷,血腐為膿而見膿血便;熱蒸腸道,機能亢奮,時欲排便,故有腹中急迫感;濕阻大腸,氣機塞滯,大便不得暢通,所以肛門發生滯重。濕熱侵犯大腸,津為熱迫而下注,

可見便次增多,瀉下黃色稀水便。熱熾腸道,則肛門灼熱;水液從大便外泄,故小便短少黃赤;口渴亦為熱盛傷津之征。若表邪未解,則可見惡寒發熱;邪熱在裏,則但熱不寒。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濕熱為病,有濕重、熱重之分,濕重於熱,脈象多見濡數,熱重於濕,脈象多見滑數。

【診斷要點】腹痛,下利赤白膿血,裏急後重,肛門灼熱。

【辨證思路】大腸濕熱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大腸和病性屬實兩個要素,即以大腸的病變和濕熱的特性為基礎。濕熱蘊結大腸,氣機阻滯,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故腹痛、下利為其主症;其次辨其腹痛、下利的性質,即結合兼症進行辨證。濕熱為陽熱之邪,蘊結腸道,氣機阻滯,蒸腐氣血,可見下利赤白膿血色鮮亮,裏急後重,肛門灼熱等,此為必兼症狀,根據兼症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清熱燥濕,調和氣血,方用芍藥湯加減(芍藥、黃芩、黃連、大黃、當歸、檳榔、木香、官桂、甘草《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白頭翁湯(白頭翁、黃檗、黃連、秦皮《傷寒論》)

九、大腸液虧證

【概 述】大腸液虧證,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潤大腸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大便秘結幹燥,難以排出,口幹咽燥為特征,多由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或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