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髒腑辨證(2)(2 / 3)

【臨床表現】大便秘結幹燥,難以排出,常數日一行,口幹咽燥,或伴見口臭、頭暈等症,舌紅少津,脈細澀。

大便秘結幹燥,有陽明熱盛引起者,有陰津不足所致者,若陽明熱盛,可見發熱、腹痛拒按,發病急,病程短;陰津不足所致的便秘,一般無腹痛拒按,病情較緩,病程長,多見於年老體弱、產後、久病者。

【病因病機】大腸津虧,腸失濡養,糟粕內結。

多由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或熱病後津傷未複;或婦女產後出血過多等因素所致腸道失濡,糟粕內結,以致糞便幹結,難於排出,常三、五日,甚至十餘日一行;陰傷於內,口咽失潤,故口幹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濁氣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頭暈。陰傷則則熱,故舌紅少津。津虧脈道失充,故脈來細澀。

【診斷要點】大便秘結,舌紅少津。

【辨證思路】大腸液虧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大腸和病性屬津虧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相結合。大腸津液不足,腸失濡潤,糟粕內結故便秘為其主症;其次根據陰津不足特性結合兼症辨其主症的性質,陰津不足不能濡上故見咽口幹燥,舌紅少津,兩者結合才可診斷。

【治療措施】養陰潤燥,瀉熱通便,方用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杏仁《傷寒論》)

十、腸熱腑實證

【概 述】腸熱腑實證是指腸道邪熱熾盛,糟粕內結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高熱、腹部硬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為主症。

【臨床表現】高熱,或日晡潮熱,臍腹部硬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氣味惡臭,汗出口渴,甚則神昏譫語、狂亂,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脈沉數有力,或沉實有力。

腸熱腑實所致的便秘在前節內容已敘述,至於出現的神昏譫語一症,其特點是日重夜輕,說明邪熱在氣分而未入營血。夜間陰氣來複,邪熱漸退,故夜晚較輕。

【病因病機】邪熱熾盛,糟粕內結。

素體陽盛,加之過食辛辣或邪熱熾盛與腸中糟粕內結,腑氣不通可見腹部疼痛拒按,大便秘結,熱迫腸中津液下瀉則下利清水惡臭;熱邪內盛傷津迫液故汗出、口渴;熏蒸於外見高熱或日晡潮熱;上擾心神則神昏譫語、狂亂;舌紅苔黃燥,脈沉數有力均為熱盛之象。

【診斷要點】腹痛拒按、便秘,高熱。

【辨證思路】腸熱腑實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大腸和病屬實熱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兩者結合,即大腸病變和熱在氣分病變為基礎。邪熱入裏,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致腹滿腹痛拒按,大便秘結;其次根據熱在氣分的表現辨其兼症,熱在氣分,可見高熱、汗出、口渴,脈象數而有力等,兩者參照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通腑瀉熱,方用大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芒硝《傷寒論》)

十一、腸虛滑瀉證

【概 述】腸虛滑瀉證,是指大腸陽氣虛衰不能固攝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利下無度,或大便失禁,腹痛隱隱,喜熱喜按為主症,多由瀉痢久延不愈所致。

【臨床表現】利下無度,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腹痛隱隱,喜溫喜按,舌淡苔白滑,脈沉弱。

利下無度,是腸虛滑瀉證的主症,與一般的泄瀉不同,多屬久瀉不愈所致,利下之物完穀不化,腹痛較輕,喜溫按;一般的泄瀉往往腹痛即泄,屬新病者多,與飲食不適較密切。

【病因病機】陽氣虛衰,腸失固攝。

多由瀉痢久延不愈,大腸陽氣虛衰不能固攝而下利無度,甚則大便失禁或脫肛。大腸陽氣虛衰,陽虛則陰盛,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所以腹部隱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滑,脈沉弱,均為陽虛陰盛之象所致。

【診斷要點】腹痛拒按、便秘,高熱。

【辨證思路】腸虛滑瀉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大腸和病性屬虛寒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者方法結合,以大腸的病變和陽氣虛弱為基礎。大腸陽氣虛衰不能固攝,則利下無度,或大便失禁為主症;其次辨其兼症,陽虛陰盛,寒自內生,腹部隱痛,喜溫喜按,為其必兼症狀。

【治療措施】澀腸止瀉,溫中補虛,方用真人養髒湯。(人參、當歸、白術、芍藥、木香、肉桂、肉豆蔻、訶子、米殼、甘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第三節 脾與胃病辨證

脾胃共處中焦,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裏的關係。脾主運化水穀,具有統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胃主受納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脾胃病證,皆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脾病以陽氣虛衰,運化失調,水濕痰飲內生,不能統血為常見。胃病以受納腐熟功能障礙,胃氣上逆為主要病變。

脾病的常見症狀,腹脹腹痛,泄瀉便溏,浮腫、出血等。胃病多見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症。

一、脾氣虛證

【概 述】脾氣虛證,是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納少,腹脹,大便溏薄,少氣懶言為主症,多因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耗傷脾氣所致。

【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麵色萎黃或晄白,或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脈緩弱。

食少、腹脹,飯後尤甚,為脾胃病變的主症,但虛實均可引起,因此應當注意此症的特點。脾胃虛弱所致腹脹一般喜按,但寒熱不明顯,少食即腹脹加重,且伴見少氣懶言,麵色萎黃等,與陽虛或食積所致者不同。

【病因病機】脾氣虛弱,無力運化。

多因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憂思日久,損傷脾土,或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年老體衰,或大病初愈,調養失慎等所致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穀,消化遲緩,輸布精微乏力,滯而不運故腹脹,且食後加重;脾胃相為表裏,脾氣不足,胃氣亦弱,腐熟功能失職,故納呆食少。脾虛水濕不化,流注腸中則大便溏薄或先幹後溏。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可見倦怠乏力,中氣不足則少氣懶言。脾虛失運,水濕浸淫肌表,則麵色晄白,浮腫。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不足,久延不愈,可致營血虧虛,而成氣血兩虛之證。氣血兩虛,肌膚失去血的濡養和溫煦,可致形體逐漸消瘦,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是脾氣虛弱之征。

【診斷要點】納少,腹脹,少氣懶言。

【辨證思路】脾氣虛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脾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即以脾經的病變和氣虛表現為基礎。脾氣虛弱,不能運化腐熟水穀,故以腹脹、食少為主症;其次根據兼症辨其腹脹、食少的屬性。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可致氣血兩虧,不能榮養肌膚,故麵色萎黃,少氣懶言是其診斷脾氣虛弱的必兼症狀。

【治療措施】益氣健脾,方用四君子湯加減。(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二、脾陽虛證

【概 述】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溏為主症,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

【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陽虛弱所致腹脹、腹痛,其特點喜溫喜按,且遇寒加重,偏重與陽虛不能溫煦,不能化氣之病機。

【病因病機】脾陽虛弱,運化失常。

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成,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致脾的運化失職引起。脾陽虛弱,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水寒之氣內盛,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清稀,甚則完穀不化。四肢稟氣於脾胃,脾陽虛不能溫煦四末,所以四肢不溫。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外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則全身浮腫;婦女帶脈不約,水濕下滲,可見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虛、水寒之氣內盛之征。

【診斷要點】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或清稀。

【類證鑒別】脾氣虛證與脾陽虛證均有麵色萎黃,腹脹納少,大便溏薄症狀,但前者兼有肢體倦怠,少氣懶言等氣虛症狀;後者則兼有腹痛喜溫喜按,四肢不溫等陽虛症狀。

【辨證思路】脾陽虛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脾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即以脾經的病變和陽虛表現為基礎。脾陽虛弱,不能運化水穀,故腹脹、納差為主症;其次辨其兼症。陽虛寒自內生,故腹痛喜溫喜按,不能溫煦四末則四肢不溫,陽虛水濕不化下趨腸中則表現大便溏薄清稀。結合以上兼症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溫中散寒,補氣健脾,方用理中丸加減。(人參、幹薑、白術、甘草《傷寒論》)

三、中氣下陷證

【概

述】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虧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甚則脫肛、子宮下垂為主症,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泄久痢,或勞累過度所致。【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伴見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

中氣下陷所致的便意頻數,肛門墜重,其特點是大便頻數,無腹痛,肛門下墜,應注意與濕熱下利的裏急後重鑒別。

【病因病機】中氣下陷,升舉無力。

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泄久痢,或勞累太過,或婦女孕產過多,產後失於調護等原因損傷脾氣所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不足,運化失控,內髒得不到精微的供養可使髒氣虛衰,升舉無力而下垂,臨床以胃下垂為多見。胃腑下垂,故脘腹重墜作脹,食入氣陷更甚,脘腹更覺不舒。由於中氣下陷,故時有便意,肛門重墜,或下利不止,肛門外脫。脾氣升舉無力,可見子宮下垂。中氣不足,全身機能活動減退,所以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皆為脾氣虛弱的表現。

【診斷要點】脘腹重墜,食入益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少氣乏力。

【類證鑒別】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證均有腹脹納少,食後尤甚,便溏,

麵色萎黃。但脾氣虛弱證兼肢體倦怠,少氣懶言;脾陽虛證兼腹痛喜暖喜按,或四肢不溫,或浮腫,或帶下清稀等;脾氣下陷證兼脘腹墜脹,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等。

【辨證思路】中氣下陷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脾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即以脾氣虛表現和內髒下垂為審證要點。中氣下陷,無力升舉故脘腹重墜作脹,或脫肛或子宮下垂為主症;其次根據脾虛的特點辨其兼症。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故見少氣乏力,肢體倦怠,頭暈目眩等,結合此兼症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方用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術、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脾胃論》)

四、脾不統血證

【概 述】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出血及麵色無華,食少,乏力為主症,多由久病脾虛,或勞倦傷脾等引起。

【臨床表現】便血,尿血,肌衄,齒血,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麵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

脾虛不能統攝所致的各種出血,其特點血色黯淡,或見黑便,發病緩慢,病程較長,與熱盛迫血妄行所致出血色紅,勢急不同。

【病因病機】脾氣虛弱,統血無權。

多由久病氣虛,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以致氣虛統血無權所致。脾氣虧虛,統血無權,則血溢脈外,而見出血諸症:如溢於胃腸,則見便血;溢於膀胱,則見尿血;溢於皮下,則為陰斑;血滲毛孔而出,則為肌衄。脾虛統血無權,衝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除各種出血外,同時具有脾氣虧虛的證候:如運化失健,

則食少便溏,中氣不足,則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反複出血,營血亦虛,肌膚失養,則麵色無華。舌淡苔白,脈象細弱均為虛像。

【診斷要點】便血或衄血等各種出血症狀,麵色無華,乏力。

【辨證思路】脾不統血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脾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即以脾氣虛和出血為診斷依據。脾虛不能統攝血液,故以各種出血為主症;其次根據脾氣虛弱的特點辨其兼症。脾氣虛弱,氣血不能奉養故見麵色無華,神疲乏力等,結合此症即可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