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措施】溫陽健脾,養血止血,方用黃土湯加減。(幹地黃、白術、附子、阿膠、黃芩、甘草、灶心黃土《金匱要略》)
五、寒濕困脾證
【概 述】寒濕困脾證,是寒濕內盛,中陽受困而表現的證候,臨床以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口淡不渴,頭身困重為主症,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
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麵色晦黃,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數。
寒濕困脾所致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常伴頭身困重,舌苔白膩,偏於寒濕邪盛,與脾陽虛弱伴見神疲乏力,畏寒怕冷不同,與濕熱蘊脾所致者也不同。
【病因病機】寒濕內停,脾陽不運。
多因飲食失節,過食生冷,以致寒濕停滯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濕,氣候陰雨,寒濕內侵傷中;或因嗜食肥甘,濕濁內生,困阻中陽所致。脾喜燥惡濕,寒濕內侵,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故脘腹部輕則痞悶不舒,重則作脹疼痛,食欲減退。濕注腸中,則大便溏薄,甚至出現泄瀉;胃失和降,故泛惡欲吐。寒濕屬陰邪,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脾主肌肉,濕性重著,則肢體沉重,清陽不展,故頭身困重;脾為寒濕所困,濕阻氣滯,陽氣不宣,氣血運行不利,不能外榮肌膚,所以麵色晦黃。陽氣被寒濕所遏,不得溫化水濕,泛溢肌表,可見肢體浮腫,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皆為寒濕內盛之象。
【診斷要點】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頭身困重,舌苔白膩。
【類證鑒別】寒濕困脾和脾陽虛都有脾運失健,寒象以及濕阻的表現,但兩者重點不同,雖然兩者均有脘腹痞滿疼痛、納呆、腹瀉、浮腫等脾運失職、中陽不振的表現。不同的是脾陽虛證是虛寒證,是陽虛失運,寒濕內生,故有少氣、神疲乏力,腹痛喜按,四肢不溫,脈沉遲無力等虛寒證表現。而寒濕困脾證是寒濕內侵,中陽阻遏,病性偏於寒濕盛,病程較短,故有泛惡欲吐,頭身困重,舌苔白膩等濕邪內阻的表現。前者責之陽虛,後者責之邪盛。
【辨證思路】寒濕困脾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脾和病邪屬寒濕兩個要素,以脾的運化功能發生障礙和寒濕中阻表現為審證要點。寒濕中阻,脾失健運,故脘腹痞悶或脹痛,納穀減少為其主症;其次根據寒濕的特性辨其兼症。寒濕為陰邪,下趨腸中,腸失傳導故見大便溏泄或泄瀉,濕性重濁蒙閉清陽故見頭身困重或頭目昏眩等,結合舌苔白膩尚可正確診斷。
【治療措施】溫陽化濕,健脾利水,方用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傷寒論》)
六、濕熱蘊脾證
【概 述】濕熱蘊脾證,是濕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腹部痞滿,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舌紅苔黃膩為主症,常因感受濕熱外邪,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所致。
【臨床表現】腹部痞滿,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麵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色,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身熱起伏,汗出不解,是濕熱蘊蒸的特點,與單純邪熱所致的發熱不同。因濕邪的重濁粘滯,故表現發熱不暢,身熱起伏,持續時間較長。
【病因病機】濕熱蘊脾,脾失健運。
多因濕熱外襲,或過食辛辣或肥甘酒酪釀濕生熱,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脾主肌肉,濕性重著,脾為濕困,則肢體困重;濕熱蘊脾,交阻於下,故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
濕熱內蘊脾胃,熏蒸肝膽,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故麵目發黃,其色鮮明如橘色;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鬱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主熱,膩主濕,脈濡主濕,數主熱,均為濕熱內盛之征。
【診斷要點】腹部痞滿,納呆嘔惡,舌紅苔黃膩。
【類證鑒別】濕熱蘊脾證與寒濕困脾證,在病理上都由濕邪阻遏脾氣所致,而主要區別在於兼寒兼熱屬性的不同。
二者均有脘腹痞悶,納呆嘔惡,肢困便溏等濕邪阻遏中焦的表現。不同之處是濕熱蘊脾證是濕中夾熱,故見身熱不暢,渴不欲飲,身目鮮黃、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寒濕困脾證則是濕中夾寒,故見腹痛喜溫,口淡不渴、身目黃而晦暗,苔白膩等。
【辨證思路】濕熱蘊脾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脾和病邪屬濕熱兩個要素,以脾的運化功能障礙和濕熱內阻的症狀為診斷依據。濕熱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常,故以脘腹痞悶,納呆為主症;其次根據濕熱的特性辨其兼症。濕熱困脾,鬱蒸於外則見肢體困重,身熱起伏,汗出不解;濕熱困脾,反映於外則舌紅苔黃膩。結合上症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清熱利濕化濁。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滑石、茵陳、黃芩、菖蒲、木通、川貝、射幹、連翹、藿香、白蔻仁)《溫熱經緯》或茵陳蒿湯加減。(茵陳、梔子、大黃《傷寒論》)
七、胃陰虛證
【概 述】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咽幹,大便幹結等症為特征,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被耗等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咽幹,大便幹結,或脘痞不舒,或幹嘔、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
胃陰虛所致胃脘隱痛,喜按不喜溫,且伴口燥咽幹,舌紅少津等,與陽虛的喜溫喜按不同;大便幹結,由胃陰不足所致者,一般無腹痛拒按,且病勢較緩。
【病因病機】胃陰不足,虛熱內生。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未複,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誌不適,氣鬱化火導致胃陰耗傷。胃陰不足,則虛熱內生,熱鬱胃中,胃氣不和,致脘部隱隱疼痛,饑不欲食。胃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口燥咽於;下不能濡潤大腸,則大便幹結。胃失陰液滋潤,胃氣不和,可見脘痞不舒,陰虛熱擾,胃氣上逆,可見幹嘔、呃逆。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是陰虛內熱的征象。
【診斷要點】胃脘隱痛,幹嘔、呃逆,舌紅少津。
【辨證思路】胃陰虛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胃和病性屬虛兩個要素,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結合,以胃病的常見症狀和陰虛證為審證要點。胃陰不足,虛熱內生,胃氣不和,故胃脘不適或隱痛,幹嘔、呃逆為主症;其次根據陰虛的特性辨其兼症,陰虛不能上潤,故咽喉幹燥,表現於舌,可見舌紅少津,顯現於脈則細數。以此可診斷胃陰虛。
【治療措施】滋陰養胃為大法,方用益胃湯加減。(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冰糖《溫病條辨》)
八、食滯胃脘證
【概 述】食滯胃脘證是以胃脘脹悶,甚則疼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為特征,多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食物停滯所致。
【臨床表現】胃脘脹悶,甚則疼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矢氣便溏,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
胃脘脹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是食滯胃脘的辨證要點,表明邪氣停滯,鬱久化熱,病性屬實;若嘔吐物無氣味,不酸不臭,則多屬虛。
【病因病機】食物停滯,脾不運化。
多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引起。胃氣以降為順,食停胃脘,胃氣鬱滯,則脘部脹悶,甚則疼痛。胃失和降而上逆,胃中腐敗穀物挾腐濁之氣隨之上泛,故見噯腐吞酸,或嘔吐腐敗食物。吐後實邪得消,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若食積氣滯,濕邪內生,濕食下移腸腑氣窒,可致矢氣頻頻,臭如敗卵,大便溏泄或瀉下物酸腐臭穢。食滯內停,胃中濁氣上騰,則舌苔厚膩。正氣抗邪,氣血充盛故脈滑。
【診斷要點】胃脘脹疼,噯腐吐酸,.吐後或瀉後症狀減輕。
【辨證思路】食滯胃脘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胃和病性屬實兩個要素,即以胃腑的病變和食積的特點為診斷依據。食停於胃腑,胃氣鬱滯,故以胃脘脹痛為主症;其次根據食積的特性辨其兼症。食停胃脘,鬱久化熱,腐敗穀物,胃氣上逆故噯腐吞酸,或嘔吐腐敗食物,且吐後脹痛減輕為其必兼症狀。
【治療措施】消食和胃為大法,方用保和丸加減。(山楂、神麴、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蘿卜子《丹溪心法》)
九、胃寒證
【概 述】胃寒證,是陰寒凝滯胃腑所表現的證候。以胃脘疼痛, 遇冷加劇,得溫則減為主症。多由過食生冷,或勞倦傷中複感寒邪所致。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冷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或伴見神疲乏力,肢涼喜暖,食後痛減;或伴見胃脘水聲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脈沉弦。
胃脘疼痛遇冷加重,得溫則減,可因胃寒所致,也可由脾胃陽虛所致。胃寒者發病較急,僅表現遇冷則重,遇溫則減;若陽氣虛,不僅有上述的特點,而且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病程一般較長。
【病因病機】寒滯胃腑,筋脈拘急。
多由腹部受涼或過食生冷,或勞倦傷中,複感寒邪所致。寒邪凝滯胃腑,絡脈收引,氣機鬱滯,故胃脘疼痛;寒為陰邪,得陽始化,得冷更凝滯不行,故疼痛遇冷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是陰不耗津;陰寒內盛,則舌質偏淡,苔白滑脈沉弦。若病程遷延,疼痛反複發作,陽氣耗傷,虛像逐漸暴露,則由實轉虛;中氣不足則神疲乏力;肢體失陽氣溫煦,故肢冷喜暖;進食後陽氣得振,所以疼痛暫得緩解。胃氣虛寒,不能溫化精微,致水液內停而為水飲,飲停於胃,振之可聞脘部漉漉水聲;隨胃氣上逆,可見口泛清水。本證陽氣不足為虛,水飲內停為實,病情不斷演變成為虛中夾實證。
【診斷要點】胃脘疼痛,遇冷加重,得溫則減。
【辨證思路】胃寒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胃和病性屬實兩個要素,即以胃腑的病變和寒邪致病的特點為診斷依據。寒滯於胃腑,筋脈拘急,因此胃脘疼痛為其主症;其次根據疼痛的特點辨其屬性,寒為陰邪,其性收引,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溫則減,據此可診斷胃寒證。
【治療措施】散寒溫胃,理氣止痛為大法,方用良附丸(良薑、香附《良方集腋》)加減。
十、胃熱證
【概 述】胃熱證,是胃中火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以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消穀善饑,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為主症。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或熱邪內犯等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消穀善饑,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胃脘熱灼疼痛是胃熱證的特點,與胃寒的冷痛、胃陰虛的隱痛、食滯胃脘的脹痛不同。另外大便秘結症有熱盛引起者,有陰虛失濡引起者,臨床應注意鑒別。
【病因病機】胃火熾盛,傷津耗液。
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或情誌不遂,氣鬱化火,或熱邪內犯等所致。熱熾胃中,胃腑絡脈氣血鬱滯,故脘部灼熱疼痛;肝經鬱火,橫逆侮土,肝胃氣火上逆,則吞酸嘈雜,嘔吐,或食入即吐;胃熱熾盛,耗津灼液,則渴喜冷飲;機能亢進,則消穀善饑;胃火循經上熏,氣血壅滯,可使牙齦腫脹疼痛,甚則化膿、潰爛;血絡受傷,血熱妄行,可見牙衄;胃中濁氣上逆,則口臭;熱盛傷律,大腸失潤,則大便秘結,小便量少色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有力為熱盛之征。
【診斷要點】胃脘灼痛,牙齦腫痛,大便秘結。
【鑒別診斷】:胃陰虛證、食滯胃脘證、胃熱證均有胃脘疼痛,但有虛實不同。胃陰虛證胃脘部隱痛伴口燥咽幹欲飲,饑不欲食,幹嘔呃逆,舌紅少苔,脈細數,屬於虛證。食滯胃脘證、胃熱證雖皆屬於實證,但食滯胃脘證以胃脘脹痛,噯腐吞酸或嘔吐食物,口氣酸臭,或瀉下臭穢為特征;而胃熱證則以胃中灼痛、嘈雜,齒齦腫痛甚則糜爛,消穀善饑,便秘、溲黃,舌紅苔黃燥為主症。
【辨證思路】胃熱證,辨證時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胃和病性屬實兩個要素,即以胃腑的病變和熱邪致病的特點為依據。邪熱停滯胃腑,故以胃脘灼痛為主症;其次根據熱邪的特點辨其兼症。胃火盛,機能亢進,故見消穀善饑,渴喜冷飲,循經上蒸故牙齦腫痛或齒衄,下迫大腸傷津耗液故大便秘結,結合諸症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清胃瀉火為大法,方用瀉心湯加味(大黃、黃芩、黃連《金匱要略》),或用大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芒硝《傷寒論》)。
第四節 肝與膽病辨證
肝位於右脅,膽附於肝,肝膽經脈相互絡屬,
故有表裏之稱。肝主疏泄,又主藏血,在體為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膽貯藏、排泄膽汁,以助消化,並與情誌活動有關。肝的病證,有虛實之別。虛證多見血虧及陰傷,實證多見氣鬱火盛以及寒邪、濕熱等侵犯。肝病常見症狀:胸脅少腹脹痛竄痛,煩躁易怒,頭暈脹痛,肢體震顫,手足抽搐,以及目疾,月經不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