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髒腑辨證(3)(2 / 3)

肝火上炎證與肝陽上亢證兩者在證候與病機上有近似之處,因火性炎上,陽氣亦亢於上,故均以頭麵部的症狀突出。其區別在於:肝火上炎以目赤頭痛,脅肋灼痛,口苦口渴,便秘尿黃等火熱證為主,病程較短,病勢較急,陰虛證候不突出,故病情純屬實證,係由火熱之邪侵擾所致;肝陽上亢以頭目脹痛,眩暈,頭重腳輕等上亢症狀為主,病程較長,病勢略緩,且見腰膝酸軟,耳鳴等下虛症狀,陰虛證候明顯,故病情屬上實下虛,虛實夾雜,係由氣血逆亂所致。

【辨證思路】肝陽上亢證,臨床辨證時要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肝、腎和病性屬虛實相兼兩個要素,肝、腎經病變和虛實夾雜的特點結合是辨別本證的基礎。臨床病證表現把握兩個方麵,其一,症見肝陽亢於上之症;如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麵紅目赤,急躁易怒等;其二,具有腎陰虧於下的證候表現,如腰膝酸軟,足飄無力等。肝陽亢於上,腎陰虧於下的證候表現相結合,肝陽上亢證的診斷即可確立。

【治療措施】平肝潛陽為大法,方用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生石決明、牛膝、桑寄生、杜仲、梔子、黃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雜病診治新義》)加減。

六、肝風內動證

患者出現眩暈欲仆、抽搐、震顫等具有“動搖”特點的症狀,即稱肝風內動,臨床常見的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和血虛生風四種。

(1)肝陽化風證:

【概 述】肝陽化風證,是肝陽亢逆無製而表現動風的證候;以眩暈欲仆,頭搖而痛,項強肢顫,或卒然昏倒為主症。多因肝腎之陰久虧,肝陽失潛而暴發。

【臨床表現】眩暈欲仆,頭搖而痛,項強肢顫,語言騫澀,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喉中痰鳴。舌紅,苔白或膩,脈弦有力。

肝陽化風證以眩暈頭痛為其主症,其特點為突發頭痛如掣、頭痛不止,並伴見天旋地轉,昏暈欲倒,或頭部搖動不能自製;或行走飄浮,搖擺不穩,甚至昏倒不省人事。

【病因病機】肝陽偏亢,陽亢化風。

肝陽化風證,多由情誌不遂,氣鬱化火傷陰,或素有肝腎陰虧,陰不製陽,陽亢日久,亢極化風,從而形成本虛標實、上實下虛的動風之證。肝陽化風,肝風內旋,上擾頭目,則眩暈欲仆,頭搖而痛,;氣血隨風陽上逆,壅滯絡脈,故頭痛不止;風動筋攣,則項強肢顫;足厥陰肝脈絡舌體,風陽竄擾絡脈,尚可見語言騫澀,發音含糊不清;肝腎陰虛,筋脈失養則手足麻木;風動於上,陰虧於下,上盛下虛,則步履不正。風陽暴升,氣血逆亂,肝風挾痰上蒙清竅,心神昏憒,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痰竄擾脈絡,患側氣血運行不利,弛緩不用,反受健側牽拉,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向一側,不能隨意運動;痰阻舌根,則舌體僵硬,不能語言;痰隨風升,則喉中痰鳴。舌紅為陰虛之象,白苔提示邪未化火,膩苔為挾痰之征,脈弦有力,是風陽擾動的病理反應。

【診斷要點】眩暈欲仆,頭搖而痛,項強肢顫。

【辨證思路】肝陽化風證,臨床辨證時要首先要抓住病位在肝和病性屬虛實相兼兩個要素,臨床病證表現把握兩個方麵,其一,患者平素具有肝陽上亢的現象,如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麵紅目赤,急躁易怒等;其二,突然出現肝風內動的症狀,如眩暈欲仆,頭搖而痛,項強肢顫,語言騫澀,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一般根據患者平素具有肝陽上亢的現象,結合當前突然出現肝風內動的症狀,即可作出肝陽化風證的診斷。

【治療措施】清肝潛陽,熄風鎮痙為大法,方用羚羊鉤藤湯(羚羊角、鉤藤、桑葉、川貝、鮮地黃、菊花、白芷、生甘草、鮮竹瀝、茯神《通俗傷寒論》)加減。

(2)熱極生風證

【概 述】熱極生風證,是熱邪亢盛引動肝風所表現的證候。以高熱神昏,躁擾如狂,手足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為主症。多由邪熱鴟張,燔灼肝經而發病。

【臨床表現】高熱神昏,麵紅目赤,躁擾不寧,手足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小便黃,大便幹,舌紅或繹,脈弦數。

熱極生風證所致高熱,由於熱邪蒸騰,充斥肌膚,故按之灼手如焚;躁擾不寧表現為神智昏糊,躁擾不安,如同發狂。手足抽搐的特點是四肢陣陣抽搐,或持續抽搐,甚則角弓反張。

【病因病機】熱邪亢盛,引動肝風。

熱極生風證,多由邪熱鴟張,燔灼肝經所致。熱傳心包,心神憒亂,致高熱神昏,煩躁不寧;熱灼肝經,津液受爍,引動肝風,而見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等筋脈攣急的表現。熱邪內犯營血,則舌色紅繹,脈象弦數,為肝經火熱之征。

【診斷要點】高熱神昏,煩躁不寧,抽搐強直。

【辨證思路】熱極生風證,臨床病證表現把握兩個方麵,其一,具有高熱的見症,如高熱神昏,麵紅目赤,尿黃便幹等;其二,具有肝風內動的症狀,如手足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等。一般根據高熱之征,結合肝風內動的症狀,即可作出熱極生風證的診斷。

【治療措施】清熱涼肝,熄風鎮痙為大法,方用羚羊鉤藤湯(羚羊角、鉤藤、桑葉、川貝、鮮地黃、菊花、白芷、生甘草、鮮竹瀝、茯神《通俗傷寒論》)加減。

(3)陰虛動風證

【概

述】陰虛動風證,是陰液虧虛引動肝風所表現的證候。以手足蠕動,眩暈耳鳴,潮熱顴紅,口燥咽幹,形體消瘦為主症。多因外感熱病後期陰濃耗損,或內傷久病,陰液虧虛而發病。本證的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屬外感熱病後期出現者,可參閱“衛氣營血辨證”,因內傷久病所致者,已見“肝陰虛證”。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或震顫,潮熱顴紅,口燥咽幹,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數。

陰虛動風證所致肢體震顫,表現為震顫輕微、手足蠕動無力;眩暈耳鳴的特點與肝陰虛證相同。

【病因病機】陰液虧虛,引動肝風。

陰虛動風證,多因外感熱性病後期,陰液耗損,或內傷久病,陰液虧虛,致使筋脈失養而成。其陰虛諸症的具體分析參見肝陰虛證。

【診斷要點】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或震顫。

【辨證思路】陰虛動風證的辨證,臨床病證表現把握兩個方麵,其一,患者具有以手足蠕動、眩暈等為特點的動風症狀;其二,兼有陰虛或虛熱表現。一般根據患者所具有的動風症狀,結合陰虛或虛熱表現,即可作出陰虛動風證的診斷。

【治療措施】養陰熄風為大法,方用三甲複脈散(炙甘草、生地、生白芍、麥冬、阿膠、火麻仁、生牡蠣、生龜板、生鱉甲《溫病條辨》)加減。

(4)血虛生風證

【概 述】血虛生風證,是血虛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候。以手足震顫,肌肉瞤動,肢體麻木,眩暈耳鳴,麵色無華,爪甲不榮為主症。多由急慢性出血過多,或久病血虛所引起。

【臨床表現】手足震顫,肌肉瞤動,肢體麻木,眩暈耳鳴,麵色無華,爪甲不榮,舌質淡白,脈細弱。

血虛生風證所致手足震顫,表現為震顫輕微、手足蠕動無力、徐徐抽動;麵色蒼白或萎黃。血虛證候的具體特征參見肝血虛證。

【病因病機】營血虧虛,筋脈失養。

血虛生風證多見於內傷雜病,因久病血虛,或因急性、慢性失血,而致營血虧虛,筋脈失養所致。具體分析參見肝血虛證。

【診斷要點】肢麻振顫,眩暈,麵色無華。

【鑒別診斷】肝風內動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和血虛生風之不同,應從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加以鑒別。凡肝病出現動風的征象,多為急病、重病。其中熱極生風,因熱邪傷津耗液,筋脈失養所致,故以高熱伴見手足抽搐有力,頸項強直為診斷要點,屬實熱證;肝陽化風係由肝腎陰虛,肝陽亢逆失製而成,以眩暈欲仆,項強肢顫,手足麻木或卒然昏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為主症,屬陰虛陽亢(或上實下虛)之重證;血虛生風與陰虛動風均由陰血虧虛,筋脈失養而成,以手足麻木,震顫或蠕動無力為其風動的特點,均屬虛證。

【辨證思路】血虛生風證,臨床病證表現把握兩個方麵,其一,具有動風之象(參見陰虛動風證);其二,具有血虛的症見(參見肝血虛證)。二者結合,血虛生風證即可確立。

【治療措施】養血熄風為大法,方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三甲複脈散(炙甘草、生地、生白芍、麥冬、阿膠、火麻仁、生牡蠣、生龜板、生鱉甲《溫病條辨》)加減。

七、寒滯肝脈證

【概 述】寒滯肝脈證,是寒邪凝滯肝脈所表現的證候。以少腹牽引睾丸墜脹冷痛,或陰囊收縮引痛為主症。多因外寒入侵,留滯肝脈,或素體陽虛,陰寒內生而發病。

【臨床表現】少腹牽引睾丸墜脹冷痛,或陰囊收縮引痛,婦女陰部發涼、或收縮拘急。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寒滯肝脈證,常見於疝氣病中的寒疝,因其具有小腸從少腹下垂陰囊而致氣脹墜痛的特點,故又稱小腸氣痛。寒滯肝脈證所致之少腹墜脹牽引陰部作痛具有受寒則甚,得熱則緩的特點,並可伴見巔頂冷痛。

【病因病機】寒邪侵襲,凝滯肝經。

寒滯肝脈證責之於寒邪侵襲,素體陽虛,陰寒內生,陰寒之邪凝滯肝經而發病。足厥陰肝脈,繞陰器抵少腹,寒邪侵襲肝經,陽氣被遏,氣血運行不暢,故少腹牽引睾丸墜脹冷痛;寒為陰邪,性主收引,筋脈拘急,可致陰囊收縮引痛;寒則氣血凝澀,熱則氣血通利,故疼痛因寒加劇,得熱則減。陰寒內盛,則苔見白滑,脈沉主裏,弦主肝病,遲為陰寒,是為寒滯肝脈之征。

【診斷要點】少腹墜脹牽引陰部作痛。

【辨證思路】 寒滯肝脈證以肝經所過之處少腹、陰部墜脹冷痛,巔頂冷痛,脈弦緊或沉緊等為審證要點。

【治療措施】散寒行氣,養血和肝為大法,方用暖肝煎(肉桂、小茴香、茯苓、烏藥、枸杞子、當歸、沉香、生薑《景嶽全書》)加減。

八、肝膽濕熱證

【概

述】肝膽濕熱證,是濕熱蘊結肝膽所表現的證候。以脅肋部脹痛灼熱,厭食,腹脹,口苦泛惡等為主症。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或脾胃失健,濕邪內生,鬱而化熱所致。

【臨床表現】脅肋部脹痛灼熱,或有痞塊,厭食,腹脹,口苦泛惡,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寒熱往來,或身目發黃,或陰囊濕疹,瘙癢難忍,或睾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舌體胖大,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