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南亞各國指望農業部門以外的工業化,所以重要的是應該研究一下製造業當前的結構和趨勢。
缺乏充足的自然資源而試圖工業化的任何國家,都將必須進口大量的原材料,這種進口的相對負擔主要取決於工資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水平。如果這些水平高——意味著高度有紀律和效率的勞動力以及大量的資本投資——這些進口的成本顯然不會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這些成本將占生產成本的較小部分,它們購置的進口品將被更有效地使用。出現了一些缺乏可觀的自然資源也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其中包括丹麥、瑞士和日本。他們的成功看來主要可歸因於高度的勞動紀律和效率。
然而,在資本稀缺、勞動充足而低廉的地方,簡單地通過資本投資來提高生產率是困難的,資本稀缺同低水平的勞動技能職業培訓和效率相結合,導致了南亞經濟的低生產率和低工資。這又使進口原材料的相對負擔更加沉重。就是這些不利特點的結合使南亞的天然資源比其它情況下更有意義。
總的來說,自然對南亞並不特別慷慨,唯獨印度擁有數量能滿足高度工業化所需的鐵礦、煤和動力資源。該地區的一些國家占有一種或少數幾種重要金屬,出口這些礦藏提供了重要的外彙收人來源。也僅僅印度具備對工業發展有利的資源組合。另一方麵,幾乎沒有國家對自己的自然資源的極限作真正的擴展。在這些資源被開發的地方,原材料往往隻用來出口,而沒有提供給擴大著的國內工業。這部分地反應了缺乏有利的資源組合。但是,必須強調指出南亞最弱的工業化,與其說是資源貧乏的結果,毋寧說是其它限製和約束造成的。
盡管對南.亞製造業類型進行分類存在著困難,但是,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賓比美國和一般西方國家高得多的製造業份額顯然是在消費品方麵。到1960年為止,印度已有三個新的鋼鐵廠,以後機械工業有顯著增長,但它們仍然構成一個非常小的部門;盡管起步較早,但印度的工業結構沒有很大變化。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紡織業占統治地位;在菲律賓,食品加工量占統治地位。這反映了缺乏多樣化的製品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例如,在印度五個主要行業——基礎鋼鐵、水泥、造紙、棉紡和糖業——占1951年普查包括的所有29個行業就業的60%,生產了大約總增加值的60%。在其它國家,實際上,幾乎沒有製造業,都集中在手工業和原材料加工上。除了印度以外,生產耐用消費品的重工業顯然沒有。
但是,對未來工業化來說,比特定類型產品具有更大重要性的是在特定製造業部門之內的所謂“工業”開辦的性質。這有三種主要形式:家庭工業,規模小且經常以單個住宅單位為限,正如其名稱所示;小型工業,使用現代技術,它生產收音機、自行車部件、電動機、家具和肥皂等等;大型工業,使用大量資本投資和原材料。在印度,家庭工業具有絕對優勢,在1955年的調查中,所詢問的工人中幾乎有70%就業於這類製造業。印度製造業服務中2/3以上在少於五個工人的企業中。可以假定,鑒於這麼多的家庭工業位於鄉村,以及鄉村一般缺乏電力,印度大多數這類企業缺乏機械力量。這種不平衡地集中於家庭工業和小型工業,造成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劣勢,因為所生產的許多產品為當地所消費,幾乎沒有用於出口以換取大多數南亞國家所急需的外幣。
印度的格局在這整個地區十分具有代表性。南亞工業受幾乎不使用資本和使用少量工人的鄉村企業的支配,其工人的人均產出非常低。這不僅降低了工業生產力的總水平,而且往往使鄉村地區的低生活水平持久化。人所共知的累積因果格局又出現了:家庭工業的人均產出受到緊縮的鄉村市場的限製,後者又受到低農業生產力,在較小程度上是低工業生產力的限製。因而,家庭企業提高效率的能力和刺激都受到現有條件的阻礙。我們又回到了怎樣在鄉村一級掙脫低生產水平陷阱的問題。
若不是國家從事家庭工業的人數之眾,那末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就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工廠的增長。但是,大規模的,甚至小規模的現代化企業,一般都是節約勞動力的,並擁有高額資本投資。其特點尤其與以大規模勞動力使用不足和資本稀缺為特征的經濟不相符合。家庭工業的迅速破壞不僅消除了農業輔助收入的一個來源,而且將加強城市化的推力,並進一步加劇城市地區的擁擠。那裏,這些流入人口經常改做叫賣小販和低水平商業以求生存。在試圖工業化的時候,除感情因素外,南亞各國還有更多的原因保護農村家庭工業。特別是消費品方麵的農村家庭工業。這種政策或許隻能是過渡時期內的土地經營,但這個時期可就必須是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