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腐敗與經濟影響
腐敗在亞洲的重要性可用這個事實說明:在政權崩潰的任何地方——例如,在緬甸、巴基斯坦和中國(指國民黨統治的中國——譯者注)——主要的、常常是決定性的原因是政治家和行政官員中間普遍存在行為不端,結果商人和一般公眾中間非法行為盛行。這個問題是南亞各自政府最關心的,因為賄賂和不誠實的通常做法為獨裁政權鋪平了道路,獨裁政權由於揭露腐敗和對冒犯者采取懲罰行為而證明了自己的合法性。清除腐敗經常作為軍事接管的主要理由而被提出來。如果新政權沒有消除腐敗,它的失敗就為另一次某種起義準備了理由。腐敗程度顯然對該地區政府的穩定有直接影響。
腐敗還幾乎是研究課題的禁區。這個問題在政府和計劃的學術討論中幾乎沒有提及甚至西方專家也很少提到,這表明了我們在研究中描述為外交特征的一般傾向。忽視態度和製度問題就避免了一些麻煩問題。南亞的社會科學家,無論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都特別想走這條便道。當這種偏向受到挑戰時,它被一些籠統的說法理性化了——這就是,所有國家都有腐敗;由於殖民時代和前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根深蒂固的態度和製度,南亞各國有腐敗是自然的;南亞需要腐敗給複雜的商業與政治機器添加潤滑油,或許它並不真正是一個不利條件。這些辯解是不恰當的,並且顯然站不住腳,它們大多都是錯誤的。這些說法更經常地在談話中表述出來而較少見諸文字。
腐敗問題雖然還不是研究的主題,但也是有發言權的南亞人考慮很多的問題。特別是在保留了議會民主和公共討論自由的國家,報紙將很多版麵,政治集會拿很多時間用於這一問題。在所有國家中,當談話自由輕鬆的時候,經常轉到政治醜聞上去。反腐敗運動定期地開展,通過法律,建立監督機構,指令保安機關調查有關行為不端的報告。有時,官員,多半是較低級的官員,受到起訴和懲罰,偶爾也有部長被迫辭職。所有這些國家有發言權的人還相信,腐敗是猖獗的,並且有增無減,特別是在高級官員和政治家中間,包括立法者和部長們。大張旗鼓地努力防止腐敗和斷言正在對付應該處理的腐敗看來隻是傳播了犬儒主義,尤其是在所有這些觸及較高級人物的程度方麵。
從前述可見,有兩個因素顯然是清楚的:所謂“腐敗的民俗學”,即人民對腐敗的信念和這些信念附有的感情;和可以任意貼上“反腐敗運動”標簽的公共政策措施,即所建立的旨在加強各級政府官員廉正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製度。這兩者清晰可見,應該容易記錄和分析。
腐敗的民俗學本身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社會事實,值得深入研究。這種民俗學對於人民怎樣處理私生活,他們怎樣看待政府旨在鞏固國家和指導及促進發展所作的努力有決定性影響。它容易使人民認為,掌握權力的每一個人都可能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家庭的利益或他覺得應忠於的其他社會集團的利益來利用權力。與這有關的、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是,腐敗的民俗學在什麼程度上有助於產生對有組織的社會的微弱忠實感。如果認為腐敗是理所當然的,那麼對其不滿實際上等於嫉妒那些有機會通過不正當交易謀取私利的人。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關於腐敗的信念,特別是眾所周知的犯科者能夠繼續腐敗而幾乎沒有受到懲罰風險的信念,易於加強這種看法:這類犬儒主義的自私行為是正常的。因此,腐敗的民俗學本身就是有害的,因為它能使人們對腐敗的盛行,特別是在高級官員中間盛行有一種誇大的印象。
由於正如印度、錫蘭和菲律賓的大眾辯論十分公開一樣,所有南亞國家街談巷議盛行,所以各種犯罪案件的真相,不難弄個水落石出。主要研究任務當然是確定一國腐敗的一般性質和程度,它對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層次和各個部門的侵蝕及可以識別的任何趨勢。接下來是對研究的問題進行初步的篩選分類。所說的看法既立足於個人觀察,也立足於廣泛地閱讀原始記錄、委員會報告、報紙和其他出版物,更多的是立足於同該地區有識之士的談話,包括同西方商人的談話。在美國,對腐敗問題已有幾代人深入地、富有成果地進行了研究,這一事實應該駁斥所謂從這一現象的研究中不能學到什麼的看法。
首先關於腐敗的一般程度,毫無疑問,南亞國家比西方發達國家或共產主義國家高得多。如果要同殖民時代的情況作一比較,南亞和西方觀察家的一般看法是,腐敗現在比殖民時代更普遍。尤其有人相信,它已在較高級官員和政治家中間建立了基礎。因為對南亞不同政府管理部門來說,一般假定,政府工作部門和政府采購機構特別腐敗,這些部門和機構的官員控製了進出口許可證、征收關稅和稅收,管理鐵路使其正點運行。顯然,官員什麼時候被授予相機處理的權力,就往往什麼時候有腐敗。腐敗甚至有時候蔓延到法庭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