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李叔同從日本回國後,執教於浙江兩級師範。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後專攻戒律,1942年,李叔同在福建開元寺逝世。

李叔同在很多方麵均有建樹。他早年編的《祖國歌》中,表現了愛國救民的遠大抱負:

上下數千年,一脈延,

文明莫與肩。

縱橫數萬裏膏腴地,

獨享天然利。

國是世界最古國,

民是亞洲大國民,

烏乎大國民。

烏呼,唯我大國民!

幸生珍世界,

琳琅十倍增聲價,

我將騎獅越昆侖,

駕鶴飛渡太平洋。

誰與我仗劍揮刀,

烏乎大國民,

誰與我鼓吹慶升平。

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偉大的抱負,表現得淋漓盡致。優美的文辭,秀美的音樂,天衣無縫的詞曲,抒發得一覽無餘。一代音豪,一代宗師,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藝術造詣。

其他作品,如《春景》、《送別》、《西湖》等,都在青年學生和知識界廣為傳唱。這些作品也均是采用現有的曲調填詞而成。

李叔同也有少量的創作曲,如《留別》、《早秋》、《春遊》等,而《春遊》則是我國第一首合唱曲。

其他早期出版的學堂樂歌集有1904年曾誌忞編的《教育唱歌集》,1906年辛漢編的《唱歌教科書》等。

再說公元1919年五四運動轟轟烈烈地爆發了。對外,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對內,反對並推翻清政府,實行民主的運動此起彼伏。在這以後,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國共兩黨的合作給中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這個時期,許多具有新型的革命內容和曆史意義的歌曲應運而生。如當時流傳的一首歌《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

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拚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製度一切掃淨,記取五月一日的良辰。

紅旗飛舞,走上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願大家努力齊進取。

這首歌表現了中國工農民眾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對新型社會——“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熱烈向往,以及不鏟除不平等絕不罷休的英雄氣概。

1923年6月,《國際歌》、《赤潮曲》的發表,把革命音樂推向新的高潮,這些歌音調雄偉、氣勢宏大,成為號召工農團結起來、打倒列強和反動軍閥的有力武器。

1926年,我國最早的一部革命歌曲集《革命歌聲》出版,由李求實選編。集中編輯了15首優秀的革命歌曲。如《國際歌》、《國民革命歌》、《赤潮曲》等。

五四運動後,在“科學與民主”的旗幟之下,以新型音樂社團和現代音樂為主的音樂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那些具有音樂知識的專業和業餘的音樂家們,廣泛地要求發展現代音樂。自此,音樂以新姿態和新氣息,受到新音樂工作者的關注。

在北京,各個音樂社團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除已有傳統的社團外,又陸續成立了“大同樂會”、“上海國樂研究會”、“今虞琴社”等社團。

在這些社團中,有許多知名人士,有著名昆曲家和琵琶師吳畹卿,七弦琴師王露、楊時百、沈肇洲,著名二胡演奏家周少梅,著名琵琶師汪煜庭等。

而民間音樂有非常深厚的基礎,如著名二胡演奏名師華彥鈞(1893—1950),他的《二泉映月》、《聽鬆》等樂曲,是我國現代音樂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故事(即瞎子阿炳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他那如泣如訴的琴音,他那似有似無的樂感,他那嫋嫋炊煙似的音符,可以使人感受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胸懷和華君的造詣精深的技藝。

在這個時期,影啊較大的器樂是“廣東音樂”。如著名藝人嚴老列的民族器樂曲《旱天雷》、《雨打芭蕉》。廣東音樂的極盛時期是在五四運動以後,有著名作品《平湖秋月》、《賽龍奇錦》等,在20世紀30年代風靡一時。

1927年,我國的第一家音樂院誕生了,它就是上海國立音樂院。它是一所體製較完備、規模較大的音樂教育機構。

這一時期,我國的音樂理論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提出了不同音樂思想和發展民族音樂的不同主張。其代表有肖友梅的“以西代中”說和劉天華的“平民音樂”說等等。

肖友梅,我國早期著名作曲家和理論家。1884年生於廣東香山,早年在日本、德國學習音樂,計18年之久。在日本就參加了同盟會,掩護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回國後,就致力於現代中國的音樂教育。

1920年,肖友梅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管弦樂隊,自任指揮。1927年他在上海創辦了第一所音樂學院,即上海國立音樂院。他畢生從事高等音樂教育,直到1940年在上海逝世,他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在他的一生中,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有一百多首歌曲和其他體裁的作品。並出版了兩本歌集《今樂初集》和《新歌初集》,這是我國最早的個人創作專集。

肖友梅在我國音壇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鋼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曲》是我國最早的、最完整的鋼琴曲。他的著名作品有《問》、《五四紀念愛國歌》、《從軍歌》、《國恥》等。

《間》是肖友梅的作品中最有影響的作品。歌詞向人們提出了一係列意味深長的人生問題,像曆經滄桑的長者發出的具有哲理性的感慨。而歌曲是單一形象的樂段結構,旋律瀟灑蘊藉。

歌曲在4個勻稱的樂句之後,顯得含而不露,從容不迫。隨後以感慨的旋律進入,把歌曲推向高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淒惶的淚”,點明主題,一語中的。歌曲最後以沉吟似的尾聲結束,更覺餘韻無窮,嫋嫋不絕。

而劉天華,則是我國早期現代音樂的又一代表人物,他是我國著名的民族器樂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中學時就參加學校軍樂隊,中學輟學後以音樂為職業,1912年,他到了上海,參加了新興戲劇團體開明劇社。1914年在失業、喪父、貧病交加的劣境中創作了著名的二胡曲《病中吟》。

1922年,劉天華受聘為北大傳習所國樂教師和國立藝專音樂係的二胡、琵琶教授。1927年,組織了國樂改進社,創辦了《音樂雜誌》。

劉天華對民間音樂進行搜集整理,並尋師學習戲曲音樂。他的作品共有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和2首絲竹合奏曲。

劉天華是我國第一個采用近代記譜法編輯京劇曲譜《梅蘭芳歌曲譜》的。他還把二胡納入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為我國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劉天華的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苦悶和理想,曲折、隱約地透露出時代的氣息。他的作品在運用民間音樂和借鑒西洋音樂等方麵都有成功的表現,對於提高和挖掘樂器的表現力、充分發揮樂器的性能等方麵都有很高的成就。

1932年6月8日,劉天華染猩紅熱而死。

二胡獨奏曲《病中吟》是劉天華的處女作。他是在失業、喪父、貧病等處境惡劣、前途渺茫的心境下寫成的。《病中吟》並不是一首絕望的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內心獨白。

《病中吟》共分4段,試以圖解:

第1段用連綿不斷的長句法寫成。它那低回高轉的曲調,似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傾訴不完的愁緒,表現了當時鬱鬱不得的心境和對人生的感慨。

第2段出現了短時值的休止符,以16分音符為主的急促的旋律進行,節奏果斷有力,體現了與周圍黑勢力作鬥爭的頑強不屈的精神。

第3段又再現了第1段的連綿不絕的曲調,似有鬥爭的願望,但又為現實所困,實在是無能為力。這就體現了逆境中的掙紮和走投無路的痛苦。

第4段,尾聲。尾聲中,鬥爭的意識不斷加強,似在下定決心孤軍奮戰。當音樂的發展達到頂點時,旋律戛然而止,情緒直轉而下,造成一種回腸欲斷的悲慟效果。音樂時而激憤高歌,時而低聲歎息,意境無比悠遠。

這一時期,除肖友梅、劉天華外,比較重要的音樂家還有王光祈、趙元任、黎錦暉等人。

王光祈,字若愚,1891年生人,祖籍四川溫江。1918年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法律係。他是一個具有改良主義思想的政治活動家,參加過新文化運動。

1923年,王光祈改學音樂並獲音樂博士學位,被聘為德國波恩大學講師。1936年在柏林逝世。

王光祈認為,中國隻有完成“民族複興運動”,喚起中華民族的根本思想,才能建立一個富裕的中國。而這些隻有靠音樂喚醒人們,這就是王光祈的“音樂救國”的思想。

王光祈還認為,音樂要建立在中國民族的根本上,不要“強以西樂代皰”,也不能依靠“於國樂前途”無所補益的崇洋音樂家。但形式可取他人之長,根本在於本民族。

王光祈在音樂理論研究方麵有著重要的成就。他是我國第一個采用現代科學方法來研究中國音樂的,也是第一個用比較音樂學的方法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論述的。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和有啟發性的見解。在樂律研究和翻譯琴譜、介紹外國音樂等方麵,作出不少卓有成績的工作。

這一時期另一個重要音樂家黎錦暉也是一位對祖國音樂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

黎錦暉(1891-1967),湖南湘潭人,1919年參加北大音樂研究會,對花鼓戲的音樂作過采集工作,20年代,因創作了12部兒童歌舞劇和24首兒童歌舞表演曲而聞名全國。

黎錦暉的兒童作品,大都是他自創台本自編歌詞。他的作品,語句淺朗、順適、活潑,歌譜力求適合兒童心理,他的一些較優秀的作品,都具有天真爛漫的兒童特點。

由於他對民間音樂有較多的了解,所以他作品的格調都比較單純流暢,平易近人,新穎別致。所選用的曲調都很適合兒童表演演唱,詞曲配合得恰如其分。

在創作中,他能不同程度地反映講科學講民主的精神,因而流傳麵極廣。

黎錦暉的作品裏充滿了兒童幻想,宣傳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思想,如《好朋友來了》。

這首歌作於1921年。它完全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興趣出發,把孩子們模仿成年人的天真舉動歌唱化、遊戲化。詞曲結合緊密,富於民族風格,節奏生動明快,動作性很強,易於表現,歌唱起來興趣盎然:“砰砰嘭嘭,砰砰嘭嘭,嘿,有人敲門……。”

他的作品還反對束縛人性的讀經教育,提倡科學、民主、平等的精神。如歌舞劇《小小畫家》。而《小羊救母》(歌舞劇)則通過孩子們和小動物戰勝惡勢力侵害的故事,反對邪惡、殘暴的行為,歌頌勇敢、智慧、團結的品德。

黎錦暉的歌舞劇接近於民間歌舞小戲,又汲取了西洋歌舞的某些特點。因此,又有了一些新的創造,對後來新歌劇的創作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與黎錦暉同時期的趙元任,也是重要人物之一。趙元任(1892-1982),江蘇武進人,1910年留學美國,1920年回國。1938年,他再次赴美並定居。

趙元任從小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並對中國民間音樂有一定的研究。他在探索中國民族風格方麵有一定的成就,並在藝術上勇於創新。他的作品,曲調優美流暢,音樂形象鮮明,既借鑒了歐洲音樂創作的技法,又保持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特色,具有獨特的中國民族的藝術風格。

他的主要作品有《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她》、《勞動歌》、《嗚呼三一八》、《老天爺》和合唱曲《海韻》等。《賣布謠》作於1922年,詞作者劉半農是五四時期白話詩創作的先行者。《賣布謠》以質樸的歌謠體,敘述了勞動者的辛勞悲苦,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趙元任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對歌詞作了成功的處理,使整首歌詞曲相配、聲韻清晰,並從歌詞語調中引出了純樸、生動的旋律。

趙元任又是較早收集、改編民歌的音樂家,曾為數十首中國民歌配上鋼琴伴奏並進行演唱,確實為中國的新音樂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1927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開辟的紅色根據地中,又湧現了一大批謳歌革命、宣傳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歌曲。這些歌曲歌頌共產黨的革命領袖,反映紅軍戰鬥生活和根據地群眾的精神麵貌。如《工農兵聯合歌》、《紅軍紀律歌》、《興國山歌》、《劉誌丹》、《送郎當紅軍》、《橫山裏下來些遊擊隊》、《八月桂花遍地開》等。

這些歌曲在群眾中廣為傳唱,並對我國的革命鬥爭和新興的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於在統戰區,蔣介石的反動政府不顧國家的生死危亡,實行白色恐怖,並對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實行文化圍剿,致使“白區”音樂低沉苦悶。

但在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許多革命音樂家深入到工人、職員、市民中去,把革命音樂與群眾廠泛、直接地結合起來,不斷地創作出大量的優秀的音樂作品。

在這段時期,音樂活動有三個高潮期。

1.30年代音樂院校的音樂。30年代,我國專業音樂活動進一步發展。有一支陣容相當可觀的音樂隊伍活躍在我國樂壇上,主要有國立音專等音樂院校和其他文科大學和師生們。

其代表人物是當時任國立音專教授兼教務主任的黃自。

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1916年入清華學校讀書,1924年去美國歐伯林學院及耶魯大學音樂學校學習作曲。1929年回國,先後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係、國立音專理論作曲係任教,並兼任音專教務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他與音專愛國師生一起,到浦東一帶為東北義勇軍募捐演出。1932年在杭州舉行了“鼓舞敵愾後援音樂會”,用音樂為武器,發動廣大群眾團結起來,抗日救國,保衛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