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在歸國的9年中,對音樂理論研究作了孜孜以求的努力。先後發表了《音樂的欣賞》、《電影中的歌曲》、《西洋音樂進化史》等音樂論文。主持編訂了《複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並主撰了“樂理”和“欣賞”部分。主編了音樂藝文社的《音樂雜誌》和上海新夜報的《音樂周刊》等。
他的未完成的論著有《和聲學》、《西洋音樂學》、《中國音樂史》、《世界史、本國史音樂對照年表》等。他的這些作品結構嚴謹,線條清晰,層次分明,對旋律和聲的民族風格作了有益的探索。
1938年5月9日黃自因病逝世。在黃自的一生中,共寫下了交響音樂、室內樂、鋼琴複調音樂、清唱劇等各種體裁樣式的音樂作品共94首。
其中以“九一八”以後創作的歌曲最為有影響力。如《九一八》、《熱血》、《抗敵歌》、《旗正飄飄》等。《旗正飄飄》作於1932年,全曲以回旋曲式寫成。進行曲的主部將場景的描繪和心情的刻畫融為一體,音調激昂慷慨,節奏鏗鏘有力。作者在這裏采用的是小調式,更使音樂顯得蒼勁,猶如一首悲壯的出征歌。
《旗正飄飄》的主部,主要是通過合唱力度及織體寫法的改變,使其一次比一次更強勁有力。
《旗正飄飄》的兩個插部在寫法上都是一唱一合的領合形式。在兩個插部後麵,都有相同的連接部,以急切的呼喚、有力的號召,表現人民群眾熱望團結一致,奮起殺敵的心情。
黃自在這首作品中抓住回旋曲式反複出現的主部而使樂曲主旨得到強調,這種藝術構思和處理手法是富有創造性的。
黃自創作的《長恨歌》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部大型聲樂套曲,作於1932年,也是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這部作品取材於白居易的同名長詩,並選用其中的詩句作為各樂章標題。
作者創作這部作品,一方麵為了填補合唱教材缺乏中國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麵也有針貶時弊的積極意向,反映了在日寇加緊侵華,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之時,國民黨當局卻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嚴重局勢下,人民群眾的愛國激情和日趨覺醒的民族意識。
全曲共分十個樂章,因故第四、七、九樂章未作,我們現在看到的隻有七個樂章,現在,我們把七個樂章的標題標明於後:
第一樂章:仙仙飄飄處處聞第二樂章:七月七日長生殿第三樂章: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樂章:驚破霓裳羽衣曲(未完成)
第五樂章:六軍不發無奈何第六樂章:宛轉娥眉馬前死第七樂章:夜雨聞鈴斷腸聲(未完成)
第八樂章:山在虛無縹緲間第九樂章:西宮南內多秋草(未完成)
第十樂章:此恨綿綿無絕期這部作品,在音樂民族化方麵作了多方麵的探索,對後來的民族風格的音樂創作有一定的影響和啟發。
黃自對民間音樂也有一定的研究,他創作的《卜算子》、《雨後西湖》、《西風的話》、《燕話》等,民間風味極濃,曲調優美,結構嚴謹,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的喜愛,經常在人們中間傳唱。
在黃自的一生中,無論音樂教育、音樂理論,還是音樂創作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音樂藝術思想,他的民族化的探索和他的音樂理論的獨特見解,在五四以後的新民主主義的音樂文化寶庫內,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左翼音樂運動和聶耳的創作。20世紀30年代,由於左翼影劇工作的需要,在上海成立了“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和“新興音樂研究會”等左翼音樂組織。先後有聶耳、任光、呂驥等人參加。1935年,又成立了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歌曲作者協會”。
在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賀綠汀、劉雪庵、麥新、沙梅、冼星海等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理論上提出了“新音樂運動”和“國防音樂”等口號,為當時的音樂民族化、大眾化起到了積極的建設作用,並把這些係統理論化。
在創作上,他們寫出一大批反映底層勞動人民苦難生活和反抗要求的作品。這些作品具有新的音樂風格,反映了時代氣息。其中尤以聶耳、任光、張曙等人作品影響較大。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筆名黑天使、浣玉、王達平等。生於雲南昆明,4歲喪父,生活極貧困。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
1925年,聶耳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1927年,又進入雲南省立師範外國語組學習,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其後,在滇係軍閥範石生的部隊當兵,但當看到軍閥內部為了爭奪地盤,互相傾軋,於1925年5月離開部隊。
聶耳在1931年到上海考進“明月歌舞團,跟隨黎錦暉學習作曲,時年19歲。由於他學習作曲,練習小提琴特別認真,加上他聽覺很靈敏,團裏的人叫他“耳朵先生”,於是他把名字改為聶耳。
1932年,聶耳參加了左翼劇聯的音樂小組,後來又加入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分會,自此,他與左翼音樂家們建立了密切的聯係。
聶耳在上海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話劇、舞台劇作曲。
1930-1932年,由於黨對他的教育和培養,使他在政治思想上有很大進步。1933年初,由田漢介紹,聶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先進組織,自此,聶耳更加堅強起來,勇敢地投入到音樂革命的創作中去。
1933年,聶耳創作了《開礦歌》,這首歌曲後來成為影片“母親之光”的插曲。還創作了《饑寒交迫之歌》,這是聶耳最初創作的幾首革命歌曲。
1934年,聶耳組織成立了百代國樂隊,並整理、改編了《翠湖春曉》、《昭君和番》和《山國情侶》等民間樂曲,並製成唱片出版。
1935年,聶耳擔任聯華公司音樂部主任,並領導成立了聯華聲樂團,為革命影片《新女性》作曲,並任這首歌曲的指揮。
同年,聶耳離開祖國,準備去蘇聯學習,在經過日本途中,在神奈川縣遊泳時,不幸溺死,時年正值23歲。
聶耳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許多具有強烈戰鬥性的歌曲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受到全國勞動人民的歡迎。他在音樂創作生涯中,留下了群眾歌曲35首,民族器樂曲4首,口琴曲2首,並創作了4部電影劇本、15篇音樂論文。
聶耳的群眾歌曲可分四部分,即救亡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自衛歌》等),勞動歌曲(如《開礦歌》、《碼頭工人歌》等),抒情歌曲(如《鐵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和兒童歌曲(《賣報歌》、《小野貓》)等。
在聶耳創作的歌曲中,《義勇軍進行曲》是部最傑出的作品。這首歌作於1935年,原為影片《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詞作者是田漢。
《風雲兒女》是著名作家夏衍創作的,表現的是處於深重民族危機下的30年代知識分子,從象牙之塔衝出來奔赴抗日前線的主題。而著名詞作家田漢因遭反動派逮捕,捕前匆忙而就。
聶耳接到這個任務後,立即以巨大的熱情投入了創作。這首歌曲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刻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快傳遍全中國的每一角落。著名黑人歌唱家羅伯遜親自演唱並錄製唱片,更使中國人民的戰歌載譽世界。
聶耳在創作這首歌曲時,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在影片中,歌曲開始時,用幾小節特強的小鼓獨奏,然後在隆隆炮聲中奏出軍號的前奏。
“起來,不願作奴隸的人們……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當唱到這裏時,聶耳用突然的休止符,造成一種特有的緊迫感,在休止後更突出了“最危險的時候”,而迫使人們發出強烈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
在3次層層向上的呼喊之後,號角式的音調再現,激勵著無數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前一進!”,音樂上富有動力,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戰鬥步伐,一發而不可收。
《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革命鬥爭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建國後,便成了舉世聞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耳的民族器樂曲也受到群眾的歡迎,他的器樂曲風格純樸、健康、清新,如《金蛇狂舞》,樂曲配以激越的鑼鼓,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
聶耳是我國音樂運動的一麵偉大旗幟,是中國音樂曆史上劃時代的第一個人民音樂家,他為社會主義新音樂奠定了牢固的基礎,為後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3.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及冼星海的創作。1935年“一二·九”運動至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成了全民性活動,各地抗日歌詠團體如雨後春筍地湧現出來,並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
群眾歌曲中有孫慎的《救亡進行曲》,呂驥的《武裝保衛山西》,麥新的《大刀進行曲》。小型合唱曲有賀綠汀的《遊擊隊隊歌》,劉雪庵的《流亡三部曲》。抒情歌曲有張寒暉的《鬆花江上》,劉雪庵的《長城謠》等。兒童歌曲有麥新的《馬兒真正好》等等。
這些歌曲都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麵臨民族危亡之際,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致,奮起抗日,收複失地的強烈願望。而冼星海是抗戰初期的音樂家中尤為突出的一位。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平藝術專門學校音樂係,1928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1929年,冼星海前往巴黎學習,從師於小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作曲家杜卡,學習小提琴和作曲。1936年回國並任新華影片公司音樂部主任,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冼星海在留法期間,創作出《遊子吟》、《風)、《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幾部作品。回國後創作出大量的戰鬥性的群眾歌曲。如為影片《壯誌淩雲》、《青年進行曲》和話劇《複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
1938年春,冼星海到武漢與張曙共同主持抗日救亡音樂工作,後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係主任,193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5年到1938年,冼星海在創作上獲得了空前的豐收,創作了數十首群眾歌曲,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就是在這期間完成的。
1940年,冼星海到蘇聯學習並養病,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逝世於莫斯科,時年40歲。
冼星海是中國傑出的作曲家、教育家和音樂活動家,他是繼聶耳之後的中國音樂史上又一麵光輝的旗幟。
在冼星海的一生中,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清晰的音樂形象,順理的音樂邏輯、簡煉的音樂結構,鮮明有力的節奏、富有號召力的旋律,是我國音樂寶庫中永不凋謝的鮮花。
冼星海創作呈多樣的手法,有群眾歌曲,有民歌,有管弦樂,有交響曲,有小提琴曲,現在我們已收集到他的作品有三百餘件。
冼星海的優秀歌曲,可分為四大類,即戰鬥性歌曲,抒情性歌曲,勞動性歌曲和民歌風格及說唱性的音樂。
此外,大型作品有《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軍民進行曲》、《民族解放》及《中國狂想曲》等。
《黃河大合唱》作於1939年,作品共分八個樂章。這部作品深刻地概括了中國人民的雄偉氣魄,描寫了祖國美麗的大自然和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在抗戰中必勝的信念。八個樂章依次是:
1.《黃河船夫曲》
第一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博鬥的動人場麵;第二部分表現人們登上河岸時的樂觀情緒;尾聲則說明了中國人民的鬥爭仍在繼續。
2.《黃河頌》
第一唱段唱黃河的雄姿;第二唱段讚五千年之浩淼文化;第三段頌民族精神。音樂壯闊、熱情、深切。
3.《黃河之水天上來》
用朗誦方法歌頌時代英雄,痛訴民族災難。
4.《黃水謠》
第一段抒情而深切;第二段悲痛的呻吟;第三段痛訴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
5.《河邊對口曲》
吸取山西民歌音調,形象地敘述了流亡群眾的悲慘遭遇。顯示了打回老家去的決心。
6.《黃河怨》
以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被壓迫、被汙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哀怨。
7.《保衛黃河》
8.《怒吼吧,黃河》這兩樂章表現了中國人民奮起鬥爭的英雄形象,象征東方巨人為最後勝利發出呐喊,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冼星海在音樂理論上也卓有見識。他先後發表了《普通的音樂》、《我學習音樂的經過》、《創作雜記》等20多篇論文。他認為音樂首先是民族的。音樂應屬於人民大眾,音樂是健康、進步的。冼星海不愧為中國的“人民音樂家”。
1941年延安文藝整風後,產生了一大批富有現代生活氣息的、群眾喜聞樂見的秧歌劇。如安波的《兄妹開荒》、馬可的《夫妻識字》等,展現了解放區新生活的廣闊圖景。
其後,由賀敬之編劇,馬可、張魯、瞿新作曲的《白毛女》誕生了。它的誕生,已初步實現了從秧歌運動和秧歌創作開始的創造新型民族歌劇的任務,進一步奠定了中國新歌劇發展的基礎。
經過八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勝利,而這一時期輝煌的音樂文化也將載入中國音樂曆史的史冊中。
在解放戰爭中,新的作品不斷湧現,解放區有《解放區的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咱們工人有力量》等優秀歌曲。
在國統區,則流行一些諷刺國民黨的歌曲,如《你這個壞東西》、《古怪歌》、《拿飯來吃》等。
1949年7月,在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上,國統區和解放區的音樂工作者們勝利會師,並於7月23日成立了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
從此,中國的音樂事業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