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曲折汲取靈感,從苦難尋找毅力,從靈魂挖掘音樂,從平凡走向輝煌。海頓、莫紮特、貝多芬,幸福的交響,濃鬱的情思,成功的典範。怎樣做入,怎樣作曲,怎樣生活,愛家先愛國。
且說18世紀,歐洲的音樂文化中心維也納,成了古典音樂的發祥地,而音樂的古典主義時期是以維爾納樂派的大師——海頓、莫紮特、貝多芬——及其同時代的音樂家的成就為中心的。
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們把自己作為傳統的一部分,他們既不宣揚也不強調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對這些藝術家們來說,藝術作品隻是作為藝術而存在。
古典派的藝術家的目標是思想的清晰和形式的美,堅持對藝術的控製和戒律,發掘表達理性和精巧技藝的潛力,發揮理想的美的想象力,並達到秩序、穩定和和諧。
18世紀的古典藝術具有寬敞的宮殿和規則的花園的特征,在細節上精雕細琢,這一時代被稱為理性的時代,力求達到最完美的秩序。
而古典主義用到音樂上來,隻有把它和浪漫主義相對照,才較為容易為人理解。他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藝術思想。古代希臘阿波羅的崇拜者們確定了古典主義思想,而狄俄尼索的追隨者則創立了浪漫主義原型。
作為從以前占優勢的浪漫主義的巴羅克向古典時期轉變,就不可避免產生那種舊的和新的風格的重迭,於是,洛可可風格便出現了。
但是,洛可可思想追求雅致、輕浮和優美的風格。這樣,便會產生矯柔造作和不現實的效果。於是,音樂思想繼續向前行進。
於是,器樂第一次占有了比聲樂更重要的地位,管弦樂隊和室內樂小組,如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成了一種模式。這時節奏音型更具規律性和簡潔性,並成為一條準則。
音樂古典主義風格特點是簡練、明晰。其樂句變得更清楚,更明顯、平衡和具規律性。一種強弱對比新觀念也促進了形式上的透明度。
奏鳴曲式是古典主義時期許多器樂的結構基礎。因這一曲式要求的演奏手段不同,它可以分別稱為交響曲、協奏曲、弦樂四重奏等。起初它分三個樂章,後來演成四個固定的樂章。
而奏鳴曲最重要和有影響的表現形式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交響樂,18世紀中葉,歌劇序曲獨立出現在音樂會上,它的最後兩個樂章加入一段小步舞曲後,便演變成古典交響樂的原型。
維也納的作曲家們在嚐試新的風格方麵,為現代交響樂打下了基礎。他們接受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汲取了先輩作曲家的創作經驗,寫出形式嚴謹、內容深刻、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的器樂和聲樂作品,成為後人楷模。
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等在維也納度過創作的成熟期,所以,這些音樂大師與同時代的作曲家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
1732年3月31日,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生於奧地利的羅勞村。父親是個修造車輛的工人,兼任鄉村教堂的司事和管風琴師,民間歌曲和舞曲是這位工人的業餘愛好。母親是廚工和唱詩班的歌手。
海頓5歲時,他的哥哥弗蘭克教他學拉丁語,學唱歌和拉小提琴等。由於他在童年時代顯示出非同一般的音樂才能,一個當校長的遠親便教給他一些音樂的基本知識。
由於他的漂亮的嗓音,維也納聖·斯蒂芬教堂樂長羅伊特(1708—1772)雇傭他為歌童,但對他並不關心,1748年竟把海頓開除出唱詩班。
海頓8歲時便去維也納,從師於芬斯特布什和蓋根鮑厄學習唱歌、小提琴和鍵盤樂器。他的對位課主要用富克斯(1660—1741)的《藝術津梁》作為教本。
1745年,海頓在維也納找了一間閣樓住下,租了一架破舊的鋼琴,開始練習掌握演奏技巧。他以教學生和為人伴奏為生,同時,學習小提琴。
海頓在20歲時,就已經嶄露頭角,寫出9首奏鳴曲,l部彌撒曲和6首三重奏,並在意大利作曲家波爾波拉(1686—1767)的推薦下,給威尼斯大使演奏音樂,生活有了保障。
1759年,海頓被任命為音樂指揮和室內作曲家。這一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交響曲,海頓的音樂才能逐漸為維也納的貴族們注意。
1760年,海頓與安娜結婚。1761年,海頓29歲,被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公爵聘為副樂長。埃斯特哈齊家族是匈牙利一個極為富有的王公家族,因他們對藝術的酷愛而聞名於世。
海頓任副樂長時,樂隊的高水平的演奏技術,對他的創作有了一定的啟發和鼓舞作用。而自從海頓到來後,大大地推動了音樂會的演出活動。
1762年,尼科勞斯繼任公爵,這位公爵愛好廣泛,心地寬厚,對音樂更是倍加喜愛,他還聘請了新的音樂家,任命海頓為樂長,還要海頓經常供給他新的音樂作品。
海頓在這個家族整整呆了30年,度過他大部分的創作生涯。埃斯特哈齊家族的宮殿是歐洲最富麗堂皇的宮殿之一,這裏經常舉行藝術節,音樂在這裏占有主導地位。
而海頓的才能在這裏得以施展。當時,他的作品已蜚聲國內外,萊比錫、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倫敦都在收羅他的交響曲、娛樂曲、三重奏和四重奏的印刷譜和手抄譜。
1766年,《維也納日報》稱海頓為“我們國家的寵兒”,並把他和當時奧地利著名詩人蓋勒特(1715—1769)並排。這說明海頓在當時的成就之高,使奧地利整個國家為之驕傲。
對於他在埃斯特哈齊家的地位,海頓自己說:親王總是對我的作品感到滿意。我不僅經常受到鼓勵,而且作為樂隊的指揮,我可以進行實驗,對我作品演出後的效果進行觀察,而後進行改進、替換或刪除,我可以大膽地按我喜歡的那樣去做。由於沒有人來打擾和折磨我,我成為獨創者。海頓對自己的地位感到滿意。在這一期間,海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他的全部歌劇、大部分樂隊作品和大部分室內樂。
1791年,著名小提琴家薩洛蒙邀請海頓訪問英國,海頓的到來,受到了皇族和貴族們的熱情款待。在那裏,海頓親自指揮他自己的作品,使他的訪問獲得奇跡般的成功。
海頓在倫敦逗留了18個月之久。牛津大學授予他榮譽音樂博士學位,還參加了哈拉赫伯爵為他樹立的紀念碑的揭幕式。同年,他為貝多芬等人講解音樂課程。
海頓曾兩次訪問倫敦,第二次是在1794年,那時,他已是62歲高齡。這次英國女皇邀請他在倫敦工作,並許以高薪,但被海頓拒絕了。海頓在兩次訪英期間,共寫出12部交響曲,世稱“薩洛蒙交響曲”。
“薩洛蒙交響曲”也稱“倫敦交響曲”,這是海頓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從此,海頓這個音樂家不僅僅屬於奧地利了,整個世界都為他而光榮。
1797年,海頓創作了奧地利國歌,並把國歌的旋律用作C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的主題,在這部作品裏,傾注了作者對奧地利的熱愛和敬仰之情。
1806年3月27日,由維也納最重要的藝術家和貴族成員組織了值得紀念的一次演出,向海頓表示敬意,上演了海頓的清唱劇《創世紀》。
海頓已是76歲的高齡了。這場演出非常成功,當唱到“就有了光”時,海頓激動不已,從扶椅上站了起來,手指上空,大呼:“它是從那裏來的!”藝術家們和觀眾被這位高齡藝術家的即興感動了。
當《創世紀》演出前半場,他太激動了,不得不退席,人們懷著婉惜的心情向他告別。當他坐在扶手椅上被人抬出來時,他的崇拜者都簇擁著他。貝多芬蹲下去吻他的雙手和前額。
在門口處,海頓轉過身來,他舉起雙手,好像是在祈禱。這是在觀眾麵前最後的一次露麵。第二年,法軍炮擊維也納,他因受驚而加速了死亡。這個日期是1809年5月31日。
海頓逝世了,奧地利下半旗向他表示哀悼。他受到了同胞們的尊敬,全歐洲、全世界的人們都永遠記住他。
海頓被後人稱為“交響樂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這兩種音樂均不是他首創,前輩音樂家們已經有這種作品,不過略顯粗糙而已。
但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是在海頓精心栽培下,從草創階段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
海頓是一位多產作曲家,他的音樂是18世紀最完善的音樂之一。他那有棱角的主題,剛勁的節奏,富有表現力的和聲,結構中的邏輯性,不斷變化的情緒,構成了海頓非常獨特的風格。
交響曲在海頓的音樂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中共作有交響樂曲104部,除迪斯特多夫(1739—1799)外,他是同時代作品最多的作曲家。
早在1761年,海頓就別出心裁,寫出早晨、中午、夜晚三聯交響曲。早晨、中午、夜晚是海頓自己起名的,盡管它們是一些樸素的標題性,並不是真正的標題音樂,但它們為19世紀的標題交響曲開了風氣之先。
18世紀70年代後,海頓受德國狂飆思潮的影響,寫出大量的富有強烈感情的作品。這些作品主題的氣息比較寬廣,快樂章常浩浩然然開始,像是在大聲疾呼,和聲色彩比過去豐富。
例如,1772年的第44交響曲,又稱《哀傷交響曲》,第45交響曲,即《告別交響曲》,1768年的第49交響曲,即《熱情交響曲》,1773年的第52交響曲等。
其中,第45交響曲,即《告別交響曲》中的第四樂章結尾時,隻剩下兩把小提琴,孤零零地結束這部交響曲。海頓這一異乎尋常的手法,表達了一種堅決的願望。
所以,後來的著名作曲家舒曼說,這絕不是幽默風趣之作,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無論誰聽了這段淒涼的音樂,都不由唏噓落淚。
18世紀90年代,海頓的兩次英國之行,給他帶來了豐富的作品,即12部薩洛蒙交響曲。它們按6部1組分為兩組。這些交響曲的抒情旋律表現得更加濃鬱深厚,氣息更加寬廣。
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的藝術家和觀眾認為是後來作曲家才采用的效果,如:
切分音、突然的漸強和重音、強與弱的戲劇性對比、大膽的轉調、富有想像力的色彩組合等。這些,都是後來著名的作曲家貝多芬的精神發源地。
海頓最出名的G大調交響曲是作於1791年的第94交響曲,又稱《驚愕交響曲》。這首交響曲曾有一段這樣的傳聞故事。
在當時上流社會,很多貴婦人均是音樂會上的常客,她們附庸風雅,其實,聽不懂海頓的大作,但為標榜自己有很高教養、很優秀的素質,她們還是每場不誤。
但每當樂隊演奏時,開始還正正經經坐在那裏冒充內行,不一會兒,她們便聽不下去了,有的相互攀談,有的打情罵俏。最後,再也撐不住了、便打瞌睡,直至音樂會結束。
海頓對此頗為不悅,聲稱自己要寫一部驚醒音樂,嚇嚇這些貴婦人。消息被透露出去後,在新作品將要演奏的那天,音樂廳內座無虛席,大家都很想見識見識,到底什麼是驚醒音樂。
演奏開始了。第一樂章是極快的,奏鳴曲式,音樂纖巧暢達。開始有一個簡短的引子,海頓在這段最具沉思情緒的音樂中,為管樂和弦樂寫的清晰織體是值得注意的。
在這裏,海頓采用奏鳴曲快板曲式,充滿交響性的動力,具有直率的古典風格。海頓在第一樂章最後,一個優雅的結尾主題結束了呈示部。清晰的配器和簡潔的手法是海頓風格的特性,他的特性還有構思的寬廣和貫穿全曲的愉快心情。
第二樂章是行板,變奏曲形式。具有民歌式的純樸。結構嚴謹,弱奏開始,無大變化。聽客們十分厭煩這種催眠似的音樂,認為這與以往的作品無什麼大的變化,毫不足奇,貴婦們又在那裏昏昏欲睡了。
當樂曲進行到第二樂章變奏段時,刹那間,樂隊全奏,爆發出強烈的和弦和定音鼓的猛擊聲,酷似驚雷突起。昏昏欲睡的貴婦們“呼”地從椅上跳起,以為地震,直竄門外,有的因椅子絆住,被重重地摔倒在地。
然而,音樂卻仍在安詳地進行著。
第三樂章是快速的小步舞曲。嬉戲性的很快板,它遠遠地脫離了宮廷舞蹈的方式,音樂詼諧而富有活力,充滿了農民式的幽默和民間舞曲的高漲情緒。
第四樂章是急速的快板,奏鳴曲式。主題具鮮明的通俗舞曲的情緒,略帶感傷的情調。副題是明快的舞蹈性音樂。
樂曲結束後,端莊高雅的貴婦們出了醜,海頓感到很高興。第二樂章的巨雷隻不過是玩笑而已,傻眼的貴婦們這才如夢初醒。此後,人們便將這部作品稱作《驚愕交響曲》。
標誌著海頓交響曲創作最高峰的是1791—1795年的12部《薩洛蒙交響曲》。在這些作品中,單簧管有了穩固的地位,小號和定音鼓也可以用於慢樂章,木管樂器可以獨立使用。配器手法更加靈活,樂隊效果更顯得光輝燦爛。
最成熟的兩部交響曲是《第103交響曲》(即《鼓聲交響曲》)和《第104交響曲》(即《倫敦交響曲》)。它們是和民間音樂聯係最密切的兩部作品。
《第103交響曲》作於1795年,是海頓《薩洛蒙交響曲》的第八部。共有四個樂章,其中第二樂章是行板,C小調,變奏曲式。鄉村風格的二段體主題反複變奏,或旋律裝飾,或織體變化,或色調轉化,展現了一幅生活風俗的畫麵。這一主題是源出於一首克羅地亞民歌。
而《第104交響曲》也作於1795年,共分四個樂章。它的第四樂章(單主題奏鳴曲式)的主題和捷克的民歌有密切的關係,是個活躍的民間舞蹈場麵。
所以海頓從幼年就耳濡目染了奧地利各族人民的音樂,為他的民間創作的音樂語言打下了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