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四重奏在海頓的藝術中占據了中心位置,他留下的83首四重奏是這類樂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中後期的四重奏作尤為人所注意。所以,莫紮特這樣說:“從海頓那裏,我才第一次學會了寫作四重奏的真正的方法。”
何為弦樂四重奏,通俗地說,四件樂器的演奏,正如海頓同時代的人把弦樂四重奏比作4個朋友的談話:“第一小提琴像一位中年的健談者,總在尋找話題來維持談話。第二小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朋友,竭力設法強調第一小提琴話中的機智,而很少表白自己,談話時,隻支持別人的意見,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大提琴是一位莊重而有學問的人,喜歡講道理,用雖然簡單卻很中肯的論斷支持第一小提琴的意見。中提琴則是一位善良而有些饒舌的婦人,絲毫講不出重要的意見,卻經常插嘴。
弦樂四重奏不僅僅是四件樂器的演奏,它還包括很多方麵,比如慢樂章等等,在這裏我們不再贅述了。
海頓的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即《狩獵四重奏》作於1775年,是海頓早期的十多首弦樂四重奏之一,那時,他的作品尚未形成典型的風格。
受前輩作曲家的影響,海頓把《狩獵四重奏》分為五個樂章,它的特點是其中兩個樂章是小步舞曲。
第一樂章,急板,奏鳴曲式,開始便以齊奏的方式呈示出其主部主題。和主部主題有一定對比性的副部主題具有華麗的色彩。第二樂章是華貴而高雅的小步舞曲。第三樂章極為優美抒情,猶如暫時的小憩和歌唱。第四樂章也是小步舞曲,比第二樂章更為歡快、明朗。第五樂章熱情奔放,是一曲勝利的凱歌,一幅歡樂的畫麵。以古奏鳴曲式寫成,主部主題既有一往無前之感,又有純樸古雅之風格。最後,在強有力的尾聲中結束。
在1772年所作的作品《太陽四重奏》中,大提琴已分離出來,它已可以作為一件獨立的樂器單獨使用,絲毫不再依附通奏低音的痕跡了。
而1785—1790年間所作的26首四重奏達到很高的水平,它們可以和同時期所作的《巴黎交響曲》和《牛津交響曲》媲美。
其中作品64號第4首《G大調弦樂四重奏》,可以說具有海頓成熟風格的特點。開始樂章是生氣勃勃的奏鳴曲快板樂章,它的活潑節奏和活力,使海頓受全世界弦樂四重奏演奏者的喜愛,貫穿整個樂章的主題是個急速向上跳進的主題。
第二樂章,小步舞曲。第三樂章慢板。在這裏,海頓把二、三樂章顛倒使用,是為了使奏鳴曲幾個樂章中的富有表現力的中心移到作品的後半部分。
第四樂章急板,奏鳴曲式,海頓在這一樂章中,以不費雕琢的方式進行。這是很多古典派終曲的特點。結尾時,海頓沒有使用通常結尾的漸強和堅實有力的力量,而別出心裁地讓音樂慢慢溜溜走(漸弱)。
在海頓所寫的弦樂四重奏中,創作達到巔峰的是1793—1799年所作的晚期四重奏,共14首。在這些作品中,節奏更加富有活力,和聲更加豐富多彩,如第76號第5首弦樂四重奏和第76號第3首弦樂四重奏。
在海頓的藝術成就中,鋼琴奏鳴曲數量也很可觀,海頓作有52首鋼琴奏鳴曲。在18世紀60年代,海頓的奏鳴曲常常受C.P.E巴赫的影響。
後來,海頓的奏鳴曲比較成熟,具有多愁善感的風格,如《C小調第二十首鋼琴奏鳴曲》,作於1771年。
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多愁善感的浪漫主義風格。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在這裏,海頓較多運用裝飾音點綴旋律,飄逸著感傷的情調。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三部性結構,音樂比較安謐抒情,高聲部旋律與低聲部音調呼應尤顯雅致。第三樂章,快板,回旋性結構,主題的多次出現常有不同的變化,音樂性格活潑樂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戲劇性的緊張度。
海頓還寫過20多首各種獨奏樂器的奏鳴曲,但均不是他的主要作品。
海頓在聲樂創作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他作有歌劇20部,清唱劇8部,彌撒曲12首等。而最重要的聲樂作品是1798年創作的清唱劇《創世紀》和1801年的《四季》。
1791年,海頓出訪倫敦時,正值亨德爾音樂節隆重上演《彌賽亞》這部大型清唱劇。這種以群眾性合唱為主體的音樂形式的宏偉壯麗,使海頓震驚。尤其是第二幕終場的《哈利路亞》,那寬廣深厚的感情流露,感動得人們涕淚交流。
回國後,海頓決心試一試自己在清唱劇方麵的才能,作品由斯維騰男爵翻譯彌爾頓的《失樂園》改編而成。這部作品海頓花了3年才寫成,並於1799年上演,獲得成功。
《創世紀》共分三部行。由合唱、獨唱詠歎調、重唱和器樂間奏組成。第一、二部分分別敘述上帝創造天、地、晝、夜、海、k(、人、聲,以及植物和動物等,第三部分表現了亞當與夏娃因吃了“智慧之果”而被逐出伊甸園的痛苦,同時,又以人道主義精神描述了他們因有了知識而獲得愛情的喜悅。
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洋溢著光明和歡樂,海頓的洗樂作品中固有的樸實無華、通順和諧的特點得至U了更加親切感人的表現。
作品中出現大量生動的描寫性段落和豐富的想象,如日出、鳥嗎、獅虎等,以及大量的新穎的半音和聲寫法,成為後來浪漫派作曲家汲取靈感的源泉。
海頓,不愧是站在樂壇上的一代宗師。
再說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另一位音樂大師莫紮特。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生於奧地利西北部城市薩爾茨堡,父親叫利奧波爾德·莫紮特.是大主教宮廷裏一名受尊敬的作曲家兼小提琴手。莫紮特的音樂啟蒙首先是從他父親那裏得來的。
莫紮特童年時就顯示出驚人的音樂記憶力和對微小音程的辨別力。3歲由其父利奧波德教以哈普西科德。5歲始作小步舞曲。
1762年1月,利奧波德帶著6歲的莫紮特和10歲的姐姐安娜(1751—1829)到慕尼黑去開音樂會。9月,去維也納瑪麗婭·特雷莎皇後的宮中進行演出,他的音樂天才,使貴族和皇室大為歎止,驚為“天人”。
1763年,莫紮特在巴黎出版了他的《鍵盤奏鳴曲集》。1764年,莫紮特來到倫敦,音樂家們測試他的視譜演奏和即興作曲,無不交口稱讚。那年,他還寫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曲、6首小提琴協奏曲和豎琴奏鳴曲。
莫紮特在倫敦與J.C.巴赫結成了忘年交。並從師曼佐利學唱歌。參觀英國博物館時,莫紮特寫了一首英國歌詞的經文歌,歸途經過幾城市時演出,無不獲得成功。
1766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音樂會上,全部作品均是莫紮特的器樂作品,11月,莫紮特回到薩爾茨堡,從師富克斯學習對位法教程。
1768年,應皇帝之邀創作歌劇《裝瘋賣傻》。並於1769年演出。同時創作的歌唱劇《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安娜》相繼演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768年12月7日,12歲的莫紮特初次作為指揮家登台,演出自己的莊嚴彌撒。1769年12月,莫紮特離開薩爾茨堡去意大利,第二年在曼亞舉行音樂會引起轟動,教皇賜予金馬刺。
莫紮特在14歲時,經過考試被選為博洛尼亞好樂學會會員,並在孟圖亞舉行音樂會。音樂會作品是:一部自己的交響曲,視譜演奏一部鍵盤協奏曲,由首席小提琴指定主題創作一首奏鳴曲,自選主題即興創作一首賦格,即興演奏一首三重奏的小提琴聲部和演奏最近創作的交響曲。
1770年,他的正歌劇《蓬特山之王米特裏達特》在米蘭上演。這部作品在莫紮特的指揮下,連演20場,轟動了整個意大利。次年,為費迪南大公爵的婚禮演出了戲劇小夜曲《阿斯卡尼奧在阿爾巴》。
莫紮特在青少年時就已經精通了音樂藝術的所有形式。他創作的速度和完善程度還沒有任何作曲家能與之匹敵。對此,他對自己做了最好的闡述:
盡管這部作品很長,但在我頭腦中已把它完整地完成了。而剩下往紙上寫的隻不過抄我頭腦裏的作品而已。
1772年薩爾茨堡大主教死了,繼任大主教的科洛雷多伯爵希羅尼穆斯對莫紮特十分粗暴,把他視為奴仆。勇敢高尚的藝術家反抗伯爵給他的種種限製,與大主教發生了爭吵,於是,莫紮特被辭退了。
1772年12月,莫紮特的歌劇《盧喬·西拉》在米蘭上演;1775年l月,歌劇《假園丁》在慕尼黑演出,同年,歌劇《牧人王》在薩爾茨堡演出。
1778年,莫紮特任薩爾茨堡樂隊首席,翌年任管風琴師。1781年,在慕尼黑演出他的歌劇《伊多梅內奧》,這是他第一部成熟歌劇。後來,他受皇帝委托創作歌劇《後宮誘逃》,1782年7月演出這部作品,獲得了巨大成功。
同年,莫紮特違背父命,於康絲坦查·韋伯結婚,她為他生下4男2女,由於收入微薄,入不敷出,生活極其艱難。
1785年,莫紮特把他的6部弦樂四重奏,送給了尊敬的前輩和忘年交海頓。海頓聽了部分作品後對老莫紮特說:“你的兒子是我遇到的作曲家中最偉大的一個,他的作品意趣盎然,他已掌握了作曲藝術的全部知識。”
1786年,莫紮特以洛倫佐·龐特寫的腳本創作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在維也納演出,這次演出擊敗了妒忌者的陰謀,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次年,他又一次和洛倫佐·龐特合作,創作了歌劇《唐璜》,同年在布拉演出,受到聽眾們的熱烈讚賞。
1787年,皇帝任命莫紮特為宮廷作曲家。1789年,莫紮特隨利希諾夫斯基訪問柏林,為德羅斯頓宮廷演出,並在萊比錫的托馬斯教堂演奏。國王威廉二世在波茨坦聽了莫紮特的演奏後,授予他第一皇家指揮之職。
1790年1月,莫紮特創作的歌劇《女人心》在維也納演出。不久,皇帝駕崩。而繼位的新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對他漠不關心,莫紮特大失所望。
莫紮特最後幾年的生活越來越貧困,經常向朋友們說他的絕望和無助。他說他總是在希望和焦慮之間徘徊,但他說他要做最大的努力擺脫那種陰暗的思想。
1791年,莫紮特致力於他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的創作。同年9月30日,《魔笛》演出於維也納,演出非常成功。這時,莫紮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
同年,瓦爾塞格伯爵委托莫紮特寫一部安魂曲。這時的莫紮特身心交瘁,精神處於極度勞累的狀態,擺脫不了這部《安魂曲》是為自己而作的一種念頭,開始了與時間進行的悲劇性的比賽了。
他的預想成了現實,當這部作品寫成一半的時候,他再也不能拿起筆了。1791年12月5日,一代宗師永遠地合上了眼睛,死於惡性斑疹傷寒。後來,這部作品由他的學生緒斯邁爾根據他的草稿續了後半部。
36歲的莫紮特就這樣走過他短短的一生。由於生前他欠了很多債務,他的葬禮極為簡陋,出殯時風雨交加,送葬者半路折回。後來,竟無人知道他確定的葬身之地。
在莫紮特的音樂作品中,無論是簡樸的形式還是玲瓏剔透的織體,都反映出他創作的作品中飽含的強烈感情。他精通表現的一切手法。因而,即使最複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
人們說,是莫紮特教會了樂器歌唱,那是因為莫紮特把過去時代偉大聲樂藝術中抒情性和精華,都注入他的精美的器樂形式中,注入他的生命之中。
莫紮特在他短短2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幾乎寫遍了各種體裁和這些體裁的大量作品,包括交響曲、歌劇、鋼琴曲等20多種,其中創作成就最高的是歌劇、交響曲、鋼琴獨奏曲和協奏曲。
在莫紮特的藝術生涯中,歌劇是一股主流,它推動了其他形式的發展。歌劇中體現了他生活的快樂、他的憂傷以及他的個性等多方麵。在用音樂刻畫人物和使劇中人物富有活力方麵,還沒有人超過莫紮特。
莫紮特的歌劇可分三種類型。
1.歌唱劇,即德國民族的喜歌劇。如1782年創作的《後宮誘逃》,1786年創作的《劇院經理》和1791年創作的《魔笛》等。
《魔笛》是部四幕狂想歌劇,也是莫紮特最後一部作品,由施坎奈爾和基塞克提供腳本,1791年初次演出於維也納。這部作品的劇情是這樣的:
埃及王子埃米諾為巨蛇追趕,危急中被夜女王的嬪妃所救。夜女王讓王子看自己的女兒帕米娜的照片,使他心中燃起了愛情之火,並謊稱帕米娜被伊西斯神廟大祭司薩拉斯特羅拐走,答應隻要王子能救出她,就把女兒嫁給他。
埃米諾王子接受這一使命後,隨身帶夜女王相贈魔笛一支,另有巴巴基手執串鈴相助,他們在象征光明的薩拉斯特羅的幫助下,經受了種種考驗,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埃米諾和帕米娜幸福地結合了,巴巴基也找到了自己稱心如意的情人巴巴基娜,而代表黑暗和邪惡勢力的夜女王和摩爾人終於被正義趕走。《魔笛》具有大歌劇的莊嚴和喜歌劇的明快雙重特點。它的音樂把神秘、聖潔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歡樂的世俗色彩和諧而奇妙地結合了起來。
大祭司薩拉斯特羅的詠歎調《在這神聖的廟堂裏》,以男低音寬廣的慢板唱出莊嚴肅穆的主題,明朗的大調色彩和音調所呈現的內在力度,顯示出光明力量的神聖。
第二幕夜女王的詠歎調《我胸中充滿了複仇之情》,突破了劇詞所規定的單純恐怖的描寫,以寬廣躍宕的音調和順暢靈活的旋律進行,戲劇化地豐富了詠歎調的情感內涵。
而第二幕的二重唱《巴巴基,巴巴基娜》,旋律爽朗跳躍,充滿樂觀和幽默的氣氛,與宗教的莊嚴肅穆相比,這段詠歎調洋溢著世俗的溫暖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