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意大利的正歌劇。如1781年創作的《伊多梅內奧》。1791年創作的《梯托的仁慈》,少年時期的作品《蓬特山之王米特裏達特》等。
3.意大利趣歌劇。如1786年創作的《費加羅的婚禮》,1787年創作的《唐璜》,1790年創作的《女人心》等。
《費加羅的婚禮》取材於法國戲劇家博馬會(1732—1799)的同名喜劇,由意大利詩人達·蓬特改編為歌劇劇本。1786年由莫紮特親自指揮,演於維也納。
這是一部四幕趣歌劇:費加羅要結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羅西娜的女侍蘇珊娜。生性浪漫的伯爵對蘇珊娜一意追求,故對費加羅的婚事多加阻撓。醫生巴爾托羅和女管家巴契尼娜也抱有個人的目的加以阻撓。
蘇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能公開地冒犯他。後來,在費加羅和羅西娜的幫助下,她運用智慧和膽略,做出許多男人所不能為又不敢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跪在羅西娜的麵前謝罪。蘇珊娜通過鬥爭終於和意中人費加羅結成良緣。
在這部作品中,廣泛地運用各種重唱形式來表達複雜的戲劇內容,適用新鮮活潑的音調來刻畫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運用管弦樂隊來完成最多樣的藝術等方麵的成就,是前無古人的。
劇中費加羅的詠歎調是一首流傳極廣的男中音獨唱歌曲,帶有三段體分節歌的性質。前段在鏗鏘有力的音調中,具有動聽的歌唱性。中段加強了宣敘色彩,固定音型的反複出現,與樂隊對話似的短樂句的應用,使雄壯中露出俏皮幽默的特性。
第三幕蘇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先後出現兩個聲部交叉以及歌唱與樂隊的補充性對比,最後聲部交織形式三度疊置,使這一旋律優美、交叉巧妙的二重唱成為置公爵就範的不露端倪的重要唱段。
第二幕公爵的男侍凱魯比諾的詠歎調《你們可知道,什麼叫愛情》,以詼諧的手法把他幻想愛情,但又得不到愛情的複雜而又奇妙的心情刻畫得十分生動,至今傳唱不衰。
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創造性地發展了意大利趣歌劇的體裁,使它成為有深刻的戲劇性的性格喜劇。
而《唐璜》則是一部悲劇和喜劇合為一體的、別開生麵的趣歌劇。開始,音樂以陰暗嚴峻的悲劇性的色彩出現,隨後奏鳴曲快板部分以歡快活躍的曲調表現了唐璜漫不經心和縱情享樂的形象。
作曲家在這裏把唐璜處理成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個享樂至上、玩世不恭、大膽潑辣、至死不悟的花花公子,而沒有簡單把荒淫無恥的唐璜處理成一個麵目可憎的反麵角色。
所以,在劇中,有一場唐璜和采琳娜調情的場麵,在作曲家的筆下是一首動聽優美的愛情二重唱《打開你的窗,親愛的》,這是一首充滿熱情和溫存的小夜曲。
在莫紮特的歌劇創作中,《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女人心》和《魔笛》是他一生中最傑出的四大歌劇傑作,這些作品均作於1786—1791年。
莫紮特一生中,寫有多部交響曲,趨向比以往更為豐富的配器、更為自己的聲部寫作法和更為深刻的情感。
他的一生中,最後10年裏寫的6部交響曲是最重要的作品。如1782年創作的《哈夫納》(D大調),1783年創作的《林茨》(C大調)1786年創作的《布拉格》(D大調)以及1788年創作的3部。這些作品使交響樂成為絕對音樂中最有份量的形式。
1786年,莫紮特創作了《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K.543)。這一年,陷入貧困深淵的莫紮特以堅韌的毅力和不凡的才能,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連續完成了包括該曲的三部交響曲傑作,依次是《降E大調》、《g小調》(第40)、《C大調》(第41)。
該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帶有引子的奏鳴曲,慢板引子莊嚴而持重,然後轉入快板部分。它們帶有如歌的舞曲特性,旋律逐漸明朗而富有對比,在音樂的不斷發展中表現出英勇氣慨。
第二樂章是省略了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在行板的附點節奏中,出現了優美安詳的主題旋律,表現出慢速行曲的特點。而後是小步舞曲的第三樂章,是作者最著名的小步舞曲之一。
第四樂章是快速的終曲,用典型的奏鳴式寫成,主題的音樂風格有著海頓的特色。該樂章的音樂氣氛快樂熱烈,時而又充滿著機智幽默的情趣,是一幅生氣勃勃的民間歡慶場麵的寫照。
莫紮特又是他那個時代的傑出鋼琴家之一,他為他所喜愛的樂器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最好的鋼琴獨奏曲是《c小調幻想曲》和《c小調奏鳴曲》。
在這些作品的結構形式方麵,莫紮特不如海頓那樣有經驗,但他發展了一種重要的形式:鋼琴和樂隊的協奏曲。
所以,莫紮特又是近代協奏曲的典型作曲家。他作有27部鋼琴協奏曲、7部小提琴協奏曲,還為各種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寫作協奏曲。
莫紮特在18世紀80年代的創作中確立了三樂章的古典協奏曲形式: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的快板,用兩個呈示部——第一呈式部比較樸素,在主調上,由樂隊奏出,篇幅較短;第二呈武部比較華麗,富有技術性,內容要比第一呈示部豐富得多。
第二樂章是詠歎調式的抒情慢板。而第三樂章是回旋曲式或奏鳴回旋曲式的快板。
如《c大調鋼琴協奏曲》,是莫紮特最多產時期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莫紮特可以說是在揮霍他的曲調,他用大師的嚴格手法把這些曲調連接在一個整體結構中。
第一樂章,莊嚴的快樂。它的開始幾段表明莫紮特的器樂藝術受到歌劇藝術很大的影響。在這首樂曲中,由於第一樂章是流動的旋律形成的,於是構成異乎尋常的龐大曲式。
第二樂章,安靜而流暢的行板。在弦樂的三連音節奏中,第一小提琴抑鬱地奏出旋律,然後鋼琴溫柔地演奏。不斷的三連音節,翱翔的旋律,這種手法更接近於浪漫主義思想而不是古典主義。
第三樂章,歡快的終曲,非常活潑的快板。這樣一首樂曲的奧妙在於它給人留下輕巧運動的印象。這個樂章輕鬆愉快而且非常幽默,是典型的古典回旋曲。
莫紮特在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也有豐碩的成果,他作有17首鋼琴奏鳴曲,而1785年獻給海頓的6首最為成熟,既能心摹手追海頓的創作,又能不落俗套。
莫紮特的《a小調鋼琴奏鳴曲》作於1778年。這部作品自始至終都包含著細膩的感情。第一樂章是中庸的快板,主題以跳動的音型出現,好似騎兵突然殺入戰場。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緩慢而細致,深厚的感情好似淙淙泉水,清澈透底。第三樂章是急板,回旋曲式,主題的細膩,好似一個脫離現實的幻影,在叮叮咯咯的敲門聲中出現,門打開後,幻影看到了現實世界,在一片鬧聲中又離去了,留下一片寧靜,樂曲也就隨之結束。
莫紮特,天才的藝術家,音樂中純粹美的代言人。他的美妙音響,他的完美風格,他的深刻和優雅,這不是用筆墨能形容的。
可以說,莫紮特——燦爛的星座——用音樂統一了世界,全世界人的耳朵在莫紮特的音樂中,祛除了情感的渴求和內心的不安。
莫紮特,奧地利的驕傲!
再說18世紀維也納古典樂派另一位頂峰人物貝多芬。他是那個時代的驕子,他用音樂創造了樂史上的一個英雄時代。他繼承了海頓、莫紮特的音樂精神,並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生於萊茵河畔的波恩,他的父親和祖父均是當地選帝侯馬克斯·弗裏特裏奇的宮廷歌手。
這個家庭是個不幸的家庭,祖父年老體衰,父親酗酒成癖,母親積勞成疾,經濟拮據,日子入不敷出。
貝多芬在4歲時,父親就教他音樂,但由於貝多芬年紀太小,又加上父親的理論知識本來就缺乏,貝多芬一開始就對音樂露出厭煩。
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第二個莫紮特”,硬是用棍棒和拳腳相逼,迫使貝多芬就範。就這樣,貝多芬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和歡樂,好在貝多芬天資聰穎,8歲時就能很好地演奏鋼琴,並在科倫舉行他的第一次公開的音樂會。
由於父親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有限,就把他送給宮廷管風琴師範·德·埃登當學生。後來由於老埃登年紀太大,又循規蹈矩,不得不從師音樂主事兼雙簧管手伊菲爾。
伊菲爾聽教的課程與從前的教師都不同,伊菲爾認為,首先要恢複孩子的天性,還要讓孩子寫自己所想的。他認為,音樂的最高準則不是“美”,而是“真”。
伊菲爾把“美”與“真”對立起來,這使貝多芬隨心所欲,心裏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大膽地按他的想法去處理作品。所以說,伊菲爾的教學方法又太失偏頗、信馬由韁了。
1781年貝多芬從師著名作曲家克裏斯坦·哥特洛普·尼飛。當尼飛給貝多芬上過第一堂課後,興奮地對夫人說:“他是個天才,就和以前世界上幾百年才出現的天才一樣。”
尼飛開始給貝多芬講眾多的理論基礎知識,有巴赫的鋼琴著作《關於彈鋼琴真正方法的嚐試》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等。
尼飛認為,真與美應該是統一的,所創作的東西,必須是自己所感受的親身經曆,然而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提高到一個新的角度來認識它、分析它、理解它,這樣,才能寫出你最好的東西。
由於貝多芬天資聰穎又具孜孜以求的性格,加上尼飛的教導有方,1782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了,這就是他的3首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曾說過:你(尼飛)不僅教會了我怎樣作曲,而且教會了我怎樣做人。
這時的貝多芬已非往昔的貝多芬,他的進步神速,無論是作曲,還是演奏技能,很快超過他的老師尼飛。尼飛左想右想,現在隻有一個人能教貝多芬,那就是莫紮特。
1787年的春天,貝多芬由莫紮特的朋友選帝侯的推薦,赴維也納拜莫紮特為師。當貝多芬即興演奏一首莫紮特正在創作的《唐璜》時,莫紮特一把抓住他朋友的手說:“對這孩子要小心看待,他將來一定會名揚天下。”
由於莫紮特正在創作,而其他事又太忙,也沒有功夫細心指導貝多芬,又恰巧貝多芬的母親生病,貝多芬隻好踏上歸途。但走時,莫紮特和貝多芬相約,冬天再來。
1787年,是貝多芬最艱難的一年,母親因病去世,父親依然是不醉不歸,無所事事,而幾個弟弟又太小,無人管教。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貝多芬的肩上。
貝多芬隻有以教學生為生,他在已故宮廷顧問布羅寧的遺孀家裏,教她的幾個子女音樂,並得到布羅寧夫人一家的關懷和愛護。在他們的鼓勵下,貝多芬重新鼓起麵對生活、不受命運擺布的勇氣。
l79O年,皇帝約瑟夫二世逝世,貝多芬根據一個教士寫出紀念約瑟夫逝世的文本,創作了他第一部康塔塔作品。
這年聖誕節,音樂大師海頓訪問波恩,他看到貝多芬的作品後說:“你的天賦超人,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
1792年,海頓再次來到波恩,並願意接受貝多芬為學生跟他學習。在選帝侯的資助下莫紮特再次離開故鄉,到了維也納學習深造。
但在貝多芬從師海頓後,他們師生關係不令人滿意。上了年紀的海頓看不慣年輕的貝多芬那種暴烈的氣質和獨立精神,也看不慣貝多芬作品裏帶有革命性煽動性的新生事物。而貝多芬對循規蹈矩又十分厭惡,於是,隻好不歡而散。
1782—1792年,貝多芬所寫的作品還不算很多,有6首歌曲,l首回旋曲,1首小步舞曲,3首鋼琴前奏曲,3首鋼琴四重奏,1首鋼琴三重奏,1首弦樂三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l首管樂小回旋曲,1872年出版的樂隊伴奏《騎士芭蕾》、《小品四集》,2首小提琴回旋曲,《小夜曲三重奏》,l部康塔塔(已遺失)、1首鋼琴、長笛和大管三重奏,兩支長笛演奏的快板和小步舞曲。1794年,貝多芬選擇了大教堂風琴師阿爾布萊西斯貝格(1736—1809)作為老師。他是公認的德國第一流的音樂理論家。
阿爾布萊西斯貝格對於貝多芬選擇他作老師感到很高興,但他堅信一條鐵的原則,就是要學會簡單的對位法,就必須從頭學起。他說:“對您來說,這是個十字路口,您是一位毫無拘束的天才,您要勤奮學習,不然您將會無所成就。”貝多芬肯定地點了點頭。
這時候,貝多芬作為一個鋼琴家和作曲家強烈地吸引了維也納愛好音樂的貴族。他在這裏,受到維也納利希夫斯基親王、斯維廷男爵、羅普柯維茨侯爵等有力的讚助。他的生活有了著落。
貝多芬那種有強烈個性的即興演奏,他的奔騰不羈的豐富樂思,他對這些樂思的新穎處理手法,使維爾納人深深地吃驚,但又由衷地讚歎。這個時期,皇帝的兄弟、大公爵魯道爾夫成為他的學生和忠心的朋友。
貝多芬沒有忘記家裏的兩個兄弟,他把自己的事安排好以後,便寫信叫兩個弟弟到維也納來。於是,兩個弟弟直奔維也納。
大弟弟卡爾有些鋼琴基礎,貝多芬就把自己帶不過來的學生交給他輔導,二弟弟約翰被他安排在一個藥房裏工作,從此,三兄弟團聚了。
貝多芬舒了口氣,心裏默念:“媽媽,您在地下之靈可以得到安慰了吧,您臨終把兩個弟弟托付給我,我已經照辦了。以後的路就靠他們自己走了。安息吧,母親。”
貝多芬再也止不住淚水,失聲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