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員工人數
代表公司的發展規模,一般習慣將一百人以下歸類為小型企業,一百至三百人為中型企業,三百人以上為大型企業;通常製造業員工人數較多,而服務業的人數則較精簡。
3.負責人
從負責人的背景也是認識企業的重要參考資料,例如經營者是屬於白手起家、企業第二代或專來經理人,可以間接了解該公司的企業文化。
4.資本額
公司成立所投入的資本額,是企業經營籌碼,能常資金越多表示公司經營將越穩健。
5.營業額
營業額是企業全年銷售商品數量與單價的總收入,但不包括非營業額的由入利息、租金等。
6.關係企業
該公司的資源、人際關係,集團企業一般都具有相當多的大企業資源,對就業者來說在輪調、升遷上機會較多。
7.上市
上市是指,透過券交易所主導的集中交易市場買賣共股票的行為:一般公司至少要有1億的資本額,才可上市股票,上市公司比上櫃公司條件要來得嚴苛。
8.人事規章製度
公司內部員工的性別分布、平均年齡及學曆分布特質,中外教育訓練製度、福利措施也屬規章製度之列。我們與企業之間是雙向選擇。我們選擇與未來的發展緊密相連。不能不加以重視,一個好的企業,也是不容易尋找的,注意一些方法,我們可以找到的。
為自己設計一個框架,了解怎樣才算是好的框架,而後在這框架內好好努力,我想你終會是一個成功者。
3做好充分的準備
要想成為成功者,成為新世紀的寵兒,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廣闊的天地裏一試身手,擁有一腔熱血,充分的準備,你獎大展鴻圖,步向成功。
(1)職業理想與擇業現實差異的思想準備
擇業的人們,心中都描繪著今後生活的藍圖,構築事業的大廈。對將來從事的職業各有不同的理想,都想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職業。但是,社會生活現實往往與我們的主觀願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對此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清華的王教授說:“正確的職業理想應當是一個在發展變化中不斷完善、不斷補充、隨時調整的動態目標係統。它應當是集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物質生活的滿足於一體,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兼顧的一個有機的體係。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並能及時,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理想職業目標,去適應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才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2)艱苦奮鬥麵向基層的思想準備
相當數量的人不願到急需人才的基層單位或條件相對艱苦、偏遠的地方就業;還有的人就業觀念比較陳舊,認為隻有到國有企事業、三資企業、黨政機關才算就業,對其它單位往往不屑一顧,過多地考慮自己的誌向,忽略了社會的需求,這樣使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應該充分認識到,最需要人們建功立業的崗位在基層,在第一線。因此,國家號召畢業生到基層去,到國家重點建設單位去,到生產、科研、教學第一線去。但由於基層工作往往較辛苦,工作條件、工作環境相對差一些,常常使求職擇業者望而卻步。
其實,國家號召我們去建功立業的地方正是國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也許這些地方很艱苦,條件簡陋,但它是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做建設的創業者,總是要付出辛苦的,前人不栽樹,後人難乘涼。其實,我們今天也正是前輩人栽樹的乘涼者。
(3)超越所學的思想準備
“學以致用”是我們分配就業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在就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專業不對口”。第一,有些專業設置的分類過細,社會對這種細化專業的需求量是有限的,真正的對口有一定難度。第二,在校期間所學的主要是基礎知識和初步專業知識,與實際應用還有一定距離。同時,任何知識都是要逐步更新、發展的,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明天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就有可能要“過時”。第三,由於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廣泛興起,需要有更廣博的知識麵,僅憑所學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麵,以適應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
(4)做好競爭的思想準備
我們將要麵臨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變化並且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界。因此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為決定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快”、“好”、“能幹”、“聰明”其實都是樹對的形容詞,做好競爭的準備,設法在同學中脫穎而出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來,我國新增勞動力呈上升趨勢,而就業機會相對減少。勞動就業壓力逐漸增大,這自然加重了我們就業的壓力。因此,在就業過程中,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必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將就業引入“雙向選擇”,必然是機遇與競爭並存。在相同的機遇麵前,誰更具有競爭能力,誰就能占據主動,贏得機遇。
(5)健康的心理準備。
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你將會遇到許許多多未曾經曆過的情景,未曾相識的人,未曾接觸過的問題,這眾多的“未知”會使你感到不安、惶恐和焦慮。如果沒有心理準備或心理準備不足,則一定會被這些突如其來的陌生所窘迫,不能充分、從容地表現自己擇業的願望及敬業的實力,你可能會非常遺憾地失去渴望已久的機會。
在求職擇業的人中,一直存在著許多心理障礙。比如膽層、自卑、等、靠、要,隻圖隨心滿意,不顧自己的差距,期望值過高,挑肥揀瘦,缺乏自知,怕苦、怕累、怕奔波等等,所有這些障礙都嚴重地影響了自己的求職擇業,必須及時地予以克服。做好健康的心理準備正是克服上述障礙行之有效的方法。
(6)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是自我意識的主要成分,是擇業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榮譽,維護自身的尊嚴和自我的情感體驗,能獨立自主地待人處事,並值得信賴。自信是對自己的實力有充分的估計和堅定的信心。自信源於自尊,自尊心越強,自信心也越強。在謀職擇業中,一個人隻有自尊自信,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一個謀業者隻有堅信自己有實力能勝任這項工作,才能表現出堅定的態度和從容不迫有風度,才能贏得信任和支持。
(7)承受與忍耐
擇業者有的投師無門,擇業無路。有的自己不想去,卻被競相爭要。有的人拖不決,有的步履維艱,即使順利就業也要經過幾道審批,拜幾個月才能最後被認定。這種不確定的狀態是折磨人的。還有更令人悲哀的事情,那就是費盡周折找到的工作不被認可或錯過了時機,一切還得從頭開始。所以,要求擇業者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一定的忍耐力。常言道:鎮定是力量的源泉,急躁是無能的表現。成功的第一步是臨危不亂、遇難不退,用鎮定去承受、去贏得時間,用忍耐去爭取機會的來臨。
做好充分的準備,記住:機會隻青睞有準備的人。要想成為未來的成功者,就必須牢牢地記住這點,學會這一點。
4創業是全身心的投入
業精於勤而苦於嬉,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我們全身心的投入。創業更是如此。一個創業者必須養成全神貫注做一件事的能力。缺少這種能力而隻憑一時盲目的衝動,是無論如何不能成功的。
對此,視美樂公司的五科和與他一齊創業的其他幾位清華學子深有體會。
1999年4月底,清華大學在校生楊錦方、慕岩、王科和邱虹雲共同注冊了視美樂公司。後來楊、慕兩人由於準備出國退出視美樂,同時該校96級MBA學生徐中和另一位非清華學籍的在讀生李益斌加入視美樂組成新的創業團隊。7月29日,視美樂爆出新聞:四學子以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這一高科技產品,引來了上海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高達5250萬元的風險投資。目前該公司已搬到清華科技園,正式投入中試運營階段。
視美樂是我國第一家由在交大學生創立的高科技公司,首開大學生在校創業的先河。視美樂與“上海一百”的融資模式被有關人士稱為我國首例完全按照矽穀風險投資方式運作的項目。王科等人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批成功注冊公司的校園創業者。
現在隻要一提到中國最早由在校學生創辦的公司,就不得不提到這4個人的名字。創業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當年的挑戰杯發明大賽中,清華大學材料係三年級學生邱虹雲發明的一種集光學、電子、機械等技術為一體的新產品引起了自動化係四年級學生王科的注意。王當即說服並鼓動邱虹雲組成創業團隊參加學校的創業大賽,並一舉奪冠。他們決定將這項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向市場。之後便與幾位學生共同組建了視美樂公司。注冊資本50萬元,全是靠大家課餘找工掙來的。隨後更大的一個動作便是在清華興業投資公司的撮合下,成功融入了“上海一百”5250萬元的巨額風險金。
王科介紹說:
公司成立之初我們找辦公地點,得到了一些人的幫助。作為回報,我們讓人家占公司一定的股份。後來我們發現,盡管股份小,但人家作為股東,就有發言權了,而股東一多,公司將難於控製。所以我們就注意盡量把公司的投東控製得少一些。我們於是到學研大廈辦公,同時為避免外界幹擾,又另租了兩套公寓,以便研發人員集中精力工作。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一般都是從早上八九點鍾到晚上十一二點鍾,每天要處理很多的事情,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而且總是不斷地遇到挫敗感,不斷地有人懷疑甚至否定我們的產品,沒有足夠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還真承受不了。
創業其實也就是一個開始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過程。創業不是就業,我們都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就是因為摒棄了傳統的就業觀,立誌於創業,我們大家才走到一起的。
將近兩年的創業生涯,我覺得簡直就是將來生活的一個濃縮。每天接觸很多的事情,同很多公司打交道,同很多自己不願意看到的人打交道。從市場到管理到技術到生產,方方麵麵都使我們學到很多鮮活的東西,所以心態也慢慢地平靜下來了,對各種事情的態度也比較冷靜、理智了,公司內部的運作也越來越步入正軌。雖然我們現在的條件還非常艱苦,也非常地累,甚至不知道明天會走到哪裏。但是大家都很有信心。我覺得我們現在幾乎沒有失敗的可能了,如果說我們真的失敗了,那隻能說是輸給了自己!
我做出這樣選擇的原因很簡單,即隨著公司的籌建,我發現學習和創業無法兼顧便決定停學創業了。因為我的理想在這方麵,我才去選擇這條道路。在生活的道路上,我決不隨波逐流。另外,我非常看重市場機會,因特網市場早已過了最初的萌芽期,現在正處於高速膨脹期,是進入因特網市場的最佳時機。過早進入會因為市場處於培育期,因而虧本時間可能過長;進入晚了,強手如林,則很難找到切入點。
敢想敢做是現階段大學生的可貴品質,他們不怕困難,不懼挑戰,為了理想義無反顧,也正是這種精神造就了我的新一代的創業者。
創業是全身心的投入,且並不是盲目的熱情與衝動,必須三思而後行,做好周全的準備。
其實,王科等學子的創業,用一個新的名詞說,就是“學會做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指出:“學會做事”是對現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學會做事”與“學會求知”不可分割地聯係在起。兩者可以說是“知”與“行”的關係;如果說“學會求知”的目的在於認識世界(包括人自身的主觀世界和社會的自然的客觀世界),那麼,“學會做事”則旨在改造世界。
5克服創業中的困難
人生不會總一帆風順,創業也是一樣。創業過程中會有許多困難等著我們克服,為此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特別是心理上的準備。
一位“下海”創業多年的碩士生指出,要想在現代市場立穩腳跟,必須克服以下7種阻礙創業的錯誤的心理認識。這7點我也很讚目,下麵就進與大家一起看看。
(1)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如果錯誤地理解了這句話,將會給我們造成心理上的麻痹和幻覺——以為自己曾經失敗過,下一步必定成功;或者以為失敗得多了,成功必然到來;或者以為自己汲取了很多人失敗的教訓,自己不可能失敗。
其實錯了。
不要輕鬆地看待失敗。失敗絕不是好事,它不僅給人帶來痛苦,而且失敗多了,還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心理定勢或稱為心理暗示,它容易讓人們總是按照失敗的思維去考慮成功的事情——即使心裏想到的是成功——所以以為失敗沒什麼了不起的人,是很難成功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深刻地反省失敗的原因,失敗才有可能成為成功之母。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大多數人在這一點上總是做得不夠。結果使失敗隻成為自己失敗史上的一個個記錄,而沒有變成“成功之母”。
(2)要把心態正確
有人認為發財難,有人認為人人都能發財。持前一點觀點的人,往往不太自信;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往往過於自信。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不利於創業。而後一種觀點更危險。
這種人大都有一些氣質,思想也比較開放,但他們往往把做事看得過於容易,從而忽視了一些基礎的東西。做任何事,熱情和自信都是必要的,但過他的熱情和盲目的自信,容易使人們忽視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技術性問題,更容易使人們對成功的期望值過高。所以,失敗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3)要注重各咱條件的結合
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外部條件的配合。如果忽視外部條件的配合和存在,隻能失敗。而優秀的人往往最容易忽視外部條件,因此,越是優秀的人才,越應該重視成功的外部條件。否則,在能力上很優秀的人,往往還不如那些在能力上一般而特別重視外部條件的人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4)注重宣傳的作用
商品社會中的欺碥性非常大。事實上不論是好商品,還是好人才,都需要把“它”宣傳出去。否則那巷子肯定會成為“它”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