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阿姆伯林進軍“伯利恒”(3 / 3)

有關斯皮爾伯格1966年到1969年這幾年的資料是最少的。他自己認為這些資料應該還在。我們沒有找到談話中他所提到的有關那幾年的任何資料。那些無疑讓他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製作的東西也隻能用一句話一帶而過。這段說不清的日子反映出他對好萊塢不抱什麼希望,也反映出他對自己不能在21歲前實現當導演的目標的失望。

斯皮爾伯格在長灘交了幾個朋友,一個叫卡爾·高特雷伯,他曾打算與別人一起合寫劇本《大白鯊》;另一個是托尼·比爾,年輕的專業演員,他曾在科波拉的影片《現在你是大人物》(Youarea Big Boy Now)中扮演過一個小角色,也曾因表演喜劇而小有名氣,他的願望就是參與製片。他與斯皮爾伯格是從一部名為《滑流》(Slip Stream)的片子開始合作的,這是一部天文方麵的片子,可它卻永遠沒能完成。還有攝影師塞芝·黑格納,他是被一位名叫艾倫·達威奧的年輕人介紹來的。艾倫·達威奧也是一個能講述許多有關斯皮爾伯格經曆的人。當約翰·卡沙維茲執導他的《麵貌》(Faces)時,他曾給過斯皮爾伯格幾個星期的跑腿兒工作。

混進環球公司的大門後,要進南加利弗尼亞大學就容易了,即便不是在校學生,也可以時常去看個晚場電影或四處逛逛什麼的。在一次南加利弗尼亞大學畢業生電影回顧展上,斯皮爾伯格結識了很多從事電影方麵工作的學生,然而不包括喬治·盧卡斯。盧卡斯背地裏很怕被人看做不善交際和幼稚可笑的人,他幾乎不怎麼跟人說話,隻是全神貫注地製作片子。

斯皮爾伯格的第一撥朋友中有海爾·巴吾德和他的寫作合夥人馬修·羅賓斯,他們都畢業於洛杉礬加利弗尼亞大學。他們計劃一邊當斯皮爾伯格的編劇輔導,一邊創作劇本《橫衝直撞大逃亡》(The Sugailand Express)。直到80年代初期,斯皮爾伯格的片子幾乎沒有一部不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斯皮爾伯格認識了後來導過《油脂》(Grease)和《青青瑚瑚島》(The Blue Lagoon)的導演蘭道爾·克雷塞爾;《優良素質》(The Right Stuff)的燈光師和《逃跑的藝術家》(The Escape Artist)的導演卡萊伯·戴沙尼爾;《朱麗婭和現代啟示錄》(Julia and Apocalypse Now)的編劇沃爾特·默切;《奪寶奇兵》和盧卡斯其他許多影片的指定製片人霍華得·卡讚基恩;《萬聖節前夜》(Halloween)和《霧》《The Fog》的導演約翰·卡波恩特;《野人科南》(Canan theBarbarian)和《非凡星期四》(Big Wodnesday)的曲作者巴塞爾·波裏多裏斯以及《騙中騙》(The Stiny)和《罐頭廠街》(Cannery Row)的導演大衛·S·伍得。

對斯皮爾伯格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和約翰·米留斯成了好朋友。馬斯威是一個留著胡子的易怒的好戰分子,也是一個衝浪愛好者和檢迷,當他當上導演時,米留斯主動要求讓自己成為這項交易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他自願充當製片廠給馬斯威配的一個特殊滅火器。自稱是好萊塢美國傳奇人物專家的米留斯,是這所學校的叛逆,同時又是這個圈子不可缺少的人物。當學校因為他打了教授要將他開除時,許多人都罷課直到他被允許複學。米留斯和羅賓期就像斯皮爾伯格的兩位兄長:斯皮爾伯格有急事時,他們會出現;需要幫助時,他們靠得住;當他說話太直不夠策略時,他們給他哀告。自從斯皮爾伯格的父母關係破裂後,他一直在默默地重建著他所失去的理想的家。

1967年夏,斯皮爾伯格決定掌握法律武器。到這時斯皮爾伯格在環球公司已很有名氣,因此他索性表現出就是在這兒工作的樣子。那個每天都跟他打招呼的門衛斯克蒂後來綴他開玩笑時承認,他一直把斯皮爾伯格當成了魯·瓦薩爾曼的兒子。獨立製片人的行蹤始終來去匆匆。製片廠的後麵那擁擠的公寓裏有幾間辦公室被騰了出來。斯皮爾伯格找了一間空屋子。

他向電話交換總台的女人們做了自我介紹,並把自己在分機號告訴了她們。他從攝影器材商店買回幾個常用於小型家庭影院門外的塑料字母。他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環球公司的主要名錄中,內容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製片方麵表現出色。

斯皮爾伯格並不清楚自己將要在環球公司徘徊多長時間;也許兩年,也許6個月,或許隻用3個月。在某個時間他17歲,而在另一個時間他就21歲了。這段不清楚的日子反映出他不再對好萊塢抱有希望,也反映出他對自己在21歲前不能實現當導演的目標失望,就在他似乎不可能在21歲前實現當導演的目標日趨明確的時候,夢想反而實現了。

大概就從這時候起,人們普遍開始認為斯皮爾伯格出生於1946年而不是1947年。毫無疑問,這種錯覺和這錯覺的持續與斯皮爾伯格本人有關。他以前和現在所持的駕照都寫著1947年出生,就像他投票時登記的一樣。1981年《洛杉礬時報》的一位記者注意到了這個矛盾,他不斷地想方設法想從斯皮爾伯格的廣告員那裏得到證實,但他沒有成功。1983年1月,斯皮爾伯格過了那個盡人皆知的40歲生日後不久,《紐約時報》和許多其他報紙紛紛發表了關於“斯皮爾伯格40歲”的文章。斯皮爾伯格和阿姆伯林公司沒有做任何想糾正此事的表示。1985年,斯皮爾伯格的公開發言人馬文·萊威麵對大眾的疑惑最後告訴《洛杉礬時報》的記者說:“我肯定這事有答案。也許他不在乎人們如何議論他的年齡。他隻在乎一件事:拍電影。”這個結論是不容回避的。斯皮爾伯格之所以把他的生日延後,是為了保留這種概念:他是在21歲以前拍了他第一部電影的。

說到在環球公司的無聊,斯皮爾伯格承認道:“我從沒做過任何生意,但我打了很多電話(為了讓人到時叫醒他),我學會了如何玩遊戲。我討厭聚聚散散這種事,我又回到長灘的大學去了,並拍了個短片叫‘阿姆伯林’(Amblin)。”

順著拍短片這條線來找工作是60年代的傳統作法。有些電影院始終抱著“全力支持各類節目”的態度,何況有一大堆節日都渴望著好而新的作品。喬治·盧卡斯曾拍過《電影人》(Filmmaker),這是一部描述弗朗西斯·科波拉拍《雨人》(The Rain People)的30分鍾的紀錄片。諾埃爾·布萊克也曾拍過一個他自己的短片《滑板約會》(SkaterDater),說的是舊金山一個滑滑板的少年的浪漫故事。

斯皮爾伯格現在對好萊塢已有足夠的了解,他意識到隻有用35毫米攝影機拍的片子才能得到認可。他說,幸運的是,“我認識了一個像我一樣對拍電影充滿熱情的人。所不同的是他是一個百萬富翁,他叫丹尼斯·霍夫曼。他有一個(特技)光學儀器公司。他看了我拍的幾個8毫米和16毫米的膠片後說,他要給我10萬美金去拍短片。這對我來說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財富。然而他想占有全部名譽,那意思是這些短片的片頭必須這樣說;丹尼斯·霍夫曼的《阿姆伯林》。我說:‘好!’我拿這錢用35毫米的機器拍了這個短片。它的銀幕寬度比例是1。85:1,這是所有專門電影院所要求的銀幕寬度。這對我來說是個非常值得記念的時刻!”

後來霍夫曼為了他這項商業性實驗開了一個名叫“設計師多那茲”的分店。他向包括斯皮爾伯格在內的被投資者們聲言:他們1968年的合同不僅涉及拍攝《阿姆伯林》的事宜,還包括一部正片,這部片子將在《阿姆伯林》之後10年內根據霍夫曼的意圖拍攝。

《阿姆伯林》講的是一對相遇在莫哈韋沙漠並一起搭車去加利弗尼亞海邊的年輕戀人的故事,它隻有24分鍾長,由非專業演員帕米拉·麥克梅爾和理查德·列文扮演這對情侶。艾倫·達威奧擔任攝影。由於長期從事拍攝紀錄片,艾倫很高興用35毫米的攝影機工作。這部影片風景如畫,汽車額麵奪目,那對幾乎沒有什麼對自的漂亮迷人的情侶令人陶醉。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和分享大麻的情節賦予這片子一種現代感覺。斯皮爾伯格對《阿姆伯林》的金錢價值不抱什麼幻想,它惟一的作用就是:集合他和達威奧的電影拍攝技術和能力趕上好萊塢的電影水平。他稱這部片子是一則‘百事可樂廣告’,並開玩笑說它就像是一根包裝漂亮但華而不實的浮木。

讓霍夫曼感到高興的是,1969年《阿姆伯林》參加了第二屆亞特蘭大電影節,並獲了獎。做過一次製片人,霍夫曼自信心大增。斯皮爾伯格記得霍夫曼把“一個過分炫耀的首映式扔給了洛杉礬所有的高級官員,他邀請他們所有人到場,但沒有人來。”幸運的是,公司裏幾個“級別較低的官員”來看了這個電影。喬克·西爾弗也是其中的一個,他還複製了一盤帶子帶回環球公司,給行政長官西德尼·喬·辛伯格看了。

辛伯格是洛杉礬加州大學的一個法律教員,1959年阿爾伯特。道斯金德用他當助手。辛伯格的老丈人是MCA公司幾位行政長官中的商業經理。辛伯格外表體麵,待人謙虛,辦事小心謹慎,還有一個永遠也不會丟的習慣:稱呼每個人,甚至他的下屬“先生”。他很快就給環球公司的決策者和專門負責電視項目分配的詹尼克斯·蘭格以深刻印象,他們委派他長期負責製片計劃,同時負責發現新的天才。

辛伯格記得,一天當他正在電影廠的一個放映室中觀看一部試映片時,喬克·西爾弗拉他去長談了一晚上。“他說,有一個整天在這裏閑逛的男孩兒拍了一個短片。”辛伯格說,“因此我看了這個片子,我認為它棒極了。我喜歡他逃選的演員,以及人物那種風格和這部影片中表現出來的成熟與熱情。我告訴喬克說去找這個人來見我。”

於是斯皮爾伯格這個在拍攝場上空閃爍的月亮終於被發現了。他感到緊張,他來到辛伯格黑塔樓上的辦公室。

“西德尼非常厲害,他說:‘先生,我喜歡你的電影,你怎麼會拍得這麼專業呢?你簽個合同,開始拍電視劇,電視劇拍好後,假如你搞了幾部像樣的片子,和幾部像你這次在拍攝場裏拍的作品差不多的片子,你就可以去拍正片電影了。’這雖然不太容易,但聽起來可太好了。”

斯皮爾伯格猶豫地說:“可我還有一年才大學畢業呢!”

“你是想上大學還是想當導演?”辛伯格問。

斯皮爾伯格的正規教育就從那一刻起結束了。“我迅速地離開了學校,以至來不及把冷凍室裏的東西全部拿走。”斯皮爾伯格說。幾年以後,在一個偶然的時刻,他還想起那些留在冰箱裏已經攔了的雞、沙拉、三明治。

在斯皮爾伯格簽了合同幾個星期後,他自言自語地說:“我父親永遠不會原諒我離開學校”。辛伯格非常明白這事將引起的反應。像李的父母一樣,辛伯格的父親也曾經為了躲避對猶太人的迫害而移民它國。辛伯格和他那年輕撫媚的演員太太勞瑞恩·加裏彼此相親相愛,兩人對他們的兩個男孩也是如此。

根據環球公司的意願簽的這份合同是一份標準的“自願服務”7年約定。在這個約定限製下,斯皮爾伯格把每一分鍾都賣給了環球公司。這在商業上被叫做“死亡條約”,隻有瘋子或有著瘋狂野心的人才會鑒這種合同,而斯皮爾伯格正好兩者都是。斯皮爾伯格的《阿姆伯林》中的明星帕米拉·麥克梅爾也在環球公司的勸說下簽了這種合同。幾乎是巧合,環球公司這時也向約翰·米留斯提供了這種“7年約定”,他隻是被作為作者來進行交易的,但他拒絕了。

當環球公司與斯皮爾伯格簽約時他究竟多大?當他快要成為傳奇人物時有資料介紹說:斯皮爾伯格1971年公開且毫無愧色地告訴好萊塢記者說:“1969年的一天,我21歲……。”另一份材料介紹他說,在他同辛伯格簽那份合同時他告訴辛伯格:“我有一個請求,我希望您做為一種保證來答應我,李伯格先生,我想在21歲前導演出些片子。這對我很重要。”辛伯格答應了。從斯皮爾伯格簽合同這事來看,調查他的年齡已沒什麼必要了。這件事已使他的生日真相大白。

現在有一件事基本上可以下定論了:為什麼辛伯格明明知道斯皮爾伯格1969年10月與他簽合同時是22歲而裝成21歲,卻始終有意讓公眾保持這種錯覺?這位較年長的人從那時起就已經預感到了他們之間後來持續多年的親密關係了。由於辛伯格自己的孩子們沒有表現出和他一樣的商業才幹,他開始把斯皮爾伯格看作他的幹兒子。有人甚至認為這兩個人看上去長相都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