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三類接觸(2 / 3)

謝拉德的構思遺留下的一個問題就是尼瑞的年齡,他似乎該是個40歲左右的人,但當斯皮爾伯格把最初的設想告訴德裏福斯時,他說尼瑞不能再年輕10歲很讓他遺憾,不然的話他就可以扮演這個角色了。結果,斯皮爾伯格為了德裏福斯重又寫了這個角色。待這個劇本完成之後,斯皮爾伯格從頭至尾細細地讀了一遍,他仍感缺少人情味兒和幽默感,尤其是尼瑞這個人物。他給傑瑞·貝爾森打了個電話,請他到紐約來工作一段時間。貝爾森第二天到了,他花了5天時間把一些沒勁的內容從故事中刪去了,並對謝拉德晦澀難懂自相矛盾的內容加工、潤飾了一番。根據謝拉德的意見,斯皮爾伯格把自己認識的作者都召集來研究本子中不太適當不太精彩的內容。米留斯、大衛。基萊爾和沃爾特·希爾也都來了。巴伍德、羅賓斯為綁架巴瑞這場戲整整修改了4天,他們編寫的最後那段,關於飛行員被外星人送回來的精彩片段受到一致的好評。理查德·德裏福斯承認說:“很顯然,斯皮爾伯格不是最好的編劇,但他卻是個胸有成竹的人。”

斯皮爾伯格的個人生活自從結識並愛上了艾米·歐文之後就完全改變了。

給史蒂文“找伴兒”都快成為他那些朋友的業餘愛好了。是布裏安·德·帕爾馬首先想到了艾米。她比斯皮爾伯格小6歲,是個典型的猶太公主,碧綠的眼睛很像年輕時的勞倫·貝克爾,並有一頭濃密卷曲的粟色頭發。她的母親普裏希拉·波英特是位女演員,她的父親朱爾斯·歐文曾在洛杉礬演員協會和紐約林肯中央劇院當過負責人。艾米在紐約上了兒童專業學校,後畢業於倫敦音樂和戲劇藝術學院。在她的代理人送她到喬治·盧卡斯的公司,參加《星球大戰》中女王萊亞角色的試鏡之前,她一直在洛杉礬劇院的舞台上表演《羅密歐與朱麗時》。她上了“萊亞女王”的候選人名單,這時,德·帕爾馬也在這裏為他的《凱瑞》選演員。他一下子看中了艾米,想讓她去扮演一位多年之後返回家園的女王,同時他也推薦她去扮演《第三類接觸》中尼瑞的妻子。斯皮爾伯格看了看她,馬上表示不同意,因為對這一角色來說她太顯年輕,很明顯這以後他就把她忘在了腦後。

德·帕爾馬為《凱瑞》舉行了一個以慈善為目的的首映式,他邀請了艾米和斯皮爾伯格。晚餐時他們相互認識了,結果令人愉快。艾米如此為這個伴兒所傾倒,以至她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斯皮爾伯格坦白地告訴朱麗姬·菲利普斯:“昨晚我遇見了一個讓人心醉的女孩兒。”他告訴她,那感覺就像被閃電擊中。菲利普斯鼓勵斯皮爾伯格給艾米打電話,但這件事卻讓斯皮爾伯格費了一個月時間。爾後,他們就非常神速地開始了他們的戀愛關係。

艾米對於大大剛剛、整日沉迷於工作的斯皮爾伯格來說是個很不相配的伴兒。她滑冰、飛滑翔機、好沉思,盡管她出生於猶太家庭,卻是在基督教和科學文化的培育下長大的。她刻薄、易激動,反感一切對感情的束縛。她有野心,喜歡個性獨立,在很大程度上,她比斯皮爾伯格更有生活經驗。生活在個性解放的舊金山及後來的紐約,她很讚同性解放。她說:“作為一個單身女人生活在紐約的那段日子,一切我都記得很清楚,站在酒吧吧台邊喝酒,與一個不該帶回家的男人找個並不合理的理由回家。”

艾米對斯皮爾伯格的影響是迅速而明顯的。有了艾米以後,他變得親切善交際了,而且很少再將時間花在撅著屁股一頭紮在遊戲機上,花在700多個收集來的電影錄音上,花在彈他最後的玩具——電子琴上,也不再把時間花在往返於舊金山和新墨西哥的路上。他開始用藝術家原創的藝術品來取代牆上的電影海報了。當然,像從前一樣,他仍喜歡收藏已不多見的迪斯尼公司的幻燈片和諾曼·羅克威爾的油畫。

讓斯皮爾伯格傷腦筋的是,艾米總是希望他能在外表上有所改善。艾米後來說:“我幫助史蒂文魔術般地變滿了一櫃子衣服,現在他已經是個很會穿著的人了。”20歲時那些時不時出現在他臉上的胡子又被留了起來,雖然這形象有時讓他看上去像個老兵,但它就像約翰·蘭迪斯的《鬼馬兄弟》中最後一幕裏的那個職員一樣,永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胡子把他那張毫不吸引人的嘴偽裝起來,每當斯皮爾伯格把他的胡子描述成“麵部規劃外的附加物和一個成年人及一個無名之輩的價簽兒”時,馬丁·艾米斯就有一大堆話等著他。那年下半年,在朱麗姬的勸說下,斯皮爾伯格在冷水穀買了一處房屋,他請他《大白鯊》的設計師喬·阿爾威斯幫他裝修了一番。斯皮爾伯格和艾米談過同居的事,但他們倆誰也不想搬家,而斯皮爾伯格自己那張排得滿滿的時間表也使他很快就改變了決定。

《第三類接觸》計劃於1976年夏正式開拍,任何打算從斯皮爾伯格嘴裏直接得到這部新片子內容的企圖,都隻會麵臨難堪的局麵。年初,斯皮爾伯格委婉地對一位記者說道:

我所能告訴你的就是,它是一部科幻片,是一個糾纏著一係列帶有政治性爭論的事件,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真實故事,是一件我所相信的事情。

我們將在6個州和巴西拍攝它。這將是一部令人難以置信的影片,我們將用大約150萬美元來完成它。

然而經過一年的工作之後,這種投資估算被遠遠超過了。自從拍完《大白鯊》之後,斯皮爾伯格非常不願意到外景地去拍攝,因此他反複琢磨是否可以將這部影片完全在製片廠裏完成。這樣費用將增至410萬美元。哥倫比亞公司本已答應了這筆費用,但斯皮爾伯格又改變了主意,他又把拍攝場地設在遙遠的德克薩斯機場了,這就是他拍攝《橫衝直撞大逃亡》時偵察出的那個機場。他堅持再租一部70毫米的機器拍攝,用65毫米ToddAO製片程序製作,這樣就可以在膠片上留出較寬的5毫米的磁聲道。盧卡斯已經為他的影片發展出自己的THX聲音係統,並在斯凱沃克蘭奇修建了高級的錄音棚。斯皮爾伯格和盧卡斯都越來越堅信,聲音效果與人物形象一樣重要。隨著夏天氣溫的逐步升高,影片的成本開銷也盤旋而上,已高達1200萬美元了。

製片人的情況也發生了許多變化。菲利普斯夫婦已經分手,朱麗婭本人想做該片的製片;已蓄起胡子的麥克推遲了去印度“找回自我”的行程。雖然人們相信他倆仍在聯手經營這部影片,但麥克卻沒有出麵參與該片前期的主要準備工作,而隻是參加了幾次最初的談判和關於出版發行事宜的討論。斯皮爾伯格狠難過,他曾對他們這對夫妻製片人感覺不錯,因為他們不僅僅是個家庭。當斯皮爾伯格有了自己的公司後,起初是由凱希·肯尼迪和弗朗克·馬歇爾經營,後來他們成了戀人,爾後又成了夫妻。他們離開後,是沃爾特·帕克斯和勞瑞·麥克唐納德幫助經營,他們也是夫妻。

另外一些製片人也都前來參加《第三類接觸》的應選,其中包括威廉姆·塞克海姆,他曾參加過《眼睛》和《午夜畫廊》的剪輯。但朱麗婭勸阻哥倫比亞公司說,她有能力當好這部影片的製片。最後,這個比以往更具控製權的肥缺被大衛·伯格曼占據。雇用這位高貴而有魅力的伯格曼對哥倫比亞公司來說是一次賭博。因為據傳說,他本人就是一個賭徒,他生活在一種被與生俱來的自我毀滅欲望所驅使的揮霍無度的生活中。“在我身上似乎有種東西讓我不能忍受成功。”他曾告訴行政官員被特·巴特,“如果事情已經進行得非常順利,我也會用一種什麼方法把它搞糟,這是一種強迫行為。”

伯格曼用盡他在星期五之夜玩大賭注撲克遊戲時所用的全部伎倆來對討《第三類接觸》的交易,那種讓他定期揮霍巨額錢財的遊戲一直令他如醉如狂。斯皮爾伯格沒有對此表示反對。伯格曼在找錢方麵是個傑出能手。如果與該片有關的什麼人為此而受騙上當的話,那也是好萊塢有創造力的能人命該如此。在這段時間裏,斯皮爾伯格有權去爭取全部控製權,但此時此刻他倒更樂於讓伯格曼代表他的利益工作,並同意他去占有很不公平的利潤分成。

伯格曼把賭注壓在英國EMI電子公司上,這家公司因銷售電視機、電視掃描器和另外一些高級電子產品而財力雄厚。最近它剛買下哥倫比亞公司的音樂部。作為交易的一部分,他們答應為這部影片提供財政支持。時代公司的發行商們也對給該片投資很感興趣。伯格曼為爭取更多的資本奔波於歐洲各處。1976年12月,美國政府頒布法規,把電影製作方麵的某些作法視為非法逃稅行為,但在西德卻仍有空子可鑽。那些願意出資的公司沿著美德兩種法律之間的界限共給《第三類接觸》投資了700萬美元,EMI公司的名字也將出現在影片上,這是一個極為優惠的條件。

伯格曼的實力表現在代理人們的蜂擁而至。多數代理人現在已把哥倫比亞製片廠當作自己幾年後進一步向管理層邁進的階梯。每一兩個月,ICM(國際創造管理公司)或威廉·毛裏斯就派來一位高級代表監督一下製片工作。1975年,這裏曾發生過一起值得人們回顧的曆史事件:麥克·奧威茲和其他4個年輕而野心勃勃的代理人,因看出公司缺少冒險精神而提出反對意見,並因此被威廉·毛裏斯開除,這之後,他們自己創辦了一家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代理公司,而且很快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有實力的代理公司。

朱麗婭·菲利普斯擔心人們會為《第三類接觸》究竟是誰寫的問題產生衝突,她請求保爾·謝拉德通告劇作家仲裁委員會,他不打算占有這部影片的名譽。菲利普斯向他保證劇本中將沒有他的創作的痕跡。“我們大家都是紳士,”謝拉德說,“如果(斯皮爾伯格和菲利普斯)告訴我這事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但在讀了最後一稿劇本後,他從勒科姆這個人物身上看到了萬奧文的影子,以及其他一些他以前的劇本中的內容。“我看出我所注人的那些精神內容,這些都是斯皮爾伯格一開始帶著這個設想找我時所沒有的,尤其是我設計的結尾以及5種音符、5種顏色的想法。把飛碟當成一種宗教體驗的想法那不是斯皮爾伯格的天性,麵是我的天性。”到了今天,謝拉德仍因親眼目睹了斯皮爾伯格的口是心非而感到不是滋味兒。但從斯皮爾伯格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情形就不同了,他說:“這件事讓我很奇怪,當別人將謝拉德想像出的生動而令人愉快的內容擴展並獲得成功時,謝拉德卻悄悄地溜走了。”

另一位能控製這部新片的人是J·阿蘭·海內克。他曾繪製片人寫了一封尖刻嚴厲的信,指出他們未經他同意也未支付任何費用就使用了他的專有名詞和想法。於是他們迅速把他聘作技術顧問,還讓他在那群受人歡迎的外星人中扮演了一個小配角。

通過《第三類接觸》,一些競爭對手也顯露出來。記者們沒有把斯皮爾伯格等人說成是與20多個法國導演一樣的屬於哥達、特拉福特、查伯羅爾旗幟下的新浪潮式的人物,而是把他、盧卡斯、威廉姆·弗裏得金、斯考塞斯、伯格當維奇、米留斯、謝拉德等十幾位20來歲的導演說成是科波拉旗幟下的戰士,這是一個可以理解的錯誤,也是一個使人傷心的錯誤。作為新浪潮電影人,他們拍片一般都以彼此之間的關係和其實不並存在的某些諾言為前提條件。比如從左翼天主教中上階層人物埃裏克·羅摩爾身上很難找出與從前的反社會少年特拉福特相似的特征,而這種鴻溝在彼特·伯格當維奇和馬丁·斯考塞斯之間則顯得更寬。

人們正在從盧卡斯、斯皮爾伯格和科波拉的陣營中分裂出來。當盧卡斯與科波拉的友誼因《現代啟示錄》這部盧卡斯參與編寫並希望親自導演的影片而逐漸冷淡後,分道揚鑣的跡象便越來越明朗了。此外,斯皮爾伯格、盧卡斯和科波拉已明顯地跑到米留斯、德·帕爾馬和斯考塞斯前麵了。正如邁克爾·培所說,“盧卡斯和斯皮爾伯格這些人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建築他們的帝國。”從現在起,這3個人,特別是斯皮爾伯格,已成為他人的庇護者和權力的掮客。而其餘那些殷勤地給他們打電話或看他們樣片的人,卻降為他們的客戶、隨從、乞討者。易怒的孤獨者斯考塞斯對此摸不關心,我行我索的米留斯對此付之以幽默,德·帕爾馬這位斯皮爾伯格最親近的朋友對此充滿敵意。他評論這3個人說:“他們是在做生意,而我不想做生意,我隻想拍電影。”

在這3個人之間,特別是在斯皮爾伯格與那兩個人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無論是擁有自己的房產生意和公爵式尊嚴的科波拉,還是對曆史、對禪宗式的神秘主義、對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很遠很遠的星係中”的人類深深迷戀的盧卡斯,他們都漸漸從斯皮爾伯格基本屬於現實、現代和注重美國人所關心的事物的題材風格中脫離出來,轉道而去。

對金錢的態度也戲劇性地增大了他們之間的分歧。盧卡斯將紅利分發給在他公司工作的每個人,甚至看門人,並分給阿萊克。貴尼斯這類他所喜歡的演員一定比例的利潤。他與他們共享彼此的朋友,出門在外的費用都由他擔負。他對與《星球大戰》中的一位演員分成之事表示無所謂。這位演員還曾在約翰·米留斯的失敗影片《非凡星期三》中扮演過角色。盧卡斯聳聳肩說:“這證明我是個好的朋友,但是個壞的投資者。”在這一方麵,盧卡斯幾乎是斯皮爾伯格的一麵鏡子。斯皮爾伯格從不向任何人提供這種慷慨的禮物,甚至對他正期待去用的人也是如此。他在對科波拉揮霍無度十分反感的同時,對盧卡斯的慷慨也感到吃驚。

斯皮爾伯格以《第三類接觸》為基礎劃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並開始集合支持者,從而使他的阿姆伯林娛樂公司逐步建立起來。在這部影片中出現的多數名字都是人們熟悉的。喬·阿爾威斯再次擔任製片設計,威爾茅斯·茲格蒙德擔任攝影,這位依然那麼野心勃勃打算當導演的攝影師已看出這部影片將會提高他的聲望,不久他就要求將他的名字放進所有他參與製作的廣告品中,無論這廣告品多麼無關緊要。最後算起來,共有好幾位攝影導演先後為這都影片效過力,其中包括道格拉斯·斯洛克伯(拍攝印度部分),威廉姆·弗拉克(拍攝沙漠開頭部分),約翰·阿龍左和拉茲羅·克瓦茨(重拍綁架卡裏·戈菲的鏡頭,俄亥俄關卡的鏡頭以及在該片“特別版”結尾德裏福斯於航空母艦內的鏡頭)。艾倫·達威奧也拍了些新素材,自從《第三類接觸》後,斯皮爾伯格起用他的次數越來越多,可在這幾年中,斯皮爾伯格還是第一次同他的阿姆伯林公司的攝影師一起工作,因為艾倫一直忙於從事紀錄片和廣告片的工作。對於艾倫的使用,有些人推測是由於目前斯皮爾伯格對自己的拍攝技術已有了充分自信,因此他完全不必再聘用最佳燈光師了,而另一些人則更加肯定地認為,斯皮爾伯格是想為阿姆伯林這個家找一些忠實的戰士來。

德裏福斯不太情願地接受了尼瑞這個角色,即便在斯皮爾伯格重寫了這個本子後,他仍對它的成敗充滿疑慮。已經有人給他提供500萬美元外加一部分分成,讓他在一部影片中扮演魔術師哈瑞·霍迪尼,他希望能從《第三類接觸》上獲得同樣的回報。朱麗姬·菲利普斯把劇本送交了好萊塢最優秀的中年男星凱思·哈克曼、傑克·尼克爾森和阿爾。帕西諾,她用這招兒智取了德裏福斯。尼克爾森雖然感興趣,但他要求斯皮爾伯格等他拍完了他所導演的第一部影片《去南方》。這個消息輕爾易舉地讓德裏福斯接受了300萬美元的條件。

斯皮爾伯格像以往一樣不打算用明星。毫無名氣的梅林達·迪倫扮演基利安·蓋爾勒,太瑞·蓋爾·尼瑞的妻子。德裏福斯的侄子扮演他的兒子。扮演被綁架的巴瑞的卡裏·戈菲是斯皮爾伯格從亞特蘭大挑回來的4歲孩子,人們用許多小手段讓她做了非常動人的表演。比如,給她禮物逗她微笑,或讓一個穿著免子外衣的男人突然眺到她麵前,好讓她去表現第一次看見外星人時那種驚奇的神態。

謝拉德的支持者們感到斯皮爾伯格打算選一位法國人來扮演勒科姆調查員,他們認為這樣做無疑會使角色遠離當初設想的學院源氣質的中年萬奧文的感覺,但民意測驗的結果使斯皮爾伯格堅持這樣做。民意測驗表明,多數美國人都認為飛碟是一種純美國現像,斯皮爾伯格認為如果在影片中出現了許多別國的研究者,像法國人埃米·米切爾和傑奎斯·瓦雷,這樣會減少飛碟是純美國現象的意念,使它顯得是一種國際性現象。斯皮爾伯格首先挑選了裏諾·文圖拉來扮演勒科姆,但這位結實健壯專演犯罪片的演員不會講英語。爾後亞維斯·蒙坦特婉言謝絕了這個角色。簡·路易斯·特林蒂根特這位曾在克勞德·萊魯士1966年的影片《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中,因主演了一個傳奇賽車手阿諾克·埃米而成為美國最著名影星的法國演員也同樣拒絕了這個角色。斯皮爾伯格想起弗朗克斯·特拉福特,他剛剛在他自己的一部關於導演生涯的影片《美國之夜》中扮演了一個導演的角色。因為該片是由華納公司讚助的,所以多數演員,包括特拉福特在內都講英語。這部影片曾在美國以《以晝為夜》的片名廣泛播映過。斯皮爾伯格也很欣賞他在《一個野孩子》中的表演,這是他1970年演的一部影片,在這部片子中,他扮演了一位竭盡全力去教育一個被遺棄的“狼孩兒”的醫生。《第三類接觸》也是關於“溝通”這一主題的內容,一時衝動之下,斯皮爾伯格把這個角色給了他。

當特拉褐特與斯皮爾伯格見麵後,他發現斯皮爾伯格就像多數美國導演一樣,幾乎對外國電影一無所知。斯皮爾伯格坦率地承認,他最喜歡的法國導演是萊魯士,而萊魯士的多愁善感和華而不實是特拉福特最討厭的,另外斯皮爾伯格還喜歡羅伯特·思裏克,他曾同文圖拉一起導演過兩都受人歡迎的與汽車有關的影片。就特拉福特所知,斯皮爾伯格首先給菲利普·德·布羅卡寫信,說他曾看過9遍他那部由簡·保爾·拜爾蒙都扮演的動作喜劇片《來自裏約的人》。他說過去或將來都不可能看到如此傑出的影片。(斯皮爾伯格的熱情並不奇怪,因為德·布羅卡曾打算“把我12歲時想看見的東西都放進這部影片中去。”)

雖然特拉福特稱讚《追殺》,但是他對斯皮爾伯格的作品就像斯皮爾伯格對他的作品—中知之甚少,是拍一部好萊塢影片的想法吸引著他。他也一直想寫一本關於電影表演的書,現在這裏正好有個可以讓他從另一麵觀察這一切的機會。“其實我已經答應這件事了,”特拉福特說,“但就像格萊特·蓋伯一樣,我隻能說我還是願意再想想看。”所有該片中的演員都鑒了4個月的合同,並被告知他們將在懷俄明、阿拉斯加、印度、阿拉巴馬和蒙古等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