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德梅尼之後,法國海軍軍官格奧爾格·艾伯爾(1889~1945)創造了一套人們稱之為“自然體育法”的新體操。艾伯爾宣稱:他要用自己的體操消除現代文明帶來的不良影響,以使生活於惡劣環境中的法國青年能成為未來戰場上身強力壯的指揮員。因而,該體操具有強烈的軍事實用性。然後,從艾伯爾的新方法的內容來看,其自然體育法在很大程序上是古茨穆茨體操的翻版。當然,該體係也具有自己新的特點——更重視耐力的培養,尤其是重視對前庭器官、呼吸係統等機體活動能力的提高,從而也體現了體操發展的時代趨勢。
丹麥人尼爾斯·布克(1880~1950)在對體操理論與實踐進行長期研究後,於1890年創立了他自己的體操體係,其定名為“基本體操”(又稱“原始體操”)。該體係對德國等歐洲國家以及美洲一些國家的體操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其在體育史上最大的功績則是促進了競技體操的發展。
布克的體操體係是以改善丹麥農村青年的身體狀況、矯正姿勢、恢複人體關節的柔韌性、增強肌力和神經係統的靈敏性為出發點,對瑞典體操體係的一種成功改造,它繼承了瑞典體操體係立足於生理、解剖科學的傳統,拋棄了其造成動作脫節的“靜態原則”,同時選用了大量能增強人體柔韌性和靈活性的練習動作,並將這些動作按照其對肌肉、關節的不同作用加以組合,使人們在練習過程連續交替進行,以增加練習的實效性和減少枯燥乏味的感覺。布克的體操練習順序為上肢、下肢、兩側、腹部、背部、步伐以及騰越練習。此外,布克的體操體係還包括一些簡單但需要付出極限能力的特技動作,以供身體素質較好、體育成績較為突出的學生進行練習。這種練習的出現,為競技體操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丹麥人繆列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創立的“新體操”,屬於增強個人體質的衛生保健操。其著有《我的體操法》一書,該書對其體操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該體係由一些能增強軀幹和四肢柔韌性與力量的動作、裸體練習,以及按摩組成。由於效果甚佳,繆列爾體操在國外較為流行,尤其受到德國人的歡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個體係中的裸體練習發展成為一個影響遍及全球,毀譽始終相隨的體係——裸體體操。
在所有的體操體係中,捷克的“雄鷹”體操自成一格。1862年,在捷克人民抗擊奧地利占領者的民族解放運動中,為了團結、訓練自己的同胞,哲學博士米羅斯拉夫·笛爾什(1832~1884)在布拉格創建了稱為“雄鷹”的體操組織。這個組織的活動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民族精神,在全國各地得到普遍響應。在以後的近10年間,在捷克和摩拉維亞地區,又相繼出現了130個這種體操團體,共有會員12000多人。並於1889年建立了全國的統一領導機構——“捷克雄鷹協會”。另外,正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斯拉夫各國人民也在“雄鷹”精神的鼓舞下,紛紛創辦“雄鷹”體操分部。於是,一場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體操運動遂以捷克為中心在東歐展開。
“雄鷹”體操體係的練習共分4類:1.徒手練習(包括走、跑、自由練習和秩序練習等);2.器械練習(平衡木、雙杠、木馬、吊環等練習);3.集體練習(體操集體表演、體操比賽等);4.軍事練習(如摔跤、擊劍、克服障礙等)。此外,為了使體操活動更有生氣,還特意補充了不少娛樂活動:夏天有歌詠會,冬天有滑雪賽,而騎馬、射擊、賽跑比賽和球類運動更是終年不斷。“雄鷹”體操的課程也按活動的外在形式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準備活動,內容是“秩序練習”或自由練習;第二部分是課程的主體——器械練習;最後為結束部分,活動內容仍是集體進行的“秩序運動”。這一教學結構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幾十年間,都沒多大改變。與德國體操不同,該體係並不重視完成動作的次數,而注意完成動作的姿勢美。因此,在體操大會上運動員常常穿著花花綠綠的運動服,在音樂的伴奏下完成各種體現姿勢美的動作,並表現出一定的象征意義。
此外,“雄鷹”體操組織還編定了《捷克體操術語集》、《體操原理》等書,並發行了《雄鷹》體操雜誌,這一切都為現代體操概念的形成和體操理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醫療保健目的的體操。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尤其是經過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連發武器的廣泛采用,兵操已經不再是提高作戰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此一時期的體育改革者的注意力已經完全轉向生產和人的健康需要,因而這個時期新出現的體操體係多與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醫療保健目的有關。
二十世紀20年代時,一些壟斷組織的心理學家發現工間休息和鍛煉有利於清除勞動疲勞,並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於是,西方許多國家的企業都編訂了在工間休息時實施的生產操,部分較大的壟斷組織甚至把體操指導者作為企業的編製人員使用。由於各種生產操都動作簡單,並有實效,且易於推廣,因此很快傳遍世界。
丹麥人繆列爾戰前開創的裸體體操,由於既符合衛生保健原則,又能滿足一次大戰後部分精神空虛的德 國人尋求刺激、逃避現實的需要,終於得以在戰後德國出現的一群“太陽人”(一些自稱為“太陽的朋友”,主張赤身裸體奔向荒野,投入日光、空氣和水的懷抱的男女)中間發展為一個有一定影響的體係,開始風行起來。德國軍官施勒恩少校是這種新體操的鼓吹者和理論奠基人。他在《人類和太陽》中指出:“把身體裸露在日光、空氣和水中,任憑風吹雨打,這本身就是一種鍛煉,其效果較之其它各種體操和運動項目更為顯著”,此外,他還特別說明,裸體體操並不僅僅是消極地展現身體,還須配上遊泳、跑步等活動形式。這個體係以驚人的速度傳向世界各地。30年代時,歐洲和北美已經有了許多裸體體操組織。後來,由於裸體體操者在活動中經常超越“純體育”的界限,在社會上造成極壞影響,從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裸體體操即被各國當作一大社會公害取締。
此外,一種綜合了各體操流派之長形成的名為“格泊爾修勒”的體係,也受到德國人歡迎。該體係主要以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形成正確的活動姿勢為目的,其活動內容包括散步、跑步及徒手體操等。
近代學校體育製度的確立以及學校體育的改革
1.近代學校體育製度的確立
十九世紀初,學校體育真正開始受到一些國家政府機構的重視,並先後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立了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歐洲的丹麥是由國家政府正式確立開設體育課程最早的國家。早在1809年,丹麥政府通過一項法令,要求中等學校要對有服兵役潛力的學生開設體操課。又在1814年,對小學體操教師、運動場、運動設施等頒發了訓令,並指令要把體操課在中、小學普及,使其成為普通教育的內容之一。此後,在1820年,瑞典官方也頒布了有關男子中等學校實施體操教育的法令,此後所有公立學校實施了體操教育。德國也是開設體育課程較早的國家之一。德國早在1804年、1809年和1817年就曾對開展學校體操問題進行過討論。但是,直到40年代,體操課才最終正式進入學校。
盡管十九世紀初已經有一些國家在學校教育中開設體操課,但畢竟隻是少數國家的事情。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情況則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十九世紀40年代,德國的普魯士內閣率先頒布了法令:在德意誌各州的文科中學、市立高等學校和師範學校實施體育。60年代後,體育課被確定為必修課,而不再是選修課。同時還頒發了第一本《小學體操手冊》。90年代,又規定女子學校體育為必修課。這樣,到十九世紀末,德國已在全國學校中全麵實施了體育教育。
法國在普法戰爭後,才開始重視學校體育的開展。並先後在1872年、1880年、1887年和1905年的法律中規定學校開設體育課,如:1872年、1880年議會正式通過了在男子各學校中把體操列入義務實施的必修課程的規定。總之,法國學校體育的推廣是先男生,後女生;先公立學校,後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但由於法國的體育器材、場地十分缺乏,其學校體育發展較為緩慢。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這種狀況才開始有了較大的改善。
體育進入英國學校時間較早,並在1885年英政府公布的教育法案中規定小學必修體育課。但它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卻是在世紀之交英國與特蘭斯瓦爾及奧蘭治自由邦進行的一場“波爾戰爭”後。戰爭中,英國國民體質的退化,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注意,國家開始認真討論和研究學校體育問題。於是,在1903年特派“蘇格蘭皇家軍體育考察團”去考察。1904年又責呈“英國各部門研究體力衰退問題委員會”進行研究,並廣泛地聽取了他們考察和研究後的意見和建議,逐步采取了一些新的保證體育活動的措施。如增加體育場地和設備的設立和維護,培養體育教師,在中小學全麵推行體育必修製,從此,英國的學校體育才真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美國在南北戰爭以前,就進行過有關是否在學校中實施體育的討論,但真正實施,並先後在各州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則是在十九世紀80年代以後。1886年,俄亥俄州通過法案,對全州各校的兒童均進行衛生教育和有益的身體訓練;1892年,該州又規定,在較大的學校實施體育課;1909年則改為,在全州學校一律開設體育課。此後,路易斯安那州(1894年)、威斯康星州(1897年)、北達科他州(1899年)、賓夕法尼亞州(1901年)也先後通過了在學校實施體育的法案。從1919年——1925年,又有22個州以立法形式來保證學校體育的實施。
2.學校體育的改革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歐洲形式主義的舊體操體係已開始受到了有力的衝擊,要求對學校體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並逐漸被提上了改革的議程,遺憾的是,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延緩了這一進程,直到戰後,奧地利人卡爾·高爾霍費爾(1885-1941),在戰前就已開始的研究基礎上,與自己的同胞瑪·施特萊歇爾(1891—?)合作,設計出一種較為符合學生需要的、人們稱之為“自然體育”的體育實踐形式,初步實現了學校體育的改革。
高爾霍費爾及其合作者在對施皮斯體操進行批判的同時,提出了學校體育必須遵循生理學原理,並采用“自然運動活動形式”達到造就全麵發展的人。與此同時,他們又從德國生理學家施米特和體育理論家埃卡爾德的學說中吸收了大量的養料,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重視戶外活動的自然活動、遊戲活動;強調體育的循序漸進原則;考慮兒童的年齡和性別特點,地區和社會環境的差異;提倡在實踐中使用人體測量手段檢驗效果。
這個新的體育教育方案采用了大量的跑、跳、遊戲一類戶外活動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德國體操的器械練習(如單杠、雙杠等)和瑞典體操用以矯正形體的“均衡練習”,以及民間舞蹈,韻律體操,技巧運動的某些動作和“雄鷹”體操中的集體練習形式。其體育教學課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
〈1〉起始部分:內容包括疾行、跑步、跳躍性遊戲、呼吸運動。主要用以振奮學生參加練習的情緒。
〈2〉主體部分:這一部分是課程的主要部分,由5類練習組成。主要用以增強機體的柔韌性,靈敏性和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素質,促進學生身體的形態、機能協調發展。
①均衡練習,用以增強肌肉的本體感覺,確保身體運動各部位協調一致,使頭、頸部位保持正確姿勢;
②力量和靈敏性練習:主要采用推擋、舉重、投擲、攀登、穿行、支撐運動等;
③耐力練習和改變儀表舉止練習,主要采用走、跑運動;
④跳越;
⑤能增大心、肺負荷的遊戲和帶跳躍動作的舞蹈。
〈3〉結束部分:自由練習 各種娛樂性遊戲以及鎮定情緒練習。
“自然體育”一經實施,便產生了較大的實效性。首先,初級學校的體育課開始擺脫施皮斯體操的影響,開始有了生氣;其次,由於自然體育的推行,國立學校的設施、森林中的體育設備都在幾年間建立起來,午後參加戶外運動和假日徒步旅行也最終作為製度確立;最後,體育師資培訓製度,學校醫務體製也相繼形成。學校體育從此進入正常實施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然體育有了進一步發展。經過二、三代追隨著的努力,自然體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此外,這一時期,美國的“新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也大大地促進了學校體育的改革,並使學校體育的麵貌從此煥然一新。
美國的新體育思想是十九世紀末以來美國教育和體育發展中的科學化運動、發展主義教育運動和社會化教育運動的產物。其代表人物是伍德(1865~1951)、赫塞林頓(1870~1942)和威廉姆斯(1866~1966)。他們認為:體育是通過身體活動進行的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把體育教育與整個教育聯係起來看,不可將它孤立。進而提出應把體育的實際效果與進行體育鍛煉者的發展需要聯係起來,不應脫離開鍛煉者的發展需要而去追求體形與矯正的結果。即應通過體育教育形成全麵發展的人。他們還以生物學、社會學理論為依據,提出了體育的四個功能:即促進器官發展功能、促進神經肌肉發展功能、促進社會發展(社會活動能力)功能,促進智力發展功能,從而深刻地闡明了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在體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他們主張采用更自然、自願、活躍的方式,因而他們也被稱為美國的自然體育學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杜威(1859-1952)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地位的上升,尤其是新體育思想對科學的遵從,以及大量科學方法的采用,如體育指數的測驗、測量等等在體育教育上的應用,從而為學校體育步入科學化的軌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自然體育和新體育思想對學校體育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體育思想甚至在現代西方世界仍然占主導地位。一些西方學者稱高爾霍費爾等人是現代體育的開創者。
近代體育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1.近代體育科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早在文藝複興時期,近代體育的奠基者們已經開始運用醫學和教育學的理論為依據,對有關體育問題進行觀察和探討。但由於時代發展本身的局限,當時的科學和體育本身的發展,都不足以使他們的觀察和探討成為係統的科學知識,因此,當時他們的先進思想更多地來自對古希臘體育和教育的曆史研究。然而,十七至十八世紀教育科學和受牛頓力學影響的近代實驗醫學的深入發展,卻為近代體育科學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哈維(1578-1657)1628年發表的《心血運動論》,波雷利(1608-1657)1670年對肌肉運動機製的研究,哈勒(1708-1777)的《人體生理學綱要》,則為運動醫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教育科學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學校體育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競技運動項目在世界的廣泛傳播和發展,更加促進了體育的專門科學化研究的形成和發展。
(1)有關運動醫學方麵理論的形成
眾所周知,體育和醫學曆來都是緊密聯係的。近代體育奠基者們也十分重視從醫學的角度來推進體育的合理化發展,並使之科學化。如瑞典體操就是從醫學的角度改造德式體操的產物,但真正從醫學角度對體育進行專門研究,則主要是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的事。1855年德國施雷貝爾(1808-1861)出版的《室內醫療體操》一書,則是這方麵的重要論著。該書已經開始從醫療、運動創傷的防治等方麵,對體操進行了較為係統的論述。此外,曾任俄國私立醫療體操研究所顧問的體育家彼得·弗蘭切維奇·列斯加夫特(1837-1909)於70年代末發表的《解剖學與身體教育的關係及學校體育的任務》以及法國人格拉朗熱於1889年發表的《身體練習的醫療措施》等,也是這方麵的重要論著。
(2)有關運動生理學方麵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早在1794年到1818年間,德國的菲特出版了《體育百科全書》,其中第二卷就是對身體運動進行的解剖和生理學分類,並用數學和物理學加以解釋。法國的格拉朗熱於1889年發表了早期的《不同年齡身體練習的生理學》專著。隨後,英國生理學家班布裏奇也出版了《肌肉運動的生理學》一書,對運動中的能量轉換、氧和營養物的供應及其機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此外,法國的貝爾特(1827-1917)對呼吸生理、肖汶(1830-1904)對跑和跳的生理進行了研究;英國醫生安霍爾(1790-1857)、法國醫生夏爾丹(1825-1893)則對肌肉神經的受激反射機製作了相當多的研究。1900年,俄國的巴甫洛夫(1849-1936)提出了高級神級活動的條件反射學說,從而確立了其在生理學發展史上的偉大功績。二十世紀20年代,倫敦大學的希爾已對人體的激烈運動進行了更為係統深入的探求,並在這一時期發表了《肌肉活動》、《人的肌肉運動——影響速度和疲勞恢複的因素》和《有生命的機器》等著作。與此同時,美國醫生麥肯濟也從體育教育與運動醫學的角度著書論述了運動中呼吸、循環的變化及運動損傷的防治等。總之,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有關運動生理學的幾乎所有基本問題都已有人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從而為運動生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基礎。
(3)有關運動生物力學方麵理論形成與發展
十九世紀初,德國生理學家維伯兄弟對人的基本位移形式——走進行了研究,並對走和跑時身體重心的移動及動作結構進行了細致地分析,於1836年發表了《人走步器官的運動力學》一書。1877年,俄國的列斯加夫特在陸軍體育師資班開設了人體活動的動力理論講座。十九世紀晚期,法國學者馬雷開始利用攝影技術分析身體運動。
(4)有關人體測定的形成與發展
1835年,比利時學者奎特萊特首次提出“人體測定”這個概念,並在自己的論著中提到肌力及靈敏性的測定,因此,有些學者稱其為“人體測定之父”。1860年,另一學者庫魯梅爾通過對8-18歲學生的人體測量資料分析,得出11-14歲女孩的身高與體重超過男孩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結論。1861年,法國的布洛卡(1824~1880)創製了多種人體測量儀器;同年,美國著名學者希契考克首次將人體測定同體育運動相結合,按年齡組測定了身高、體重、胸圍、前臂圍、上臂圍、引體向上等多項指標。1871年,比利時學者奎特萊特(1796~1874)出版了《人體測量學》,從而標誌著人體測量學的形成。1880年,美國大學體育的倡導者,哈佛大學的薩金特(1849~1924)進一步發展了希契考克的測定方法,並把身體力量和形態測定作為他體育教學方法的基礎。他所製定的40多個項目的人體量表,1885年被美國體育促進會和基督教青年會采納。1905年,克蘭普頓的研究提示,通過觀測直位的脈率與血壓的變化,可大體上評價個體的身體機能狀況。於是,人體測定開始注意到對人體心血管機能的測定。1904年,美國學者梅蘭提出了由跑、跳、攀登等項內容組成的一般運動能力的測定方法。至此,人體測定的內容既包含了肌力測定、心血管測定,又包含了一般運動能力的測定,從而為現代人體測量學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920年美國學者羅傑斯提出肌力指數及體力指數,肌力測定又有了新的發展。到1927年,美國的布雷斯提出了包括靈敏、平衡、柔韌、肌力及調節能力等項內容的協調性測定法,並按學生年齡性別製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尤其是1920年麥卡爾首次將“T分”用於教育測定,使人體測定的評價標準更加規範化。此外,從1879年開始,日本也進行了包括年齡、身高、體重、臂圍、肺活量、握力和力量等多種內容的運動人體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