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世紀之交,有關體育運動中的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問題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了一些學者的注意。
2.體育師資教育的形成和發展
在十九世紀前期歐洲大陸體操風行的時代,為了培養體育師資,各國陸續開辦了一些體育師範學校,其中較早的有:丹麥王家陸海軍體操師範學校(1804年)、文職體育教師學校(1808年)、體操師範學校(1828年);瑞典王家中央體操學院(1814年);法國儒安維爾軍事體育師範學校(1820年)。這些學校除了開設體育實踐課和體育理論課,還陸續開設了解剖、生理等課程,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各學科知識的逐步深化和體係化,同時也顯示出學校體育的科學化趨勢。
進入70年代以後,由於歐美國家社會娛樂活動急劇發展,且經教育改革後,體育已被列為學校的必修課程,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都極需受過專門訓練的體育師資。然而,十九世紀前期各國為數不多的體操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已經供不應求,而且,他們所掌握的體操知識,也不能滿足群眾和學生對新的運動形式的需要。為此,解決體育師資的嚴重短缺問題,並提高體育師資的質量,已成為70年代歐美體育界的重要任務。
為了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從十九世紀後期起,歐洲開始著手解決體育師資培養問題。1895年,波蘭在克拉科大學設兩年製體育班,開始了培養首批體育教師的工作。1898年,曾經是世界上最先培養體育教師的丹麥,也在努德森的領導下,辦起了為期一年的小學體育教師培訓班。隨後,英國(1905年)、比利時(1905年)、荷蘭(1912年)、奧地利(1913年)、匈牙利等國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創辦了體育學校,以解決體育師資短缺,提高教師科學地指導體育的水平。1912年,麥基爾大學也成為加拿大培養體育教師的搖籃。
美國也是較早開始解決體育師資問題的國家。1861年,美國德式體操聯盟創辦了美國第一所體操師範學校。同年,劉易斯(1823~1886)創建了體育教師講習會,開設了解剖學、心理學、衛生學等有關課程,還開設了體育教學法課。此後,一批具有私立性質的體育學校成立。如:1866年,美國體育聯合會設立體校;1886年,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國際體育訓練學校(春田學院)和新海文體育師範學校成立;1890年,芝加哥青年會體育教育學校和波西尼遜體校成立等等。此時,這些學校主要開設了矯正體育教育課,人體診斷課,運動力學等課程。體育實踐課則配上音樂伴奏,有聲樂訓練、行軍方法、器械操作、女子美姿體操、矯正體操、教學法及各項體育運動。1900年以後,國立院校也開始承擔體育教師的培養任務,據統計數字表明:1902年時,美國已有16所公、私立院校在招收體育專業學員,到1914年時,則共有24個教育機構在對2800名學員進行職業訓練。因此美國的體育師資培訓工作在當時世界已名列前茅。
早期的體育師資培養學製,各國差異較大,分別為1~4年不等,但也有2-3個月的短期培訓班。各國的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但僅從美國當時的課程設置內容和結構來看,已經較為全麵和合理。如美國奧白林學院1892年兩年製體育專業學生的課程,除包括體育實踐操練課外,還包括化學、物理力學、生理學、解剖學、骨學、肌肉學、動物學、組織學、比較解剖學、心理學、繪圖學、體育史、整形外科學辯論術、急救學、衛生學等。
高層次的體育師資培養也於本世紀初在一些國家開始。如:1908年,比利時開始授予博士學位;1910年,美國也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
隨著戶外娛樂活動的蓬勃發展,二十世紀初期,體育教師的培養方向也進行了一些適應性的調整。1908年,美國新體育思想倡導者之一的海施林頓就建議,將培養娛樂活動的師資作為體育師範院校的任務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對於指導娛樂活動師資的培養,受到了歐美各國的廣泛重視。
3.運動訓練方法和原則的改進十九世紀後期,競技運動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然而,此時較為嚴格的、合理的訓練體製卻還沒有產生。在當時大多數運動項目中,都采用對所選項目連續進行長達3-4周的重複練習的方法,運動員一般每周訓練3次,每次訓練長達3-4小時。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和運動員們有的模仿優秀運動員的訓練,有的憑教練個人的經驗進行傳授,有的以其它項目的訓練方法為借鑒(如賽馬的訓練方法被生搬硬套地運用於田徑、劃船等項目的訓練中),有的還從飲食製度中去尋找捷徑,有的教師甚至在訓練中使用自己憑空杜撰的方法。因此,此時的訓練由於缺乏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實效很差。
但是,此一時期已經出現的有關生理學的研究成果,以及醫學和運動訓練的日益緊密結合,使運動訓練的方法和理論顯露出科學的曙光。尤其是前麵提到的美國人對跳高技術的一次次改進及運動成績的相應提高,都使運動訓練向著實效性和科學性方向發展。
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各單項運動成績的顯著提高。運動員們逐漸喪失了成為“萬能運動員”的可能,於是,運動員們的訓練逐步由對眾多運動項目的廣泛訓練向進行單一運動項目轉變,從而促進了單項運動和整個競技運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是,此時在運動訓練方法、原則的改進上,仍然局限於從前的改進器材、完善技術和戰術,以及增大訓練強度的範圍。
直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述情況開始有了改變。首先是“輔助訓練法”的產生。一些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和教練員根據自己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單純依靠老辦法並不能大幅度提高運動成績。於是,他們開始在直接改進運動器材、技術和戰術的同時,也采用一些與運動項目隻存在間接聯係的訓練內容,如在短跑訓練中加入一些長跑活動;在遊泳、自行車訓練中加入一些球類練習等等,用這些輔助性活動來增強運動員的耐力、速度、力量、靈巧性等身體素質,從而達到提高運動成績的目的。由於大量輔助訓練內容在運動訓練中的使用,因而人們常稱其為“輔助訓練法”。其次則是輔助訓練法在30年代時演進成的所謂“螺旋訓練模式”,即按奧林匹克周期安排耐力、速度、力量和靈巧性等身體素質訓練的新模式。這種新模式還為二次大戰後綜合訓練法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再其次,則是30年代初,美國醫生雅科布森介紹的肌肉鬆弛法在運動訓練中開始采用,此法可以減輕因過分緊張產生的剩餘肌肉張力。與此同時,德國精神病學家約翰·舒爾茨已開始對其著名的“自生訓練”進行研究。這種將意念集中於肌肉和植物神經係統,采用大量手法放鬆肌肉的練習,後來被作為運動員恢複體力和放鬆精神的手段廣泛使用。最後,則是拉烏裏·皮卡爾拉的《田徑手冊》一書(1930年)出版,該書不僅討論了負荷和休息問題,而且涉及了負荷的交替節律,並為40年代後期間歇訓練法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此外,珍妮·達烏尼1930年提出的按體格區分個性的方法,以及謝爾頓《體格類型》(1940年)和《氣質類型》(1942年)兩書中的原則,都成為教練員指導訓練的重要參考,從而體現了心理學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
4.體育科學學術組織的建立
隨著競技運動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傳播和競技運動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學校體育的科學化發展趨勢,都極大地促進了體育科學的發展。於是,有關體育科學學術組織開始建立。1911年,北歐國家建立了國際體育學會;1913年,在巴黎召開了國際體育學術會議;德國在1912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運動醫學學會,1924年成立了體育醫學振興委員會;法國在1921年成立了運動醫學協會;日本在1924年成立了國立體育研究所;在美國,則革新了教材,加強了健康和素質測試。在20年代各國體育科學迅速發展的情況下,1923年成立了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國際體育組織和競賽的發展
1.國際體育組織的發展
十九世紀後期,各種競賽活動和運動組織迅速越出學校和上層社會的圈子,遍及歐洲社會各階層。為了適應競技運動的蓬勃發展,各種單項的全國性協會在歐美各國陸續出現,其中較早的是全美棒球協會(1858年)和英國足球聯盟(1863年)等。這些全國性運動組織的成立,使原來僅限於學校或俱樂部水平的國際比賽活動逐步升級,導致了各種國際單項運動協會的誕生,成立最早的是國際體操聯合會(1881年)、國際賽艇聯合會(1895年)。進入二十世紀,又有一大批國際體育組織成立。截止到1945年,有30多個單項國際體育聯合會相繼誕生。它們是:國際自行車聯盟(1900年)、國際足球聯合會(1904年)、國際摩托車聯合會(1904年)、國際汽車聯合會(1904年)、國際航空聯合會(1905年)、國際冰球聯合會(1908年)、國際業餘遊泳聯合會(1908年)、國際業餘摔跤聯合會(1911年)、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1913年)、國際馬術聯合會(1921年)、國際摩托艇聯盟(1922年)、國際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聯合會(1923年)、國際旱冰聯合會(1924年)、國際曲棍球聯合會(1924年)、國際皮劃艇聯合會(1924年)、國際象棋聯合會(1924年)、國際滑雪聯合會(1924年)、國際無線電愛好者聯盟(1925年)、國際滾球聯合會(1925年)、國際乒乓球聯合會(1926年)、國際象棋通訊比賽聯合會(1927年)、國際業餘手球聯合會(1928年)、國際業餘橄欖球聯合會(1934年)和國際羽毛球聯合會(1934年)。
國際競技體育組織的建立,使各運動項目有了統一的國際領導核心,從而促進了競賽活動的興盛,運動技術和規則的進步,並使運動項目擺脫了原來的地域傳統,真正走向了世界。
2.國際競賽活動的發展
從十九世紀90年代起,在新建立的國際體育組織的主持下,歐洲和世界的單項比賽開始正規進行。1891年,漢堡舉辦了第一屆歐洲花樣滑冰錦標賽。1892年,歐洲速滑錦標賽在維也納舉行。次年,第一屆世界速滑錦標賽又在阿姆斯特丹拉開戰幕。在世界和歐洲的賽艇、自行車、射擊等項目的史冊上,也是在這時開始出現正式的冠軍。而1894年國際奧林匹委員會在巴黎的成立,及第一屆近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雅典的舉 行,則是體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情,從而為運動競賽在世界的蓬勃開展拉開了序幕。進入二十世紀以後,伴隨著各單項國際體育組織的建立,一個以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核心的,各單項世界體育競賽為補充的國際體育競賽活動在全世界範圍內逐漸開展起來。
〈1〉近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產生和發展
早在文藝複興運動時期,對古希臘、羅馬的研究就喚起了人們對古代奧運會濃厚興趣,從十九世紀初開始,英、德、法等國家先後考查、發掘了奧林匹亞遺址。1881年,德國學者們經過六年時間的挖掘,獲取了大量文物並運回德國展出,激起了各國對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極大興趣。希臘為了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從1859年到1889年先後舉行了4屆奧運會,成為奧運會複興的先聲。由於國內外新聞界對這些運動會的報道,使其造成了巨大的國際影響,以致於恢複奧運會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1863~1937年)的積極倡導,以及不少國家特別是德國和法國的大力支持下,於1894年6月1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了“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大會”。34個國家或體育組織的79名代表參加會議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一致通過了在國際範圍內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選舉了希臘人澤麥特裏烏斯·維凱拉斯(1835-1908年)為國際奧委會第一任主席,顧拜旦為秘書長。
大會批準了由顧拜旦草擬的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從而確立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在奧林匹克理想指導下,鼓勵組織和發展體育運動、體育競賽,促進和加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保證奧運會的按期舉行。憲章強調了奧運會的業餘性。規定除擊劍項目外,職業運動員不得參加其它所有項目的比賽。奧運會永遠不設物質獎,隻設榮譽獎。憲章還確定了國際奧委會的委員自選製度。規定新委員須懂英語或法語,其居住國應有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家奧委會,新委員應是該國公民。而新委員不由某一國家委派,而是由國際奧委會自行選任,即是國際奧委會委員在奧委會內並不代表自己的國家,而是國際奧委會派駐自己國家的代表。並確定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為田徑項目(包括跑、跳、投擲項目)、水上運動項目(包括帆船、劃船、遊泳)以及滑冰、擊劍、摔跤、拳擊、馬術、射擊、體操、球類等。規定運動會每隔四年在某個國家的大城市舉行,某屆運動會因故未能舉行,也不能更改運動會屆次和兩屆運動會之間的四年間隔。
1914年,顧拜旦在紀念奧林匹克運動會複興20周年的代表大會上,向人們展示了他製作的奧運會五環旗圖案,並指出:“五環——藍、黃、綠、紅和黑環,象征世界上承認奧林匹克運動,並準備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的五大洲,第六種顏色白色——旗幟的底色,意指所有國家都毫無例外地能在自己國家旗幟下參加比賽……”。從1920年起,五環旗便正式飄揚在奧運會比賽場上。
在1894年召開的“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大會”上,與會者要求在希臘的雅典舉辦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由此,於1896年在希臘的雅典舉辦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盡管由於當時一些體育界人士把體操和競技運動對立起來,而造成一些國家的體育組織反對舉辦奧運會,但還是有13個國家的311名男運動員參加了田徑、遊泳(合跳水)、舉重、摔跤、體操、自行車、射擊、擊劍8項比賽。1900年在巴黎舉行第二屆奧運會時,已有22個國家1330人參加,其中包括11名女運動員。1924年,在法國的夏蒙尼又舉辦了第一屆冬季奧運會,並有16個國家239名運動員參加,設立了4個大項和14個單項的比賽項目。
從此,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無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季奧運會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參加奧運會的範圍越來越廣,競賽項目和運動人數越來越多,運動項目及其競賽規則越來越規範化。到1984年第23屆奧運會,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40個,運動員人數達到7960人,競賽項目達到21個大項、221個單項;1984年第14屆冬委奧運會,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達到49個,運動員人數達到1590人;競賽項目達到10個大項,39個單項。
〈2〉其它的世界性單項或綜合性運動會
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推動下,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各國和國際競技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定期舉行的國際運動會。單項的世界性運動會有世界乒乓球錦標賽(1926年)、世界體操錦標賽(1930年)、世界杯足球賽(1930年)等;地區性的綜合運動會有南美運動會(1910年)、遠東運動會(1913-1935年)、巴爾幹地區性運動會(1930年)、拉丁美洲——波利瓦爾運動會(1937年)等;此外,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於1924年在波蘭華沙舉行。從1928年起,冬季大學生運動會也開始舉辦。
近代體育的國際傳播
至遲從十九世紀初開始,近代體育開始越出歐洲傳播到世界其它地區。其傳播方式大致有三種主要類型。第一類以歐洲移民為主要媒介,如美洲和澳大利亞的近代體育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第二類是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如俄國、日本等,一般是在改革的同時積極地推行近代體育,同時對傳統體育進行適當的改造;第三類,在那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近代體育的傳播常常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組成部分,近代體育的形成往往伴隨著新舊文化之間的長期鬥爭,並且和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鬥爭交織在一起。
近代體育在北美的傳播
1.在美國的傳播
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經過從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後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並迅速成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由於美國人90%是歐洲移民,再加上美洲在歐洲移民進入以前幾乎沒有有組織的體操和運動,所以,在美國所流行的活動項目大多是從歐洲傳入的。十七世紀末以後,隨著新教徒移民漸漸增多,一些歐洲的戶外活動項目如:九柱戲、溜冰、撞球、雪撬、滑雪、拳擊、摔跤、冰球、角力、射擊、跳躍、競走、遠足、賽馬、狩獵、劃船、板球都開始在美國流行起來。此外,在美國獨立戰爭時間,棒球已經傳入美國,並有了打棒球的記載。十八世紀20年代末橄欖球也已傳入美國,其中182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場班級比賽則是見諸文字記錄的最早的橄欖球比賽。十八世紀60年代,船賽便已經開始舉行。田徑運動直到十九世紀50年代才傳入美國,其中擲鏈球、推石塊、跳遠、賽跑、競走、跨欄等項目很快在青年中廣泛流行。進入70年代後網球又在美國落戶,並且很快受到美國人的喜愛。
從十九世紀初,歐洲大陸的各種體操體係也相繼傳入美國。1809年,約塞夫·尼夫受裴斯泰洛齊之托赴美,在費城創辦了一個裴斯泰洛齊學校,該校的體操活動成為美國體操活動的先聲。1825年,德國移民貝克(1798-1866)、福林(1796-1840)等人又開始逐步把德式體育傳入美國,並促使了大批體操俱樂部在美國建立。1850年,美國德式體操聯盟成立,並於次年舉辦了第一屆國民體操節。從此,德式體操得以在美國生根。而瑞典體操直到十九世紀80年代才傳入美國,並成為美國體操中的一員。
當然,美國在引進近代歐洲體育的同時,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了創新。如美國的劉易斯和比徹女士,就根據美國的具體情況,分別設計出適合美國的劉易斯體操和柔軟體操。而基督教青年會的奈史密斯和摩根則按照近代歐洲競技運動的原則,以印第安人的運動項目為素材創造出籃球和排球運動項目。
2.在加拿大傳播
曾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也有大量的歐洲移民,其中以英國人最多。因此,近代歐洲和各種戶外活動和競技運動多被引入,並廣泛地開展起來。由於加拿大所處地區的特點是冬季長,以致於在殖民初期,冰上雪上運動如冰上擲石遊戲、滑雪、滑冰、雪撬等項目極為盛行。後來,隨著歐洲移民數量的增加和人們對於娛樂要求的增加,來自歐洲的橄欖球、體操、拳擊、摔跤、高爾夫球、板球、舉重、網球、羽毛球、田徑、射擊等運動項目也在加拿大廣泛開展起來。
二十世紀初,大批德國人來到加拿大,並帶來了德國的“圖爾倫”體操,還於1906年舉辦了第一次德國式的運動會。但是,在加拿大始終受到人們廣泛重視的則是英國式的體育項目。
此外,加拿大也在引進近代歐洲體育的同時,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出新的競技運動項目——冰球和長曲棍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