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體育在拉丁美洲的傳播
巴西是最先跨入實施近代體育行列的拉美國家。早在1823年,即建立君主立憲製的第二年,在塞亞拉立法會議上,便提出了對擬訂出德、智、體全麵發展方案者予以嘉獎的建議,盡管這個建議未能兌現,但卻標誌著對包括體育在內的整個教育的重視。1851年,通過國家立法,把體操列為小學的必修課。4年後,在少數中等學校,也開設了體操課程。到1882年教育改革後,女生也開始正式參加體操活動,並得到了人們的理解。1907年,法國軍事顧問團赴巴西,則促使了巴西警察部隊體育專業學校於1909年的建立。
阿根廷則經過1898年的教育改革後,使體操正式成為中學的一門課程。到1905年,體操的實施也一步擴大到小學。並從這年起,體育課的內容由體操和競技運動共同構成。此外,1906年,第一個體育教師培訓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立。數年後,在政府的授權下,布雷斯特博士將其組建成“國立體育學院”。
1885年,一批德國教師應邀在智利創辦赫爾巴特師範學校,並開設體操課,從而標誌了智利與近代西方體育接觸的開始。1889年,在智利的教育會議就開展體操活動、軍事訓練和衛生保健活動以及創辦體育師資專門學校問題進行討論後,近代西方體育在智利則進入了正式實施階段。1900年,加西亞教授被派往瑞典研究體操,並在回國後,為瑞典體操在智利的實施作出了貢獻。1906年,法爾帕拉索建立了“體操和工藝專科學校”,開始為智利培養早期的體育教師。
早在1890年,德國體操便已經開始在墨西哥各學校開展並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和鼓勵。1902年,墨西哥又引進了瑞典體操,並在一些學校中實施。
1903年,法國軍事代表團把阿莫羅斯體操體係傳入秘魯,從此秘魯開始開展體操活動。1905年,阿莫羅斯體操體係進入學校,1906年,阿莫羅斯體操成為秘魯學校的必修課。
在歐洲體操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傳入拉丁美洲的同時,競技運動也由歐洲和北美傳入拉丁美洲各國。諸如:籃球、網球、足球、棒壘球、田徑、高爾夫球、遊泳、劃船等運動項目就是這一時期傳入並在各國廣為流行。其中足球、籃球、棒球最受拉美一些國家的喜愛。對於這些競技運動項目的傳播,美國基督教青年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代體育在大洋洲的傳播
1770年澳大利亞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771年後,英國又開始向新西蘭殖民。隨著英國殖民者的進入,一支英國型的派生性文化開始在這裏形成。而作為近代西方體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英國戶外活動和競技運動也隨著移民在這裏的定居而落戶。
由於澳大利亞、新西蘭氣候溫暖,且多晴朗天氣,加上早期資本主義在這裏發展較快,人們的閑暇時間相對較多,以致於歐美的一些戶外活動和競技運動如:曲棍球、籃球、網球、排球、足球、板球、高爾夫球以及劃船、遊泳、衝浪等項目,一經傳入便廣泛地開展起來。而其中板球、網球、遊泳和衝浪運動最受人們的喜愛。據記載,早在1803年在“加爾各答”號輪上就有了板球比賽。而且,在十九世紀時,澳大利亞劃艇運動員、拳擊運動員、摔跤運動員、射擊運動員已經開始經常地同外國運動員進行比賽。
此外,澳大利亞還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水上運動。1900年,成立了“澳洲皇家衝浪救生協會”,其為衝浪運動在澳大利亞的廣泛開展及成為澳大利亞人引為自豪的運動項目作出了貢獻。
二十世紀初,瑞典體操在澳大利亞的初級學校廣泛開展。而教會中學則完全模仿英國體育製度,開展了各種競技娛樂活動和遊泳活動。
近代體育在亞洲的傳播
正當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斷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登上曆史舞台之際,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亞洲各國,卻還在封建專製製度的統治下緩慢地發展,以致於最終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勢力侵吞的對象。除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後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外,不少封建國家都相繼淪為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因此,近代西方體育在日本和其它國家的傳播過程具有不同的特色。
1.在日本的傳播
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還處在封建社會,文化和體育受中國的影響很深,騎術、劍術、箭術、遊泳、柔道、馬球、蹴鞠等在貴族和武士中十分流行。
到了明治維新前夕,日本麵對列強的不斷叩關,為了民族存亡,開始注意到西方可以強兵禦辱的兵操和體操。於是,荷蘭的步兵操首先被係統地介紹到日本。接著,英國和法國的兵操也相繼傳入,並逐漸取代了荷蘭兵操在軍隊中的地位。與此同時,在英國學校流行的戶外活動和競技運動也開始受到日本教育界的重視。如:1866年時,一直致力於教育改革的福澤渝吉便在自己創辦的慶應義塾中,開始按英國學校的方法開展體育活動,並在其《西洋事情》一書中,介紹了英國學校體育狀況,並高度讚揚了英國學校采取驅使閉門苦讀的學生參加體育活動,以維護其身體健康的措施。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日本體育的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
1872年,日本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從此,體操和兵操被列為學生的必修課。其中德國的徒手體操和器械體操由於被認為是能促進“文明開化”和強健體魄的有效手段,因而受到了特別重視。1900年,瑞典體操又經美國輾轉傳入日本,並在學校站住了腳,成為體操課的主要內容。由於學校體操的迅速開展,師資十分缺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878年,日本創辦了第一個體操師資培訓中心。
此外,體格檢查製度也隨同西方體育傳入日本學校並形成製度。1879年,受聘於體操培訓中心的美國人利蘭德先後在培訓中心、東京師範學校、東京女子師範學校對學生進行體格檢查,用以檢驗體操的實施效果,以便更有效地指導體操實踐。從此,體格檢查便開始作為一種製度逐漸在日本各級學校推行。1896年,日本又仿效歐美學校設置了學校衛生指導員,1900年,在此基礎上增設了學校衛生科(1903年撤銷,1921年恢複),學校衛生保健製度逐漸形成。
伴隨著西方體操的傳入,戶外活動和競技運動也相繼進入日本。早在1871年,介紹西方體育法的譯著《泰西訓蒙圖解》已在日本出版,從而促進並增加了日本人對西方戶外活動和競技體育的了解。1876年前後,英國人克拉克把劃船和田徑項目介紹給日本大學生。本世紀初,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布朗又把籃球、排球和團體遊戲傳到日本,並組織日本青年開展。此後,足球、橄欖球又成為高、初中學生和工廠企業運動隊的流行運動項目。另外,乒乓球、帆船、高爾夫球、爬山、冰上和雪上運動也都很快在日本人中傳開。
在保持柔道、劍道、箭道等傳統項目的同時,日本人逐漸成為競技運動的熱愛者。從十九世紀90年代起,各校紛紛創辦體育組織,舉辦運動競賽。到十九世紀最後幾年,幾乎所有的男生學校都組織了運動俱樂部,校際競賽也日漸頻繁,競賽項目也豐富多彩,既有劃船比賽,又有各種球類比賽。進入二十世紀後,日本的競技體育開始正式走向世界。1905年,早稻田大學的運動隊便遠征美國。1911年,日本業餘體育總會成立,並於1912年首次參加了奧運會。到二十年代後期,日本實際上已經成為亞洲第一體育強國。
2.在亞洲其它國家的傳播。
近代西方體育進入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並被其吸收從而完成體育近代化的曆程,從菲律賓、印度等國的近代體育狀況中可以反映出來。
菲律賓是亞洲較早淪為殖民地的國家之一。從十六世紀60年代起,它受到了西班牙政教合一的黑暗統治,1902年以後又被美帝國主義占領。
近代西方體育直到西班牙人統治晚期才開始傳入菲律賓。此時,由於英國人、德國人和法國人旅居菲律賓,當地人才得以了解近代西方體育運動。在馬尼拉的英國人每逢星期日進行的足球比賽則使菲律賓人開了眼界。1902年,美國占領菲律賓後,美國軍隊中的一些中學和大學畢業生,便把他們在學校掌握的棒球、田徑、排球和籃球等運動項目傳入菲律賓,其中有些人還成了學校的體育教師和管理人員。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對近代西方體育在菲律賓的傳播作出了更大的貢獻。青年會的早期領導人在馬尼拉和其它一些城市廣泛開展體育運動,從而促使了一些體育俱樂部和體育聯合會成立。如:1904年南呂宋體育聯合會成立,1909年馬尼拉校際體育聯合會的成立。1911年,又在青年會馬尼拉分會負責人愛·布朗的促進下,成立了“菲律賓體育協進會”。這個組織為所有運動項目製訂了統一的比賽規則,並推動了公共運動場所和娛樂設施的建設。此外,它還負責為菲律賓參加國際比賽選拔、訓練運動員。在基督教青年會的促進下,遠東體育協會於1911年11月成立,並於1913年2月在馬尼拉舉辦了第一屆遠東運動會。從而為推動菲律賓乃至亞洲體育運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1902年美國占領菲律賓後,體育也進入了菲律賓的學校。1903年,菲律賓製訂了各級學校的體育運動計劃和體育教學內容,但完全是對美國學校體育體製的照搬。1911年出版了教育司所屬學校體育通用教材《體育課本》一書,書中僅涉及了從美國傳入菲律賓的籃球、排球、捧球、田徑運動等項目。1919年出版的《體育教師手冊》也是由美國人佛雷德裏克編著的。而且,此一時期菲律賓各級學校的體育教學也主要由美國軍人或美國教師擔任。
總之,菲律賓的近代體育深深的打上了殖民主義的烙印。
近代西方體育傳入印度開始於十九世紀30年代。在這一時期,麥克拉伯體操開始逐漸傳入印度,並在國立和私立學校流行。在英國殖民者占領印度後,體操和軍事訓練都曾作為學校體育的核心內容實施。但隨著戶外活動和競技運動於十九世紀中期起的大量傳入,體操在學校的地位逐漸被取代。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學校已經很少實施前期的體操練習。而引入的曲棍球、橄欖球、板球、足球等曾在英國流行的球戲,卻受到初、中等學校學生的廣泛歡迎。
此外,美國人亨利·格雷博士於1908年在加爾各答創立的印度第一個基督教青年會,以及隨後在印度全國各地建立的青年會組織都為近代西方體育在印度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青年會的體育指導者在印度除開展英國戶外活動外,還大力推行籃球、排球、田徑運動等項目,並興建了一些運動場,以吸引和促進體育運動的開展。
十八世紀70年代前後,西亞的土耳其封建地主階級麵對歐洲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開始對本國進行一些改革。他們模仿歐洲的作法,創辦了一些軍事學校或學院如海軍工程學校(1773年)、陸軍學院(1793年)等,並聘請歐洲軍人執教。從此,歐洲的兵操傳入土耳其。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又把瑞典體操帶進了學校,其中被譽為“土耳其近代體育之父”的塞利姆·西裏·塔爾坎對引進和推廣瑞典體操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西方競技體育也傳入了土耳其。據記載,土耳其運動史上最早的一次比賽,就是在這一時期進行的由伊斯坦布爾的居民對英、法占領軍的早期足球賽。此後,各種運動項目的俱樂部紛紛在土耳其建立起來,並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土耳其體育俱樂部聯盟”。
在黎巴嫩,1896年,足球遊戲由一個職員從歐洲引入。稍後,籃球、排球、田徑運動也進入該國。1897年,瑞典體操開始進入黎巴嫩的學校,學校體育從此逐漸變得正規。
近代體育在蘇聯的發展
沙皇俄國是歐洲近代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最落後,最緩慢的一個國家。其近代教育和近代體育的形成與發展也遠遠落後於其它歐洲國家。直到十九世紀60年代初,歐洲的兵式體操才開始在軍隊中推行。而體操陸續被列入各級學校課程中,則是十九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了,並且仍以兵式體操為教材主要內容。盡管有少數體育先驅者如列斯加夫特在90年代前後曾著書《學齡兒童體育入門》,並辦師資培訓班和學校,試圖推行新的體操體係,但影響較小。直到二十世紀初上述狀況才略有改變,逐漸在上層社會和民眾中出現了一些運動俱樂部或其它體育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誕生了社會主義的蘇聯,從而開辟了體育發展的新道路。早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初期,由於遭受到國際國內反革命勢力一連幾年的內外夾擊,無產階級隻得重新拿起武器,投入到保衛革命勝利果實的武裝鬥爭中。為了加強無產階級紅軍後備力量的培養,成立了普及軍訓部,先後製訂了為軍訓服務的體育大綱和戰時體育發展綱領。其中在體育手段的采納上,體操、遊泳及競技運動等占了絕大部分。這樣,體育便一度被納入為戰爭服務的軌道。與此同時,蘇聯的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逐漸活躍起來。一些以軍事項目為主的各種運動俱樂部逐漸建立起來,開始舉辦了一些地方性和全國性的運動會,如1918年的全國舉重比賽,1920年的全國滑雪比賽和運動節,西伯利亞、中亞、北高加索等地也召開了地區性的“奧運會”,足球開始實行等級比賽。
1920年連續幾年的戰爭結束後,蘇維埃共和國開始進入了和平建設時期,體育的重點也轉移到解決民眾的衛生保健問題和教育群眾上麵來。由於作為戰爭年代主要是對公民進行軍訓的普及軍訓總部,已經難以承擔和平時期賦予的體育重任。在共青團、工會和軍訓總部的共同努力下,蘇共中央於1923年3月舉行了特別會議,對體育問題進行了專門探討和研究,並於6月27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成立最高體育委員會的決議。此時的最高體育委員會附屬於中央執委,對各體育運動團體起聯合和協調作用,並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然而,全國性體育協調機構的成立,並未使存在的問題全部得到解決,特別是來自理論方麵的幹擾,嚴重地妨礙了體育運動的正常發展。如:所謂的“無產階級體育派”打著“革命”的旗號,借口競技運動項目及其運動會是由資產階級發明創造的,因而反對勞動人民參加足球、拳擊、網球、體操等活動;並提出要“設計出無產階級的身體練習形式和體育器材”,試圖用勞動工具和生產車間取代運動器材和體育館,用生產勞動動作取代競技運動和體操等身體練習形式。又如偽科學的兒童論派和“衛生工作者”派的代表人物認為,工人因祖輩身體羸弱,遺傳基因較差,不宜參加足球、拳擊、重競技和器械體操練習等運動,隻宜從事輕微的身體練習,如衛生操、遊戲、散步等活動,以致於在舉行運動會時限製上述項目的設立。例如:第一屆工會運動會就因受其影響未列入競技體操、足球和拳擊等運動項目。這些理論上的混亂局麵,直到1925年7月13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通過具有撥亂反正意義的《關於黨的體育任務的決議》以後,才逐步得到澄清。從此,競技運動和體操作為蘇聯體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得以正式肯定。
由於1923年成立的“最高體育委員會”僅是協調機構,難以消除管理中的混亂局麵,1929年9月成立了由蘇共中央執行委員會直接領導的全蘇體育委員會,1936年又改組為體育運動委員會。從此,蘇聯體育的領導工作開始走上正軌。
1920年國內戰爭以後,盡管蘇聯體育走了一些曲折的道路,犯了一些錯誤。但是,蘇聯體育在這個時期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23年,根據全麵發展的人必須從幼年時期培養的理論,最高體育委員會建議把體育列為學校的必修課。1923年,又在最高體育委員會的直接參與下,製訂並通過了《學校體育教學法基本條例》。1924年秋,全國開設體育課的學校已有824所。到1925年中期,又增至2182所。1927年,人民教育委員會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又製訂了第一個統一的教學大綱,使得學校體育教育中的混亂狀態得到基本解決。1930年,蘇聯政府又正式頒布了“全麵開設體育必修課”的法令,並開始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麵檢查。從此,體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開始開設。同時,統一的教學大綱以及教材的常規要求也得到了確定。
1931年,根據共青團的建議,全蘇體育委員會製定並頒布了“準備勞動與衛國製”(簡稱”勞衛製”)一級。勞衛製一級包括15個達標運動項目(跑、跳、投擲、遊泳等),以及一些有關體育理論、軍事知識、自我控製、救護及生產勞動等方麵的要求。1933年1月,又頒布了勞衛製二級。該級對青年的身體訓練水平要求更高。它包括25個項目:3個理論測驗和22個達標運動項目。要達到勞衛製二級標準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並進行係統訓練。1934年又頒布了勞衛製預備級,是最低的級別。其主要在中小學中實行。其中列有16個運動項目,凡能從事一個運動項目,會一種球類運動,能充任其裁判工作,並且有最低限的衛生知識者,即可達標。總之,三級勞衛製的實行,極大地促進了蘇聯體育的發展。
針對勞衛製中三級存在脫節現象和考慮地區、民族特點不夠的缺點,1939年11月又頒布了新的勞衛製標準和章程,從而使勞衛製內容和結構也更為合理完善。
此一時期,競技運動在蘇聯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早在1922年,一些外省和加盟共和國的地區運動會以及部分單項運動的全國比賽除滑雪、滑冰和冰球外,曾一度受到反對的足球、田徑、摔跤、舉重、遊泳等項目也開始舉行。到1928年第一屆全蘇運動會召開時,蘇聯的競技體育已經達到了新的水平。此次運動會共舉行了兩個星期,設立田徑、足球、籃球、遊泳、自行車、重競技、射擊、跳傘、劃艇和民間舞蹈等運動項目,其比賽項目之多,在蘇聯體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進入30年代以後,蘇聯的競技運動則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田徑運動方麵,僅1938年賽季,就有21個成績進入了當年世界50個優秀成績之列;在1939年的50名世界優秀運動員中,蘇聯運動員便占了36名,其中,鐵餅運動員打破了世界紀錄,標槍和鉛球選手也同世界紀錄保持者實力接近。在足球方麵,蘇聯足球隊根據一些優秀隊的經驗采用“三後衛製”寓攻於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且在訓練上,已經開始采用輔助運動項目的全麵訓練法。另外,舉重、拳擊、摔跤、遊泳、排球等項目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其中遊泳項目也已有人打破了世界紀錄。總之,此一時期蘇聯競技體育的飛速發展,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
此外,蘇聯的體育科研工作也開始有了發展。早在20年國內戰爭結束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一些體育學者、醫學家、教育學家便開始重視起對體育的科學研究工作,並開始著手對蘇聯體育體製的科學原則進行研究。同時,也已開展了對體育的醫務監督工作。進入30年代,蘇聯的體育科研工作已有了較大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戈利涅夫斯基在人體測量學、生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麵的研究成果,已經超過了同時代的先進水平;克利斯多夫尼科揭示了運動活動的反射結構,訓練的需氧和缺氧過程,以及訓練過程的機製和特點,從而為運動生理學奠定了基礎;在伊萬尼茨基和沙爾基佐夫——謝拉任教授指導下進行的動力解剖學和醫療體育、運動按摩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