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國戶外活動在歐洲大陸的傳播和地位的鞏固
英國的戶外活動,隨著其價值為歐洲大陸體育界人士所認識,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向大陸各國傳播,並逐漸站穩了腳跟。
德國是最先引進英國戶外活動的國家。早在1872年時,布勞斯維學校的教師柯霍及其同事已經開始在學生中開展英國的戶外活動。從1874年起,該校又相繼引入了英國的足球、板球遊戲以及美國流行的棒球遊戲。到1878年時,這些新的活動項目已經成為德國許多學校課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由於各校正在興起的戶外活動,使得學校生活不僅變得有了生氣,而且增強了學生的體質與健康,因而得到了一些社會知名人士和教育界官員的讚賞和支持。1881年,普魯士法官哈特維切曾多次撰文強調戶外遊戲的重要性,建議學校廣泛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遊戲活動,從而積極地推動了戶外活動的開展。1882年,普魯士大臣果斯列爾頒布了著名的《果斯列爾遊戲訓令》,該訓令不但再次強調了參加戶外遊戲活動的重要性,而且以行政手段命令各地遊戲場鼓舞大眾參加遊戲活動。在一些人物的大力倡導下,德國戶外活動不斷克服來自體操界的阻力,終於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釀成了遍及德國的戶外遊戲熱。在這股熱潮中,以申肯多夫為首的“促進中央委員會”誕生。該組織為德國戶外活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並為後來德國城鄉、乃至歐洲其它國家的運動俱樂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但是,在普法戰爭後的法國,戶外活動的開展卻遭到了法國軍界一些頭麵人物的堅決抵製,並由此而引起了法國政界和軍界的一場激烈爭論。軍界的一些頭麵人物認為,英國式的體育是一種“輕浮的玩意兒”,而體操和軍事訓練才真正有價值,值得提倡。因此,在一個時期裏整個法國幾乎成為一個大兵營,青年們被迫學習軍事技術,甚至連9至10歲的兒童都身著軍裝進行操練。幸運的是,人們很快發現,這是犯了“一個愛國主義的錯誤”。因為兵操內容枯燥,對青年缺乏吸引力。於是,一批以聖萊克爾為代表的英國戶外活動的倡導者的主張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聖萊克爾聲稱,戶外活動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闖、去拚,並可從中學會組織和統治的手段等等。另外,這時一些人也已經開始認識到:分隊比賽的方式能形成青年們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精神。由於認識觀念的更新,英國的各種戶外活動開始在法國廣泛地開展起來。
地處北歐的丹麥、瑞典等國,在這一時期也先後引進了英國戶外活動,其中球類遊戲尤其受歡迎。如丹麥早在80年代就已有了戶外活動的全國性聯盟。而瑞典的傳統體操的後繼者們,也相繼引進英國的戶外活動,到二十世紀初時,戶外活動形式已成為瑞典學校體育的重要內容。
北美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其戶外活動與英國在內容上極為相似,又由於歐洲大陸的體操運動對這個地區的影響較晚,以致於早期殖民者帶來的遊戲活動就一直是在這裏的主要活動內容,北美因而也成為戶外活動的另一搖籃。尤其是南北戰爭期間,由於青年體質低下而不能勝任軍務的狀況,使政府和軍界都認識到。體育活動對青年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為戶外活動的廣泛開展創造了條件。
總之,從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戶外活動已經在歐美,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國家成為一種重要的體育手段。這些活動既包含有競技性、球戲類等基本活動形式,也包含有遊戲場、野營和旅行等活動形式。
2.競技運動項目的發展與完善
十九世紀後期,伴隨著英國流行的競技運動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各種競技運動項目開始逐漸成形,並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得到完善。
〈1〉部分田徑運動項目的成形與完善
隨著近代體育的發展,田徑運動項目如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馬拉鬆長跑、110米欄、跳高、跳遠、撐高跳高、三級跳級、推鉛球、擲鐵餅等,都在十九世紀末乃至二十世紀前葉逐漸成形,並逐步完善。
1887年,美國教練員墨爾菲在澳大利亞旅行期間,由於受到了袋鼠起動姿勢(先向下屈身,把腹部貼近地麵,然後一躍而起)的啟發,發明了蹲距式起跑法。1888年,美國耶魯大學的短跑運動員希利爾首先將其運用於比賽中,後來美國選手伯克在第一屆奧運會上采用了這一起跑法並取得了勝利。後來,蹲距式起跑技術又幾經改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漸趨於成熟。1927年,又有人發明了起跑器,並在美國運動員中開始使用。到1936年的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起跑器被正式批準在比賽中使用,並為美國運動員歐文斯創造優異成績發揮了作用。起跑器的發明與正式使用,使得短跑技術逐步由原始的“踏步式”,發展為“擺動式”,並在起跑、加速跑、途中跑、終點衝刺撞線等技術環節上也得到進一步完善。
20年代,人們對過去跑途中大腿高抬、落腳點過近的跑法進行革新,從而跑速大為提高。芬蘭人采用的上體微向前傾,落腳點拉遠,腳跟先著地的方法,使100米跑世界紀錄從11.2秒提高到10.8秒。這一技術也為中、長跑運動員所采用。而瑞典人繼而采用大腿積極下放落地,小腿放鬆前伸,以腳前掌著地或先落地的跑法,又把世界紀錄提高了0.4秒,幾年後,法國人的一次變革——前腿著地後,用力蹬地,利用地麵反作用力推動前進,使中跑速度得以提高,並對短跑、長跑的途中跑技術革新也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20年代時,短跑的終點衝刺法也開始了變革,其張臂衝線法和躍起衝線法被跑過終點線衝線法逐漸取代。這種新問世的方法不因重心變化影響速度。30年代末期,挺胸衝線法開始流行。40年代時,運動員又把這一新技術同30年代初流行於少數運動員中的加大身體傾斜度,以肩觸線的方法結合,形成了挺胸轉肩的衝線法。
舉世聞名的馬拉鬆賽跑是當今田徑比賽中距離最長的一個比賽項目,它要求運動員有充沛的體力、堅強的意誌品質和靈活機動的戰術,並要求運動員掌握經濟合理的跑步技術。早在第一屆奧運會前夕,即1894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恢複古代奧運會”的會議上,大會組織者接受了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米歇爾·布裏爾設立馬拉鬆比賽,以發揚古希臘人光榮鬥爭傳統的建議,從此這個項目便成為田徑運動的新成員。
作為一個田徑運動項目,跨欄跑最早始於英國。十八世紀的英國,畜牧業發展迅速,牧羊的青少年們經常從羊圈的柵欄上跳出跳進,追逐、嬉戲。後來牧羊人又在平地上設置一些木柵欄進行賽跑比賽,看誰在快跑中跨越障礙的本領最強。於是這項跨欄賽跑便在英國開始流傳。1864年英國最早把跨欄跑列為田徑比賽項目。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上,跨欄跑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但當時的跨欄跑程隻有100米,欄高為1米,全程隻有8個欄架。直到1900年舉行第2屆奧運會才把比賽規定為110米,全程設10個欄架。在這屆奧運會上,男子400米跨欄也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女子跨欄比賽,是從1932年開始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的。當時隻有80米跨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