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技術的演進則更能反映田徑運動的穩步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十八世紀初,英國和德國一度出現“跳高熱”,比賽者都是采用蹲距式,即從正麵助跑,跳起後屈腿,卷身越過一定高度的過竿動作。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現在隻有在體操運動中還可以見到的優美姿勢,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終於被淘汰,從此,跳高技術發生了一係列的演變,從最原始的“蹲踞式”發展為“跨越式”,後來又創造了“剪式”,二十世紀初又有人采用“滾式”跳過2米的高度,三年代中期又出現了“俯臥式”。
1864年,英國大學生羅伯特·伯奇從側麵分腿跨過了橫竿,著名的“跨越式跳法”從此產生。1895年,歐美國家不少報刊上登載了一幅正以奇特姿勢飛越橫竿的跳高運動員的照片,此照片上的人就是美國—田徑俱樂部成員邁克·蘇因。邁克·蘇因此次跳高采用的動作與從前運動員過竿時身軀與橫竿垂直,雙手高舉的姿勢不同,過竿時身體幾乎與橫竿平行。這種新的跳高技術就是由美國人創造的,並被人們稱為“剪式跳高法”(或“波浪式跳高法”)。1896年,蘇因用剪式跳高法創造了當時的世界跳高紀錄——1.97米。當時的紐約一家報紙曾預告:2米大關將在最短時間內被突破。但是,行家卻未能言中,1.97米的世界紀錄後來一直保持了17年。直到1912年第五屆奧運會前夕,美國運動員霍拉因才以2.01米的成績改寫了這個紀錄,由於當時霍拉因過竿姿勢形同“翻滾”,他的跳高技術遂被定名為“滾式跳高法”(或按運動員之名稱作“霍拉因式跳高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又出現了“俯臥式跳高法”,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俯臥式一直占了優勢。
〈2〉世界三大球“足、籃、排”的結構形成與完善。
足球運動在這一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和完善。1874年,足球製訂了越位規則,1882年又作了手拋界外球的規定,其規定是雙手過頭頂,動作必須連貫,1895年更補充了擲球時雙腳不得離地的細則;1874年,守門員結束了隻可用腳踢球的曆史,獲得了在球門區用手觸球的權利,1902年,守門員的用手權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罰球區,從此守門員得到了大顯身手的機會。1891年,長7.32米,高2.44米的標準球門問世,並且張掛了足球網。也是在這一年,又作出了罰球的規定。1895年出版的足球規則成為現代足球規則的基礎。進入20世紀以後,足球運動又修改了越位規則,對防守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導致了由3名後衛、2名前衛和5名前鋒組成的“WM式”陣形的誕生(1930年)。這個攻守平衡的陣形,一直風行了20餘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為四前鋒式陣形。
1891年秋,近代籃球運動由美國基督教青年會斯普林菲爾德學校教師詹姆士·奈斯密斯博士發明,其當時是為了彌補足球和棒、壘球比賽季節之間的時間空白。它是一種消除了粗野的衝撞動作和不可用足踢的室內球戲。1892年,奈斯密斯為了完善籃球遊戲,製訂了包括不準帶球走在內的13條規定,籃球運動開始走上正軌。由於比賽中出現運動員動作粗野的現象,1908年又規定隊員5次犯規即罰退出場。1910年又進一步規定,無論對方運動員持球與否,對其衝撞,也算犯規,籃球從此成為受人歡迎的文明競技運動項目。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一次世界大戰後,籃球運動又有了新的發展。20年代時,籃球運動的球籃從鐵絲網編成的遮板移到了堅硬木料做成的長方形板上,使比賽技術戰術變得更加複雜、精彩。美國人在30年代後期采用的“8字進攻”戰術,讓運動員沿阿拉伯“8”字線路跑動,使籃球比賽從站著的“靜態”進攻發展為跑動的“動態”進攻。
189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霍裏奧克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威廉·摩根,綜合了網球和手球的特點,創造出不如籃球劇烈的室內球戲——排球。1896年,最原始的排球比賽規則問世。這規則同現代規則差異很大,如網高定為1.83米,允許多次傳球過網,比賽中,可以利用場邊牆壁送球(故有“牆球”之稱)等。比賽用球經曆了過輕的籃球膽和過重的籃球兩個階段,後來被巴爾丁兄弟商會生產的一種近似今天的賽球所代替。1917年,美國人製定的規則規定每局比賽的比分由21分改為15分,1918年上場比賽人數規定為6人。網高8尺左右。1922年規定每方在本場最多擊球3次。1923年規定球場麵積長60尺、寬30尺。這樣,現代排球的比賽人數、場地規格、擊球次數等都已基本形成。但是,在美洲,排球運動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作為一種娛樂形式存在的,所以技術水平提高不快。1917年,6人製排球運動傳入歐洲。開展排球運動比較早的蘇聯,1925年規定排球為全民項目,1932年第一屆全蘇運動會就有了排球比賽。由於排球運動在蘇聯比較普及,所以水平也比較高。
〈3〉其它競技運動項目的成形與發展
1898年,古老的手球也進入了現代發展的曆程。二十世紀初,現代手球運動在歐洲誕生。1917年,德國柏林一個名叫馬克思·海恩的體育教師,從男孩子踢足球,互相迫逐中得到啟示,並囿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發明了一種不能互相衝撞,適合姑娘們的手球遊戲。1919年,柏林的另一位體育教師卡爾·斯凱勞恩茨選用了比較小的皮球,規定持球者在傳球前可以跑三步,雙方身體可以接觸,這樣,比賽就更加精彩激烈了,致使原來喜愛踢足球的小夥子,手球也玩得很出色。卡爾·斯凱勞恩茨還製訂了手球比賽規則並逐漸為其他國家所采納,從而為開展國際比賽奠定了基礎。因此,卡爾·斯凱勞恩茨被大家公推為現代手球的奠基人。1925年德國與奧地利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國際手球比賽。翌年,國際業餘體育協會指定一個特殊委員會審查手球標準規則,以便更好地開展國際間的比賽。1926年由德國發起舉行了國際手球比賽,從此,手球運動逐漸流傳到北歐和東歐,四十年代傳入非洲,五十年代傳入美洲和亞洲一些國家。從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起,十一人製手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1873年,英國少校溫菲爾德為網球製訂了規則;次年,他又設計出專供網球比賽的場地。1877年7月,全英槌球和草地網球俱樂部在倫敦的溫布爾頓第一次舉辦了網球錦標賽,它標誌著現代網球的開始。此後,由於高手發球和“殺球”技巧的出現,使網球逐漸喪失昔日的悠閑性,成為一個既要技術,又要力量,耐力,尤其需要速度的運動項目。
在十九世紀後期,冰上運動也有了極大發展。“哈裏法克斯”派鐵冰鞋在60年代的問世,以及繼而出現的薄冰刀鋼鞋,使滑冰分化為速滑和花樣滑冰。這時,在北美,芭蕾技術已經與花樣滑冰結合。傑克遜·漢斯1868年和1871年的兩度旅歐,帶去了美洲的這一新成果,歐洲人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造出冰上舞蹈的表現形式。1876年,英國倫敦“切爾西”冷凍廠開設了第一處機器人造冰場,使滑冰運動成為“全天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