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體育手段的確立與發展1(3 / 3)

滑雪運動是在十九世紀60年代,由於挪威人截短了雪杖,將滑雪板固定在腳上,才成為一個近代運動項目的。1888年,南光滑雪穿越格陵蘭成功,使歐洲滑雪進入高潮。他兩年後出版的《穿越格陵蘭》一書,介紹了裏裏延費裏德地區用一根長竿完成急轉彎動作的滑雪新技術。這種技術是對傳統挪威雙杆滑雪法的改進。至此,裏裏延費裏德滑雪術誕生了。新技術同傳統挪威技術爭論的結果,又產生出兼有二者之長的滑雪新方法——“阿伯爾技術”。

1880年,舉行了首次現代形式的摔跤比賽,由於有了地毯,摔跤運動中摔拋之類的動作已經通行。1911年,國際摔跤聯合會(簡稱國際摔聯)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瑞士的洛桑。

拳擊運動這時已開始使用手套,拳擊台四周也拉上圍繩。《倫敦拳擊比賽規則》的1853年修訂本於1891年得到世界公認,腳踢、頭撞等動作被禁 止,每個回合的時間也有了規定。拳擊運動在1904年舉行的第三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24年成立了國際業餘拳擊聯合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組織曾停止活動。1946年又重新成立。

這個時期,遊泳運動也進入了項目分化階段。1908年分化出蛙泳技術,1912年仰泳也得到世界承認。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已經出現100碼、220碼、440碼、500碼、半英裏、1英裏、以及更長距離的遊泳比賽項目。

自行車運動是各種運動中較為年輕的項目。早在1790年法國人梅·西弗雷克伯爵設計出的一種兩腳踏地式木質“兩輪走獸”,可稱為自行車的老祖先。這架“怪獸”有兩個輪子,人騎在上麵靠自己兩條腿的力量使它移動。1816年德國人巴隆·德萊斯,在蹬地車上設計了一個方向控製係統,這輛車被世界公認為第一輛真正的自行車。此外,蘇格蘭的達爾熱爾、英格蘭的特列弗、法國的拉爾曼和米梭、德國的弗謝爾都對改造和完善自行車的結構作出了可貴的貢獻。1869年,英國工程師塞爾讓給自行車裝上鏈條,1888年蘇格蘭獸醫鄧洛普使用橡皮充氣內胎,大大減輕了車身的顛簸,從此自行車成為受人歡迎的交通工具和參加比賽的運動器械。在1896年舉行的第1屆奧運會上,自行車就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以後曆屆奧運會都被列為比賽項目。

二十世紀以前,人類的跳傘活動主要以氣球作為起跳工具。自1903年萊特兄弟製造了第一架飛機以後,人類的跳傘活動逐漸轉為以飛機作為起跳工具。1911年,美國人格·莫頓在加利福尼亞首次從飛機上跳傘成功。不久,他的同胞阿·貝裏(1912年)和布羅德威克(1914年)完成了機上跳傘試驗,尤其是後者采用的背掛傘包跳傘法,使飛機跳傘活動變得更為安全和受人歡迎。

3.現代體操的形成

十九世紀晚期仍在歐洲流行的德國施皮斯體操和瑞典體操,由於其後繼者們一直因循保守,沒有對它們進行任何改造、發展,以致於正變得越來越呆板、僵化和注重形式,因此,新的時代生活正在淘汰舊的體操體係,新的體操體係——現代體操的雛形開始形成。藝術性體操和提高軍事、生產能力的體操便是這時出現的兩大體係,另外,捷克民族解放鬥爭中誕生的“雄鷹”體操,則又以其鮮明的鬥爭性,在本時期體操之中獨樹一幟。二十世紀初期,一些新的體操體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此一時期的體操體係都與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醫療保健的目的有關。

〈1〉藝術性體操

堪稱為這個體係鼻祖的是曾作過演員的法國人戴爾薩特(1811~1871)。他在對人的動作姿勢和情感間的關係進行研究時發現,外在的動作可以充分表現人的內在感情;而再現這些動作,可以引起人的內在感情共鳴。因此,他選擇了簡單易行、具有感染力、能表現情感的動作進行傳授,進而達到人們對健美、保健、矯正形體的需要。他提出其體操原則是:動作的協調,通過肌肉的張弛來實現。他的理論為現代藝術體操奠定了基礎。

後來,他的學生美國人斯特賓斯女士撰寫了《戴爾薩特體操體係》一書,對其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適合婦女練習,並能提高其工作效能的體操體係。

戴爾薩特的第三代後繼者——鄧肯家族,使該流派得到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其中貢獻最大、最突出的,是被喻為“現代舞之母”、“新時代曙光”的依沙多拉·鄧肯(1817~1927年)。她在繼承了自己教師斯特賓斯用動作表現情感的原則基礎上,又從現代浪漫主義,自然主義美學原則中吸取了養料,提出了舞蹈表現自然與自然融合的理論。她主張動作不僅要表現情感,而且要展現人體的美與聖潔,她創造並親自實踐的連續動作,不僅把芭蕾從機械程式中解放出來,而且“使女性向美的方向和健全的方向發展,使女性的肉體恢複本來的力量和自然動作”。她的理論和實踐,為女性參加體操運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鄧肯之後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派係。如門茨列爾派重視動作的節奏變化與心理過程;匈牙利出生的學者拉班則建立了舞蹈和人類動作的理論體係,並以發明了一種實為群眾體操活動形式的所謂“動作合唱”稱著於世。

藝術性體操的另一個重要派別,則是以音樂為基礎的韻律體操。這個流派的奠基人是日內瓦的音樂教師達爾克魯茨(1865~1919)。達爾克魯茨是為使音樂具有視覺效果而走上了改革之途。他主張把體操作為音樂的教育手段使用,因而不重視體操對身體的價值。然而,無論如何,達爾克魯茨所奠定的韻律體操為現代藝術體操的形成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是不可抹殺的。

〈2〉提高軍事和生產能力的體操

在這類體操中,有:“法國的德梅尼體操、法國艾伯爾自然體操和丹麥的布克“基本體操”等重要流派。

法國的德梅尼(1850~1917)的體操體係經曆了漫長的形成過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最終完成。他對德國的施皮斯體操和瑞典體操進行了認真地研究。他提出,體操的動作應當是連續不斷的,在完成練習過程中不應發生人為的、不自然的動作停頓;在進行練習時,不參加活動的肌肉應當完全放鬆,以減小其疲勞程度;並主張動作的線條宜“圓”,不宜呈銳角或直線。德梅尼把運動動作分為7種形式:走、跑、跳、攀登、負重物、投擲、攻防術。每種形式又被進一步細分為多種練習,例如:跳可分為原地跳躍、換腳跳、向前跳、向後跳、向側跳、助跑跳等。另外,德梅尼還對女子體育規定了不同的任務,主張她們通過舞蹈課、進行跑步、棒操和圈操等練習來達到具有靈巧、敏捷的素質和優美體姿的目的。因而,在當時流行的各種體操體係中,德梅尼體操最為科學,但也最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