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外國體育(1945~1989)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1945)以後,歐洲閣國迅速醫治好戰爭的創傷,開始了新的經濟建設;占世界人口70%的亞、非、拉和大洋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包括蘇聯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一場以信息機器——電子計算機為標誌的新技術革命浪潮在世界興起,這些因素為現代體育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現代體育正朝著進一步國際化、高科技化和終身化、娛樂化的方向飛速發展。
競技運動的高度科學化發展
1.競技運動項目的完善和發展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運動技術和器材的不斷改進,促進了競技運動項目的完善。
田徑運動項目在戰後的完善尤為顯著,戰後蘇聯短跑界創造的擺動式跑法曾風行一時。這種跑法充分發揮後蹬的力量,用力擺腿,前蹬時不甩小腿,用前掌著地,並注意送髖以減小後蹬度,近年來,優秀短跑運動員都采用高抬膝蓋的跑法,這樣既可以促進蹬地腿增加蹬地,又可以保證充分送髖、縮小蹬地角度加長步幅。美國田徑派則強調步幅,快速擺臂和折疊後腿,注意動作放鬆協調的跑法,使美國短跑選手在田壇處於領先地位,並把100米跑成績提高到9.95秒以內。長跑的技術也有了明顯變化。過去那種大步跑法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以現代的重心高、步頻快、步幅小、重心起伏小的跑法,這種跑法可以有效地節能,經濟地利用氧。兩種擺臂姿勢——新西蘭的低擺姿勢和一般的高擺姿勢都為各國運動員接受。此外,多數優秀長跑運動員也都采用了腰部轉動技術,這種技術可以節約能量,其在中跑比賽中尤有實效。
現代跨欄在短跑技術基礎上形成了跨欄跑的技術規範:挺胸、臂由上向下壓擺、高抬膝蓋和提高身體重心。
踏跳技術在70年代以後的改進,使跳遠運動更進一步完善。50年代時,蘇聯運動界曾提出運動員跳遠時應意想“把踏跳板踏入地下”,同時用力蹬伸跳腿以提高成績的主張。但實踐證明,這個主張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於是,到70年代,一種踏跳時意想“跑向空中”,同時擺動腿有力向上擺動的新的跳法出現了。這種新跳法可以在不降低速度的情況下增大踏跳效果,聯邦德國的跳遠運動員則由於采用此法而取得了優異成績。與此同時,三級跳遠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的改進。波蘭人借助助跑速度,采用臂前後擺動的跳法和蘇聯人采用踏跳時兩臂前擺的跳法,都可增大跳的力量。並進一步形成為各國運動員所廣泛采用的波蘭的“平跳”技術法和蘇聯的“高跳”技術法,從遭遇促進了三級跳遠運動的發展。
在跳高運動中,俯臥式跳高技術經蘇聯教練員的多年改進,已經日趨完善。到1968年,美國選手福斯貝裏在墨西哥奧運會上以他創造的“背越式”技術奪得金牌。從此,背越式跳高技術因其簡單易學,特宜於女子采用而得以流傳。到70年代時已成為與俯臥式一樣受人歡迎的跳高法。
此外,長期以來一直被運動員視為有效方法的背向滑步推鉛球投擲技術,70年代時已以腰部為中心,上體向投擲方向猛力扭轉的投擲法所代替。二戰後誕生的背向鐵餅投擲法淘汰了戰前因姿勢過高、不能用盡全身力量的側向旋轉技術。經過20多年對旋轉技術的改進,最大限度利用四肢和軀幹的動作幅度、采用快速旋轉方法擲餅的技術,使得鐵餅成績超過70米大關。
足、籃、排三大球技術、戰術的完善代表了球類運動的發展趨勢。從50年代到70年代足球戰術的3次大變革,使足球成為球類運動中最有影響、最受歡迎的項目。在1953年時,匈牙利隊采用“四前鋒”陣形並以懸殊比分擊敗了以“WM”陣形稱雄於世的英國足球隊,從而標誌著“WM”陣形20餘年來一直統治足壇的局麵結束以及新的陣形形成。這種新陣形是“WM”陣形的發展,它將“WM”陣中的中鋒拖後,2個內鋒突前,與2個邊鋒形成4個前鋒,用以進攻“WM”陣形中的3個後衛,尤以2個內鋒攻擊WM陣形中1個中衛左右的兩腰空檔,因而增強了攻擊力。這一陣形破了WM陣形中3個前鋒對3個後衛的平衡局麵,使得攻守出現了新的不平衡,從而推動了足球運動的發展,並實現了現代足球戰術的第一次變革。1958年,巴西足球隊又把“四前鋒”陣形發展為“四二四”陣形。這一新設計的陣形減少了隊員的排列層次,保持4個前鋒,中場任務則主要由2個前衛擔任;同時,用2個中衛盯住對方的2個內鋒,形成4個後衛對4個前鋒的局麵,使攻守繼“WM”陣形之後再度達到平衡。巴西人靠4個後衛排列的踢法,登上了第六屆世界足球錦標賽冠軍的寶座,並且完成了現代足球 的第二次戰術革命。1974年,在第十屆世界點頭球錦標賽上,出現了荷蘭人的全攻全守的打法,這一新的戰術的問世,再次把足球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並被譽為足球戰術的第三次變革。這種新的足球戰術要求隊員技術全麵,能根據場上的攻守需要,到任何一個位置上發展該位置隊員的作用。這一戰術打破了陣式對隊員的束縛,充分調動和發揮隊員的積極性和才能,同時,對隊員在身體素質、技術、戰術和意誌品質、戰術作風諸方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戰以後,籃球運動的飛速發展,使籃球成為最吸引人的項目之一。在40年代末,美國教練員布魯斯·德雷克創造了換位進攻戰術,提高了籃球的投籃命中率;到50年代中期,美國教練員羅伯特·道爾又提出了“移動進攻”的概念。進入70年代後,美國,繼而南美、歐洲以及亞洲的不少運動隊都相繼接受並開始運用這一戰術概念。於是,在籃球運動中形成了一個新發展方向。此外,40年代末3秒種規則和後來的30秒鍾規則的製訂,使比賽變得更加激烈。由於業餘和職業籃球的結合,1984~1988年的籃球新規則又擴大了球場,長由26米增加為28米,寬由14米增加為15米;球隊犯規次數每半場由8次改為7次,並新添了3分線。這些新的規則對運動員的個人體力和技術,尤其是全隊的整體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迫使對籃球戰術進行大的革新。以致於在新規則實施後,籃球運動中,各隊的“突擊小組”、“包夾小組”、“鐵三角”、“長短籃板球”、“複位中鋒”等的訓練都被列為專門訓練的內容。由於上述變化的發生,籃球運動成為一種戰術複雜、戰況多變的現代運動項目之一並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青睞。
二次大戰後,隨著國際排球聯合會於1947年的成立,以及1949年第一屆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和1952年第一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的舉行,排球在世界各國廣泛開展起來,技術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五十年代,東歐各國排球技術水平最高,特別是男子,世界性比賽的前4名多為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等國。他們的打法也基本上相似,發球大多采用上手發球,進攻采用“兩次球”及高舉高打戰術,防守多采用雙人攔網“心跟進”形式。
六十年代初,日本女排崛起,在著名教練員大鬆博文的帶領下,表現也超人的精神和毅力。比賽中她們廣泛使用墊球技術,發明了勾手飄球及滾動防守技術,進攻戰術著重於快速打法。1962年一躍成為世界冠軍之後,1964年在東京奧運會上再次奪魁,並創造了在國內外比賽中連勝156場的奇跡,使世界排壇受到了巨大衝擊。當時,世界上逐漸形成了蘇聯型力量派、捷克斯洛伐克型的技巧派和亞洲型的快攻派三種打法。
七十年代,日本男排首創了“短平快”、“時間差”、“位置差”等打法,豐富了排球戰術體係,並使日本男排因此而贏得了1972年第20屆奧運會的冠軍。七十年代末,強勁的“加勒比海旋風衝擊著世界,以“黑色橡膠”著稱的古巴女排以其驚人的彈跳、凶狠的扣球、嚴密的攔網,以及上手砍式發球異軍突起。這期間,其他各國的排球運動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排球運動向著既有強攻又有快攻、既強調整體配合又重視個人能力突破、戰術變化多端、各個流派相互融合和相互補充的綜合方向發展。
八十年代,中國女排以全攻全守、高快結合的打法;蘇聯男排以技術全麵、前後排進攻相結合及注重攔網技術的打法,既使中國女排連續五次奪得世界冠軍和蘇聯男排多次稱雄世界,又極大地促進了排球運動的發展。
雖然競技性體操有著悠久的曆史,但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經分化成為現在包括有競技體操、技巧運動和藝術體操的一個大項。1956年的蘇黎世會議把競技體操動作分為ABC3個難度等級,是完善其評分製度的重要一環。70年代出現的“三性加分”(即按體操動作的驚險性、獨特性和熟練性加分)的評定規定,促使運動員去努力攀登難度高峰,創造新的技術動作,把技巧嫻熟並且有個人特色的動作用於比賽。50和70年代,“第三種比賽”(即單項決賽)和第二種比賽(即全能決賽)的相繼確定,形成了現行的比賽體製。技巧運動則是50年代才由自由體操中農漸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比賽項目。而藝術體操自1963年被列為比賽項目後,球操(1967年)、繩操(1967年)、圈操(1967年)、帶操(1971年)、棒操(1973年)也相繼被列為比賽單項。從此,競技性體操體係基本確立。
在上述運動項目逐漸成熟的戰後幾十年間,其它運動項目也同時得到了完善。如:1968年,跳水運動從遊泳運動中分離出來;1977年,舉重比賽按體重分為10級;1982年,射擊已由1897年的用1種槍支進行5個項目比賽發展為用12種槍支進行54個項目比賽的大項;另外,冰上、雪上、劃船、自行車、馬術等運動也伴隨運動戰術、技術、器材的成熟和完善,變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