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一些新的項目也在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過程中相繼出現。如蘇格蘭人的轉球和擲水壺遊戲;50年代興起的冰上跳越障礙;以及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帆板運動、飛盤運動和飛旋鏢運動等等,都在歐美各國普遍流行起來,並且開始舉行國際比賽。
2.科學的訓練原則和方法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競技運動在世界範圍的廣泛開展,運動競賽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最重要的原因則是教練員和運動員創立並采用了科學的訓練方法。
二戰以後,一些教練員認識到,要打破紀錄,除要像以往一樣繼續在改進運動技術和器材方麵作出努力外,更重要的則是加大運動訓練量。於是,捷克斯洛伐克運動員愛彌爾·紮托別克首先在他的醫生幫助下開始采用一種所謂“超量訓練”的方法。這種方法一般每天跑40至50公裏,整個訓練都按嚴格的綜合製度施行。按新方法訓練後,作為長跑運動員的紮托別克的成績扶搖直上。他在包括有三屆奧運會(倫敦、赫爾辛基、墨爾本)在內的一係列重大比賽中,曾19次打破世界紀錄,並成為競技運動史上第一個闖過5000米14分大關和10000米29分大關的運動員。麵對紮托別克取得的輝煌成績,從50年代初起,不僅各國的長跑運動員,連其它田徑項目選手,以及舉重、劃船、遊泳、球類的選手,都開始按他的訓練方法來改進訓練方案,增大訓練的運動量,並取得了好成績。紮托別克的“超量訓練”直到今天仍被運動員們作為取得好成績的訓練手段之一。
早在十九世紀70年代使用的持續跑的訓練方法,到二十世紀40年代時,經過瑞典長跑家的改進,創造出“法特萊克”(也稱“速度遊戲)訓練法。這種方法是在郊野的不同地形上,以不同的速度進行跑的訓練,訓練的間歇時間休息形式都按運動員進行的專項特點和本人的自我感覺而定。因此,其有利於培養運動員獨立工作的能力,並能對其產生良好的心理影響,正是由於采用此法,戈·赫克曾成為1500米、1英裏、2英裏、5000米的世界世錄創造者。50年代以後直到現在,新西蘭、澳大利亞以及西德的一些世界一流的優秀長跑運動員,也都是采用此法培養出來的。
為了提高短距離跑的訓練效果,本世紀20年代,人們又創造了重複訓練法。這種訓練法通常要求運動以接近比賽的速度跑一段距離,而後進行較長時間的休息,在基本上達到完全恢複的情況下,再重複跑。這對短跑和中跑運動員速度素質的提高,培養其速度感和節奏感,降低甚至消除其機體器官在比賽中的不良反應效果顯著,從而使跑的成績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如此采用此法不當,卻也易於給運動員造成單調、枯燥感。
二十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德國著名教練凱什列爾又創造了“間歇訓練法”,從而為運動員提高速度耐力,增強呼吸和心血管係統的機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此法把整個訓練過程分為若幹段,各段訓練之間按嚴格規定的休息時間進行。早在40年代,凱什列爾就用此法培養出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哈爾貝克。他的另一名學生、盧森堡運動員巴捷爾又在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上奪得了1500米金牌。從此,此法被廣泛地應用在遊泳和田徑訓練中。如:50年代初,由於采用了這一訓練方法,在美國全國大學校際比賽聯合會舉辦的遊泳錦標賽上,過去全部紀錄都被刷新。總之,間歇訓練法的創立使跑的成績和遊泳成績又產生了一次顯著的提高。
50年代初期,德國人繆勒爾和赫廷格爾研製出的肌肉對抗練習法,則為提高運動員的力量素質提供了較為有效的輔助練習形式。1961年,鮑勃·霍夫曼在進一步發展了肌肉對抗練習法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等長性練習”方法,從而為運動員提高力量素質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方法。
1957年,極具實用價值的循環訓練法誕生,它是由英國人摩根和阿達姆遜設計的。該法要求教練員根據訓練的具體任務,建立若幹個練習站,並指導運動員按照規定的順序、路線,依次完成每站所規定的練習和要求,周而複始地進行訓練。由於此法要求運動員對每個練習站進行往複循環的練習,以致於可以有效地增大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並提高運動員的興趣,從而提高運動員的機體能力。直到現在,此法仍被各國教練員重視和運用。
1968年,在墨古哥奧運會上刮起的“非洲黑旋風”即一些來自高山民族的非洲運動員在許多項目,尤其是中長跑和馬拉鬆比賽中的勝利,促發了高山訓練法的誕生。從此,高山訓練法成為各國教練員研究的熱門課題。一些專家認為,此法就是利用人體對於缺氧環境的被動性適應現象,進而實現預期目的一種訓練方法。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很快發現,雖然高山訓練法可以改善呼吸循環機能,但訓練質量卻並不比平原訓練更好。有的運動員經過訓練,不僅成績未提高,甚至有所下降。近十年來,專家門則普遍主張高山訓練應與平原訓練交替進行,並隨著運動員對高山環境的適應,應當相應提高高山訓練的質量。這一主張受到了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廣泛采納,並使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進入70年代,為了適應現代競技場上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人們根據心理學和控製論的理論,分別創立了心理訓練法和模式訓練法,從而大大地促進了運動員成績的提高。
其中心理訓練的主要內容有自我暗示訓練、念動訓練、放鬆訓練、集中注意力訓練、意誌訓練等等。它既可用於一般的心理訓練,還可以用於專項的訓練以及根據個人特點擬訂的專門心理訓練。由於心理訓練對於提高運動員成績甚佳,以致於心理訓練在現代訓練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例如:蘇聯設計的“心理調整訓練”,其中後一部分的活動便是專為提高運動成績而設的。
而模式訓練則主要是對優秀運動員創造優異運動成績所起作用的各種因素製訂出的模式進行訓練的方法。這些因素包括從事運動的年齡、各項身體素質的指標,訓練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身體素質、技術、戰術、以及與某一專項有密切關係的其它因素等的指標,事先進行收集或測定,然後將所得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從而得出各因素的具體指標及各個因素在某專項訓練中應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製定出優秀運動員的“模式”,再根據“模式”的要求來選拔和訓練運動員。
80年代初,又出現了一種“無形訓練法”。所謂“無形訓練”即是對運動員訓練以外的生活作息製度、社會關係等進行分析研究,以幫助解決實際訓練過程中的部分問題。在蘇聯、東歐、西歐、美國,這種訓練方法已經越來越受到教練員的重視。
現在,各國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都已經普遍地認識到,運動競賽是最好的訓練形式。因此,合理的比賽製度已經成為整個訓練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運動員為達到訓練目的,參加比賽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如:曾是田徑強國的前民主德國和足球強國意大利、聯邦德國等便出現了比賽全年不斷的現象。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國家的運動競技水平很高。
總之,隨著戰後競技運動的迅猛發展,競技運動訓練方法日益豐富,並向高度科學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這也要求教練員們在具體的實踐中,要從有效地完成訓練任務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各種訓練方法,並在訓練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新的訓練方法,從而進一步促進運動訓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3.競技運動器材和設備的高度科學化60年代以來,許多重要科技成果,如計算機、激光、現代傳感技術、新型材料、新型紡織品、電視、機器人等,加速應用於體育運動,不斷改變著運動器材和設備的麵貌,也改變著訓練和競賽的麵貌。1963年,由於撐竿跳高運動員開始使用玻璃鋼竿,使得這一年撐竿跳高成績提高的幅度相當於過去20年的總和。1976年,美國計算機生物力學公司的艾裏爾博士應用電子計算機幫助鐵餅運動員維爾金斯改進了擲鐵餅時腿部的技術動作,3天後成績提高了3米,並刷新了世界紀錄。1984年冬季奧運會上,美國運動員在決賽中使用了新型雪橇,最後名次從預賽時的第十五名提高到第五名。而各種汽車賽、摩托車賽、摩托艇賽、帆板帆船賽等,更是科技實力的對抗。此外,斯太洛泡沫塑料包(海綿包)、塔當跑道(塑膠跑道)以及人工草皮等科技產品的問世和采用,都極大地促進了競技運動項目的技術、戰術的發展,從而提高了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促進了競技運動的飛速發展。
總之,戰後競技運動水平的提高,已不僅是運動員和教練員體力、腦力的較量,在某種意義上也成了各國科技和經濟實力的競爭。
競技運動的進一步國際化
戰後東、西方之間的“冷戰”和隨之而來的所謂對話時代,都使國際競技成為不同製度、不同曆史背景的國家爭強競勝的特殊戰場,成為激勵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體育與外交鬥爭、國內政治生活的關係從來沒有像戰後幾十年中那樣密切。因此,許多國家都以在以奧運會為
代表的國際競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作為製訂國內體育政策、尤其是競技運動政策的重要出發點。如前蘇聯、前民主德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為了能在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就實行了以奧運會為中心的舉國體製,國內的學校體育、群眾體育都與此相銜接。同時,奧運會上名次的升降則常常會導致體育政策乃至整個體育體製的調整。如羅馬奧運會上法國的慘敗、墨西哥奧運會上蘇聯名次的下降、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美國的失利,都引起了這些國家對體育體製的改革。
國際比賽規模的日益擴大和多樣化,也表明了競技運動的進一步國際化。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推動下,競技體育的國際規模日益擴大。目前世界上除了4年一屆的夏季和冬季奧運會外,還有各大洲綜合性運動會和地區性運動會,如亞洲運動會、泛美運動會、加勒比海地區運動會等等。此外,各種單項國際體育組織還定期舉辦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洲際和地區性錦標賽。總之,這些競賽大大地促進了競技運動國際化的發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後期電視實況轉播的出現,更增加了體育影響傳播的速度和規模,發獎儀式上的升旗、奏國歌,更強烈地激蕩著蘊藏在各國人民心底的愛國熱情,從而更進一步促進了競技運動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