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體育方麵國際合作的加強,也表明了競技運動的進一步國際化。隨著戰後國際局勢的緩和,進入70年代以後,在各種雙交流和合作的基礎上,各種多邊的協作進一步加強。從70年代開始,國際奧委會和各個國際運動聯合會逐步實施了通過奧林匹克基金援助體育落後國家的計劃。先後有百餘個國家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物質和技術援助,其中僅國際足聯在70年代就為亞洲、非洲和美洲各國舉辦了80期足球裁判員和教練員培訓班。此外,從1973年開始不定期舉行西歐各國體育部長會議;1976年12月成立了各國體育運動政府間委員會;80年代初,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使用奧林匹克基金,建立了亞、非、大洋洲的各國奧委會區域性聯合會。從而使得國際間體育合作得到了加強,並促進了競技運動的國際化發展。
競技運動的國際化發展促進了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團結和友誼。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如:屢禁不止的服用興奮劑問題;賄賂和收買裁判、運動員問題;運動競賽中運動員之間、觀眾之間常發生的暴力和鬥歐問題;政治幹擾體育的問題;以及商業化所帶來的道德方麵的問題等等,急待解決。
總之,要使競技運動能更好地為人類的和平、友誼和發展服務,還有待於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社會體育的娛樂化
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粹的進步,人類的閑暇時間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日益豐富,人類的平均壽命卻迅速增加,退休後的時間大延長,這些既為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時間保障,也產生了豐富閑暇活動的客觀需要。高度緊張的現代社會要求人們通過餘暇消遣和娛樂來充分恢複體力腦力,這就促進了社會體育的娛樂化趨勢,以致於各種業餘愛好、遊戲和娛樂方式不斷產生並得到發展。根據人們通常實施的娛樂項目形式和特點,有人將其分為以下幾大類:娛樂性健身類:包括有現代舞、家庭體操、健美體操、藝術體操造型等;旅遊類:包括遠足旅行、旅遊、野營、登山攀岩等。駕舟渡洋等探險性活動也歸入此類;冰上、雪上、水中、空中活動類,包括各種傳統冰上、雪上、水中和空中運動項目,以及另
一些娛樂性極強的活動形式,如冰上溜石運動、冰上障礙賽、轉球、帶翅滑雪、狗拉雪橇、摩托雪橇、風帆滑雪、飛翼運動、空中衝浪、“打水片”、滑水、衝浪、水下曲棍球等。
球戲類:包括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滾球、保齡球、高爾夫球等。
此外,還有釣魚和狩獵類、棋牌類和民間遊戲類。其中民間遊戲類內容較為豐富,既有如飛旋鏢、藤球遊戲、吹箭運動等傳統民間遊戲,也有如飛盤、陸地風帆等新創立的民間遊戲。
在世界性娛樂熱潮中,旅遊和健美性娛樂活動的發展最顯著。
二戰以後,國際官方旅遊聯合會(1947)、太平洋地區旅遊協會(1952)、阿拉伯旅遊協會聯合會等組織機構的建立,表明旅遊活動已經成為社會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在荷蘭、挪威、瑞士的旅行活動形式已經成為傳統。如荷蘭每年的4日旅行便成功地進行了多年。另外,騎自行車環球旅行在世界已經十分流行,滑雪旅行在歐美、日本也蔚然成風。
健美練習主要采用節奏感極強的現代舞和器械體操,並輔之以桑拿浴。由於其融保健、娛樂、審美需要於一體,因此,健美活動現在已經風靡全球。在英車,每日清晨就有270萬人在電視台輔導下進行各種健美鍛煉;在法國,僅報名參加健美中心活動的便達400萬人;而美國有7000萬人在從事各種類型的健美練習。此外,健美活動在前蘇聯、東歐、拉美、亞洲也同樣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為了適應社會體育娛樂發展的需要,早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等國就率先開始培養娛樂指導者。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更有一批大學附設有娛樂學院。亞洲的日本也於1981年4月決定創辦培養社會體育指導者的專科大學——鹿屋體育大學。該校於1984年正式招生,娛樂體育的教學和研究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社會體育的終身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國家和有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高質量。其中把體育作為閑暇生活重要內容的人日益增多,從而打破了過去那種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多局限於學校和軍隊的狀況。體育不僅成為青少年時期,而且逐漸成為貫穿人們一生的生活內容。50年代時,在終身教育思潮的影響下,終身體育的概念在英美開始萌發。60年代,蘇聯和東歐學者也開始對“終身體育”問題進行探索。到60年代末,蘇聯學者明確提出對從0歲至100歲的人實施體育的主張。70年代時,“終身體育”思想開始在日本出現。1971年,文部省社會教育審議會召開的“從終身教育角度進一步開發社會體育的谘詢會議”,要求各界學者對終身體育的概念、任務和實施方法進行討論。次年,保健體育審議會通過的《關於普及、振興體育運動方案》,便指出體育不僅是人的發展手段,而且也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內容。此外,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關於青少年體育運動的會議,也確認終身體育對學齡前兒童、在職人員、婦女、高齡人和傷殘人的生活具有極大價值。現在,體育正以全社會的規模向著體育的終身製發展。對嬰幼兒體育、中老年體育、婦女體育、殘疾人體育和體育康複、企業體育等的研究,都已形成專門的領域。追求兒童少年的健康聰慧、中青年的精力充沛和健美、老年人的健康長壽等已成為世界潮流。
現代學校體育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學校體育也同競技運動和社會體育一樣有了飛速的發展。尤其是近20年來,競技運動和社會體育的發展趨勢,強烈地衝擊著學校體育,並使得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教學內容、方法和原則等方麵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許多國家在堅持把體育作為增強體質的根本任務的同時,開始強調學校體育要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能力和態度。如:美國健康、教育、娛樂協會在關於學校體育任務的分析中提出:“在體育教學中培養的運動技能,應能夠促進人們終身從事運動的能力”。日本在學校課程審議會修改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的方針中也提出:“要培養終身進行運動實踐的能力和態度,過著健康的生活”,在高中進一步提出“培養終身進行運動實踐的能力和態度”。蘇聯則提出:“培養學生具體獨立進行體育鍛煉的技能和習慣”。與此同時,許多國家也開始強調使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中嚐到樂趣和幸福,培養學生有興趣和主動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如:日本在1977年公布的新大綱中,特別強調:“使學生愛好運動”,“嚐到參加運動的樂趣,使學生從過去的被動搞體育轉為主動搞體育”。芬蘭則提出:“使學生愉快與快樂地從事體育,以發展個性與身心健康”。
從上述體育指導思想出發,一些國家開始對體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等進行改革。美國健康、體育、娛樂協會便曾協助學校推行釣魚、射擊、射箭、劃船等活動;1965年成立的終身運動基金會也在學生中傳播羽毛球、滾球、網球、高爾夫球、滑水、潛水、花樣滑冰、自行車等運動項目,從而提高了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和主動精神,使學生從活動中嚐到了樂趣。日本、前聯邦德國等也曾大力地推行“快樂體育”。這僅從日本在教學方法上出現的變化便可見一斑。70年代末開始,日本采用了新的教學方法,即首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使過去由學生適應體育課標準的狀況改變為體育課順應學生需要的狀況。如:小學低年級的“跳箱”教學便不再硬性規定克服障礙的難度,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力所能及的障礙,向其挑戰,並在克服障礙過程中掌握技巧,獲得樂趣。
此外,一些國家為適應競技運動的空前發展,並在國際大賽上取得好成績,也紛紛對學校體育進行了相反的調整,把提高運動技術、培養競技能力作為學校體育的任務之一。如:1972年匈牙利在製訂新的體育教學大綱時,便在傳統的普通體育課的基礎上,又增設了附加體育課。前者由學校體育教師擔任,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多方麵的體育知識,以促進學生身體的全麵發展;後者由各運動俱樂部專業教練員承擔,任務是向學生傳授某一專項運動的知識,使之掌握某一專項運動技術。匈牙利的這一改革既為國家培養了全麵發展的人材,也為國家各運動隊和運動俱樂部輸送了大量運動人材。而前民主德國和古巴在這方麵更為突出。他們把學校作為培養優秀運動員選手的重要環節,學校體育的任務之一就是發現有運動才能的少年兒童並加以培養,使之成為未來的優秀選手。並為適應這種需要,經常在學校舉行各種類型的競賽活動,此外,美國、前蘇聯、日本、芬蘭等國也都把提高運動技術、培養競技能力作為學校體育的任務之一加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