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狩獵和漁獵的生活,要求獵手們要機智勇敢,掌握狩獵的基本技能。在身體素質方麵,也要能跑善跳,速度快,耐久力強,敏捷靈活又有力量。因而原始社會的狩獵生活,對於人的身體發展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3.部落戰爭
原始群居時代,人類的主要社會活動是求食與攻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出現了原始的戰爭。
戰爭的出現,推動武器的發展和戰鬥技能的演進,對於戰鬥人員事先進行的身體和軍事技能訓練,無疑促進了他們身體素質和技能技巧的發展。因此,軍事戰爭與體育有密切關係。可以說,在階級社會裏階級鬥爭(特別是軍事鬥爭)是推動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這是後來的體育總是被當作階級鬥爭工具,常常帶有階級性的內容的重要原因。
4.文化藝術與教育活動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裏,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地積累了各方麵的經驗。如從采集到植物栽培,人們注意到氣候的變化對植物生長有直接影響,這種經驗的積累,使人們獲得了與種植有關的天文和曆法等知識。又如,從狩獵到飼養動物,人們在對禽獸的剝皮和割肉的過程中,對於動物的肌肉、骨骼以及內髒器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一些動物解剖方麵的知識。
原始社會出現的一些藝術活動,在許多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反映。如:人們把石珠、魚骨獸、牙等用繩串起來掛在脖子上的項鏈。古老的樂器,如雞笛和鹿哨等都是來源於擬聲。弓箭射出後發出的不同的弦音,啟發了人們製造有弦的樂器。早期音樂的出現,也促進了舞蹈的發展。原始的舞蹈,也是從勞動中產生的,它對人們是很好的鍛煉身體的方法。
事實表明,我國原始社會經過長期的發展,到了原始社會後期,一般是指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年至四千年前)已經有了與生產有直接聯係的天文曆法、植物栽培、動物解剖、原始的力學、化學、記事記數的圖畫文字和算術以及與雕刻和繪畫相聯係的美學、音樂、舞蹈、宗教等知識。原始社會的教育內容,即是傳授上述的各種知識。
原始社會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根據狩獵、漁獵和部落戰爭的需要,如何發展人體的素質和各種技能技巧。這類活動,雖然在原始社會中早已成了一種社會需要,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人們隻能在實踐中自發地形成。隻有到了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各種文化、藝術和教育活動的出現,一些有目的地通過練習的方法發展身體,培養各種身體技能,技巧的具有體育性質的活動才開始萌芽。
萌芽狀態的體育活動。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後期,根據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以中華民族的智慧,創造了許多人類早期的體育活動。如:曆史文獻和文物中記載的原始社會石製的刀、矛、斧、鏟,既是生產工具也屬於兵器之類,平時用於狩獵與操練,戰時則以此禦敵。以舞蹈形式出現的身體活動,使人們的心情愉快並有助於身體健康。又如:民族學資料中記載的台灣少數民族善跑的能力,是從練習中形成的,即通過長時間的練習,鍛煉出了奔跑的速度和耐久力,鄂溫克人為了捉住那些善於竄蹦跳躍的動物,獵手們用幾種方法練習跳躍,一種是靠近橫杆;另一種是選好一根木杆,利用雙臂支撐的力量,作撐杆跳躍以及兩人對抗的角力活動等,都是具有近現代許多體育技術動作和器械的最早雛形。
這種萌芽狀態的體育活動是應社會需要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完善的。體育活動促進了人體智力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