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辛亥革命時期的體育
曆史概述
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進入了近代曆史時期。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閉關自守、以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十九世紀上半葉,清王朝已經衰落,而此時世界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階段,他們把向外擴張的勢頭轉向了落後的地大物博的中國。1840年,英國首先發動起侵華的鴉片戰爭,接著,西方的列強接踵而來,使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英雄的中國人民不堪忍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各地紛紛爆發抗擊侵略者的鬥爭。林則徐1839年的禁煙運動,1841年廣州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這些鬥爭有力地打擊了腐朽無能的封建統治者和帝國主義勢力。
這個時期,還發生了資產階級改革運動,即1898年的戊戌變法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專製統治,成立了中華民國,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清末到民國這段曆史時期,階級矛盾更加尖銳,民族危機加劇,中國麵臨著亡國的危險。在這一緊要曆史關頭,不少愛國誌士,積極參加救國運動,尋找著“求強求富”、“救亡圖存”的道路,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在中國人心裏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這股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中,西方的體育思想內容和方法也隨之傳入中國,並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體育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近代體育。
近代體育有以下特點:①體育已成為獨立的科學體係;②體育中已廣泛地運用了自然科學的成果,作為其發展的理論基礎;③具有廣泛的國際性和強烈的競賽性;④成為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晚清的傳統體育活動
清軍中的傳統體育。內容豐富的傳統體育活動,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晚清時,大部分前代所流傳下來的傳統體育活動仍在軍隊、民間及社會上流行,並在各個方向起著積極的作用。
清軍是憑借軍政合一的八旗製度崛起的。“八旗根本,騎射為先。”到了晚清,隨著政局衰敗,清軍的戰鬥力已嚴重喪失,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軍隊中的將帥們“事事肥己”,“養尊處優”,使兵弁子弟“浮華相尚,輕視弓馬”,衰敗到了軍隊“徒有虛名”的地步。清政府力圖挽回殘敗的局麵,1843年道光帝喻旨,令八旗子弟,要特別注重騎射。重申:凡滿人讀書考試,無論何人,都必須會騎射。皇室子弟,也要自小習騎射,而兵弁子弟,必須借此進身。
19世紀6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搞“洋務運動”,在他們的新代軍隊中,開始改習“洋槍”、“洋炮”、“洋操”。但由於客觀條件所致,仍需依靠弓、馬、刀、矛等傳統技勇對付農民革命。如曾國藩控製的湘軍,特別重視“技擊”訓練。傳統的武藝在軍中仍占有重要位置。
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運動,主要是以傳統武藝和操舟的訓練方法來訓練軍民的。他常親自考驗兵士的馬步射、放炮、拋火球、爬桅、跳船、刀矛技勇、刺殺等本領。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民團和鄉勇,在中英戰鬥中,成為清軍的重要助手。他號召軍民“如果外國軍隊的船進入內河,允許人人持刀痛殺。”
農民軍隊中的傳統體育。1.廣州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中的武藝。1841年5月,廣州三元裏一百零三鄉的農民數千人,拿起刀、矛和農具,向侵略軍展開了英勇的討伐,大股英軍被層層包圍,遭到痛擊,狼狽逃去。這一帶的農民群眾,無事時就各自做自己農田裏的活,有事時就立刻出來捍衛,明處不見荷戈持戟的人,暗中實際上個個是善戰的勇士,就是到了小街僻巷,都能竭力拚擋,爭先恐後地上陣。他們在村中設有武館,經常請武術師到館教授武藝。當時兩名精通武藝的顏紹長和韋紹光,就是武館的教頭。三元裏人民就是憑借傳統武藝,寫下了抗擊英國侵略軍的曆史新篇章。
2.太平天國革命軍中的體育。1851年1月,以洪秀全為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軍開始了長達13年的與侵略者的英勇鬥爭,傳統的體育成為軍事上有力的鬥爭工具。
在金田起義時,他們就拜“上帝會”,以這種宗教形式宣傳革命,修建了一個“上帝坪”,在那裏進行練拳習武操練兵馬。起義後,軍事訓練更加嚴格。規定:“凡各衙各館兄弟,在館無事,除練習天情外,俱要磨洗刀矛,操練武藝,以備臨陣殺妖,不得偷安”。
他們的軍事訓練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1)跑步:可以鍛煉士兵的速步、耐力和意誌。《賊情彙纂》中載有這樣的場麵:士兵們領大旗在前,成一隊,牽成一線急跑,這樣一直跑不掉隊的為合格。氣喘力疲被落下的不合格。又載,楊秀清練兵,和馬齊跑,能超過馬的是好兵。
(2)練足:鍛煉足部力量和足底的耐磨能力,據潘鍾瑞的《蘇台糜鹿記》中載:“有練足一法,擇年力精壯之人,督以負擔步行”。“窮日之力不可少停。若足繭不前,則以刀破之,血出如僂。翌日仍督以走,血淋淋不止,既而皮又破再割之,如是三五次,血盡皮堅,勝於草履,而舉步如飛矣。雖馬隊也難及”。可見這種練足的訓練方法很艱苦,但對忍耐力及練成後的速度都很好。
(3)爬山:鍛煉體力,適應實踐的需要。太平軍利軍閑暇之時,立標在高山絕頂之處,懸金錢在上麵,令士兵們爬山奪標,如果從平地爬到頂端不喘不喊累的,得上賞。所以太平軍戰士都善跑跳,登山的時候也象猿猴一樣迅捷。
(4)跑馬:這是太平軍最重要的戰鬥技能。他們有這樣一種取勝的技謀。。就是每次戰鬥都分馬隊兩路在十裏外包抄,斷官軍的後路,如果官軍稍有不慎,就會入太平軍的包抄圈中而敗。
(5)武藝:太平軍在作戰中常用的武器有單刀、鉤鐮、挑兒、大板刀、長矛和鋤頭之類。太平軍都要學練這些功夫。
(6)戰陣:在《賊情彙纂》中有記載太平軍對戰陣部署的方法及長處。說:太平軍以人多為技,且都不怕死,耐苦忍饑渴,是一支吃苦耐勞的部隊。每次和我官軍作戰,我軍槍炮齊射的時候,他們都貼伏於地麵,待槍炮稀時,雀躍而起進攻,轉眼就到了槍兵跟前,普通的刀矛就傷我軍士兵。這個時候,我軍的大武器已經沒有了用場。太平軍還有些大型的陣法訓練,謂之“牽線”、“螃蟹”、“百鳥”、“伏地”等。
婦女和兒童也是太平年的重要力量。洪秀全號召婦女和男子一樣殺敵。軍中的女兵約有十萬餘人。他們同男子一樣赤腳不穿鞋,不怕死,強手甚多。如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嬌,作戰時,“解衣縱馬,出入清軍之中,刀術非常奇妙且神速,所有的敵軍碰到她都很害怕。還有“飛刀神手”楊二姑,每次作戰就頭裹黃巾,身穿大紅戰袍,和他的丈夫一起出擊,衝鋒陷陣,沒有人能敵得過他們。楊二姑善於馬上刺人,百發百中,中的人沒有不立即倒下的。她身上佩的刀,刀長七寸,鋒利無比。每次出陣胸前掛著一個皮袋子,袋子裏全是鋒利的刀。
童子兵被敵兵視為“心腹大患”,他們行軍時背負刀劍,謹慎地跟著大部隊,駐地時則當哨兵,寸步不離,警惕敵兵進犯,作戰時,也都不怕死,他們號叫著跳躍著,且手足輕便,爬山登高如走平地,更有動作非常利落快捷的,突然在兩軍作戰中跳到跟前,為人所不及防,轉瞬就又跑掉,為人所不及追。
太平天國設有武考製度。分鄉試、縣試和天試。考試的主要內容是馬射、步射、開弓、舞刀、舉刀等。他們在四月初一鄉試,到時候將領們到教場檢閱。先試馬上射五箭,然後試步下射三箭。應試者很多,有幾百人。取其中147名為武舉。四月十五加試馬上炮三項,取230名為武進士。五月初一,複試,取狀元,他的職務就象指揮一樣。然後是榜眼、揮花,職同將軍。太平天國還沒有出榜招賢製,若有一技之長者,包括拳技,都可錄用。
太平天國的主要將領皆精通武藝。天王洪秀全文武俱全;東王楊秀清是廣西武生,形容粗壯;西王肖朝貴衝鋒第一;英王陳玉成少年英雄;翼王石達開力大無窮;名將秦日綱,力舉千鈞等等。
在太平天國起義前後,全國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他們都以傳統武藝,與反動勢力生死搏鬥。如上海的小刀會,福建的小刀會,北方的撚軍、雲南的回民起義,等等。上海的小刀會,“削竹為槍,斬木為兵”,人人身佩尺七小刀一把,常武藝,曾占領上海城,活捉蘇鬆太道,殺死知縣。
3.義和團運動中的傳統體育。義和團又名義和拳,是山東、直隸一帶練拳武的民間結社組織。其基本單位是“壇口”、“場口”、“拳廠”等。各壇之間並不統屬,但可聯合行動。有些地方的婦女亦湧躍參加,其組織有紅燈照、青燈照、藍燈照之類。
他們在反帝鬥爭中,張貼傳單:“神助拳,義和團,隻因鬼子鬧中原,鬼子不是人所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間把拳玩。兵法易,助學拳,要擯鬼子不費難”。
義和團的組織嚴密,練武認真。據《拳事雜記》中記:“每傳拳法一處,必召集25人,謂是一團,立一團首,一團之人聚散,皆從其令。”他們日夜操練刀矛拳法。“要起刀,快如飛,”“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該書記載少年拳民操練實況:“誘十數齡之童氣,仰臥地上,躍然而起,……即作拳勢,往來舞蹈,或持竹杆、秫秸、木梃等物,以當長槍大戟,雙劍單刀,各分門路,支撐衝突,勢極凶悍,幾乎勇不可當”。義和團憑借刀、矛、槍、棍拳等傳統武藝,與敵人殊死搏鬥,把“洋鬼子”打得膽顫心驚,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在我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間體育。我國地大物博,民族也眾多,由於生產和生活的地域及各民族的習性不同,曾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我國民間體育活動,具有下列特點:曆史的繼承性;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方法的簡易性;效果的顯著性等。
在清末社會上流傳的民間體育活動,簡單地列出如下:。①武術:明清前稱武藝,之後發展成獨立體係的武術。曆史源遠流長。滿清統治者,雖然禁止民間習武,但由於它的作用顯著,民間仍廣泛流傳。晚清,社會上出現了以“社”、“館”為結社形式練習功夫。並形成了各式拳種和流派。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還分“南派”、“北派”。精武體育會把兩派技擊之長,分為黃河流域派和長江流域派,各派中,又有各種拳種、器械之分。流派不同,風格各異,五花八門,各成體係,反映出當時武術的新發展。
②風箏:我國是風箏的發源地。這項活動,無論南方、北方,均為常見,深受青少年喜愛。清代的文學家曹雪芹,是一位風箏工匠。在他的《紅樓夢》外,他的另一部書《南鷂北鳶考工誌》中,記述了40種風箏的製作方法。風箏的精妙以此可見一斑。
②踢毽子:這是由蹴鞠演變而來的。在潘榮陸的《帝京歲時記》中載:“手舞足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麵,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墜落。”廣州每逢正月十五,市民有踢鍵子大會,熱鬧空前。
④跳繩:這是青少年喜歡的一項體育活動、遍及全國各地。清代北京元霄節,有“跳百索”的活動,邊跳邊唱,興高采烈。
⑤龍舟競渡:龍舟從戰國時期,一直到現在,曆史相沿不絕,特別是南方水鄉之地,每逢端午節,“水上龍舟鬧競渡,岸上觀者人如堵牆。”一片歡騰。
⑥杠子:北方有練杠子的團體稱“盤龍會”,每逢喜慶佳節,盛會表演,民間有不少技高的藝人。
⑦皮條:用皮帶或布帶懸掛在木架、樹枝或梁上,活動者,手握皮條,在空中做各種升降、倒轉、支撐和水平等動作。浙江紹興一帶有一種“調吊”活動,類似皮條,並搬上紹劇舞台,列為精彩的節目之一。
⑧舉石擔、石鎖:常見的民間舉重活動就是舉石擔、石鎖。也是清代武考項目之一。它對發展人體力量很有價值。
除了上述活動外,還有秋千、舞獅、舞龍、高蹺、爬繩、爬竿、拔河、抽陀螺、觀燈、登高、踏青、下棋等各種遊戲體育活動。晚清時,社會上還流傳有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氣功等。並有一些專著,如光緒年間出版的《易筋經》,1858年潘蔚如編的《衛生要術》及王祖源編的《內功圖說》。
下麵著重再介紹一下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①射箭:不少少數民族都喜愛的活動,特別是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和藏族中更為常見。蒙族戰士必須佩帶下列武器,即弓二張至三張,其中一張是雙弓,三個裝滿箭的箭筒,是草原男子的三項競技之一,即射箭、騎馬、摔跤。每屆的“那達幕”大會必有此項目。雲南的藏民,每年四月還有“射箭節”。西藏地區有一種響箭——碧秀,這種箭發出去之後,會發出響聲。
②摔跤:在蒙古族、朝鮮族、侗族、彝族等民族中常見。朝鮮族在端午節、中秋節利用草地或沙灘進行摔跤。彝族在農曆正月廿五的“火把節”,舉行重大摔跤活動。侗族的摔跤比賽入場式隆重。有樂隊伴奏,並伴有民族舞蹈頗為熱鬧壯觀。
③賽馬:在蒙古族、彝族、白族、哈薩克等民族中盛行。此項活動曆史悠久,且男女皆行。賽馬常與騎、馬術結合進行。哈薩克族有一種“刁羊”活動,十分有趣。有時竟會數百騎手圍成一團爭奪一隻羊羔。
④秋千: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及雲、貴高原一帶的少數民族中常見。朝鮮族婦女中尤盛。每逢節日,在廣場上、山坡上都可以見到身著鮮豔服裝,在空中飛舞。有時還伴著歌曲,邊登邊唱。朝鮮族的秋千是以擊過半空中懸著的鈴鐺的次數多為取勝的。
⑤布魯:這是蒙古族的一種投擲活動。“布魯”是曲形棒,頂端包有金屬。兒童時代即玩此遊戲,練習投準。技高者,既能步行投,也能騎在馬上投,見飛禽小獸,投以布魯,幾乎百發百中。
⑥竿球:台灣高山族的一種節日活動,又叫“頂球”。參加者手持一個七、八尺長的竹竿,爭頂空中下落的球。
此外,少數民族中也有舞獅、武術等。別有特色的一些如滑冰、滑雪、競渡、跳竹竿、打扁擔、投繡球、丟花包等,舉不勝舉。
西方體育在中國興起
西方體育傳入中國的曆史條件和途徑。西方體育傳入中國的曆史條件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麵。
主觀方麵:中國有接受西方文化的欲望和要求。一些仁人誌士,在國難深重的關頭,想方設法尋找自強救國的真理。嚴複在《原強》中說:“惟知亡,敗知強。”林則徐、魏源投出了有名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12號。不少有誌之士,渴望能從西方的政治學說、科學技術中,找到救亡圖存的答案。在這股學西學的思潮中,不少人認為,中國之所以弱,是因為中國人的身體體質弱、武風不振的原因。而西方的文化教育和體育,被認為是“強種強國”的有效手段。對學習西方體育有這樣一種欲望和要求,就為西方體育的傳入,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客觀方麵:帝國主義烈強的入侵,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使西方文化有可能從各種渠道流入中國。西方的體育具有一定的科學基礎,是時代的產物,能夠被人們所接受,更重要的是,世界曆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國際文化交流的時代。這是西方體育傳入中國的客觀條件,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