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體育最初傳入中國的途徑,主要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洋務運動;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並在中國興辦教會學校和組織基督教青年會;留學生出國留學;外國書刊在中國翻譯出版以及外國人來中國直接影響等等。
洋務運動與西方體育的引進。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朝廷統治集團中的軍閥官僚,如奕訁斤、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外患益亟、危機日深的情況下,取道“西法”求富求強,以便達到禦侮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目的。他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編練新軍、辦工廠、開礦山、築鐵路、辦軍事學堂、派留學生等等。其中與西方體育傳入中國有密切關係的是編練新軍、辦軍事學堂和派遣學生等。
1.編練新軍。滿清末年的“八旗”、“綠營”已衰敗不堪。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驚醒了曾國藩、李鴻章等一些軍閥、官僚。他們意識到,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建立一支有洋槍、洋炮,有洋人式訓練方法的,具有新式作戰技能的新式軍隊。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政府下令都司以下武弁,學習外國兵操法。李鴻章派一部分兵丁隨英國兵弁學習炸炮,一部分隨德國兵學習洋槍。在他們組織的湘軍、淮軍和自強新軍中,聘請了德、英等國的教官,廢棄了中國軍隊傳統的騎射、刀、弓、石技勇,改習洋槍、洋炮、洋操。還培訓將官們學習西洋作戰陣式,也包括西方體育在內的練兵方法。
2.辦軍事學堂。為培養軍事骨幹,洋務派直奏清廷:“今欲仿照德製,訓練勁旅,非廣設學堂實習教訓,不足以造就將才。”他們先後辦起了北洋水師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南京陸軍學堂等等。這些軍事學堂仿效外國軍校,聘外國教官,學習西方練兵新法。畢業後,授以官銜,回營任用。軍事學堂設有體操課。當時的體操課,學習內容有“擊劍、刺棍、木棒、拳擊、啞鈴、足球、跳欄比賽、算術競走、羹匙托物競走、跳遠、爬桅杆等項。此外,還有遊泳、滑冰、平台、木馬、單杠、爬山等活動。上課時,每班30人,學習德國的方城操和軍事操,有幾個英國人教授體操。”。3.派遣留學生。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是由曾國藩於1872年派往美國的,這第一批留學生中就有後來成為著名建築學家的詹天佑,之後洋務派頭目相繼往英、德、法等國。1895年後中國赴日留學的學生大增。自1901年至1966年這六年間去的就有13000人之多,其中有不少是學體育專業的。留學生在國外期間,身受西方教育和體育訓練。回國後起到了宣傳和傳播的作用。如第一批留美學生,喜歡上了棒球運動,組織了中華隊,成績良好。他們回國時,帶回了棒球運動。
從上述可見。洋務運動對西方體育的引進和傳播起到了先端作用。
教會學校和基督教會與西方體育的傳入。
帝國主義列強用不平等的條件,不斷派遣傳教士來華傳教,並兼辦教育和發展基督教青年會組織,妄圖用宗教統治來麻痹人民的思想。但隨之,西方的體育也傳入了中國。
1.教會學校中的體育。1807年開始,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後,迅速伸向全國各地。他們在中國建教堂,並開辦教會學校,據統計,從1842年——1877年間,全國建立教會學校共350餘所,學生5975人,至1898年,僅美國一國就在中國辦起1106所初等中等學校,學生數量達到20000餘人。此外,還有不少大學,如武漢文華學院、南京彙文書院、上海聖約翰書院、東吳大學、齊魯大學等。
教會學校雖然不開設體育課,但非常重視課外體育活動。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的教會學校,是田徑、球類活動開展最早的地方。如聖·約翰書院,1890年就舉行過田徑運動會;1901年就有了自己的校足球隊,教練是英國人,隊員均“遜清裝束,發辮未除”,所以又稱為“辮子足球隊”。北京文彙書院和通州協和書院較早開展起了棒球運動。這些教會學校為西方體育傳入中國確實做了不少的努力,成為西方體育傳入中國的一個好渠道。
2.基督教青年會中的體育。中國最早的青年會出現在學校裏。青年會設有德、智、體等部。體育部開展適合青年們特點的體育活動。它為西方體育的傳播,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①帶來了某些體育項目。如藍球運動,首先是由美國的青年會幹事蔡樂爾,於1896——1898年間在天津開始傳播。是中國藍球運動的開發端。
②宣傳西方近代體育。1908年前後,一批體育專業人員中的美國青年會幹事,分赴上海、北京、天津、長沙等城市的青年會任職,他們常被邀請到學校或社會團體去演講和表演體操。如北方的繞伯森,南方的麥克樂都經常在京、津、滬、寧一帶宣傳“西洋體育”。他們還主辦體育刊物,編寫體育教材,介紹西方體育的內容、方法等。
③培訓體育骨幹。他們利用青年會的有利條件,開辦培訓班。如1908年,上海青年會就開辦了“體育幹部訓練班”,後改為中華全國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專門學校。學製開始時為二年,後改為五年。開設近代體育學科和術科,培訓了不少體育專業骨幹。
④包攬早期運動會。中國早期的運動會,均由青年會幹事包辦。如1910年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即由上海青年會組辦。美國人愛克斯納被推為“全國委員會主席”。後來參加的1——7屆遠東運動會的全部籌備和組織工作,均由青年會操縱。這種情況,到了20年代才有所改變。
教會學會和基督教青年會,就其實質來說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一把“軟刀子”,這是一種文化上的侵略。但在傳播西方體育方麵,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體育主張和實踐。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出現了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工業。一部分地主、官僚和商人向資產階級轉化。在中國麵臨亡國危險的時候,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努力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他們在外國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了改良主義思潮。他們的意願是通過改良的方法,使中國富強自立。這種想法是好的,但卻是不可能的。
早期的改良主義者提出了“學西藝、設學校、變科舉”的主張,馮桂芬就寫了《改革科舉議》、《采西方議》等文章。鄭觀應提出“中體西用”,發出改革的呼聲。這種思潮的繼續發展,到了1898年,就出現了“戊戌變法”運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維新派。在改良運動中很好地表現了他們的一些體育觀點。
1.康有為的教育和體育方麵的主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①主張廢科舉、興學校、培養人才。康有為說“令變法之道萬千,而莫急於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於改革科舉。”他要求“持發明詔,立廢科舉”,興辦學校。
②重視學校體育衛生。在康有為的代表作《大同書》裏提出學校的校舍要“保其靜正之原。……學室之式,務便養身,多其容率得以氣,慎其光射以宜目,酌其戶牖以通氣,植其花木以遊娛。”學校之設備,應“體操場遊步場無不廣不適宜,秋千、跳術、沿竿無不具備,花木水草無不盛茂,足以適生人之體。
③重視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發育。康有為在《大同書》裏,根據兒童身心的特點。提出了各年齡階段身體發展的要求。育嬰院,“體弱無知,事事皆應由女子精心護理養育”。小學院“人生壽命基於童禾犀,學
貴以養身健樂為主”。故應“功課甚少而遊嬉較多,以動蕩其血氣,發揚其身體”。中學院,“為一生之學根本於是”,“但身體禾犀。弱,故養體開智外,又以育德為重,可以學禮習樂矣”。大學院,應“重體操,以行血氣而強筋骸”。
他於1891年在廣州長安裏辦了“萬木草堂”,開設的課程有讀書、養心、治身、執事、接人、時事、夷務。又設有音樂、兵式體操諸科。
2.梁啟超是廣東新會人,是康有為的弟子。他提出了以下一些主張:①認為教育是變法之本,一國的強弱,取決於體育。他說“變法之本在於育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②主張變科舉、興學校。梁啟超在《變科舉》中寫道:“欲興學校,養人才以強中國,惟變科舉為第一義,大變則大效,小變則小效。”③提倡德、智、體全麵發展教育。梁啟超專為8——12歲兒童設計了一份功課表。其中,下午一點鍾習體操,“由教師指導,操畢聽其玩耍不禁”。規定“十日一沐浴。”認為學生生活,要參觀、遊戲、體育、音樂等多方麵結合安排,以使其全麵發展。1897年,他任“湖南時務學堂”總練習,在《學綱》中規定:“飲食作息有定時,勿過勞”,重體育鍛煉。還規定靜坐一小時以“養誌”。他反對婦女纏足,反對體罰教育。
④提供尚武精神。梁啟超讚賞古希臘斯巴達的教育製度,宣場“武士道”精神,曾寫《中國之武士道》一書。
譚嗣同是湖南人,他也激烈地主張變科舉,廣設學校,提供新教育。他是“主動論者”,認為“西人喜動而霸五洲”。他自身是一個習武者,曾拜“大刀王五”為師。“長弄孤矢,尤樂馳騁”,且以劍術為長,作有《劍徑衍葛》一書。
由上述可見,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倡體育的主張,對近代體育的興發,喚起民眾覺悟等方麵,是有社會意義的。
BT3〗部分近代運動項目在中國興起的簡況。西方體育傳入中國是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這一曆史階級裏,簡介如下:。1.體操運動。近代體育的初期,均稱為“體操”。“體育”一詞在我國的出現大約在1900年前後,是從日本傳入的。之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體操”、“體育”混合使用。
當時的體操按其性質可分為四大類:即柔軟體操、器械體操、兵式體操和應用體操;按其國別也可分為德國式體操、瑞典式體操、日本式體操等。
德國式體操:即楊氏體操。這種體操從十九紀起盛行於歐洲,動作內容的核心是器械體操,亦有柔軟體操。器械體操主要包括:單杠、雙杠、木馬、吊環、吊繩、吊棒、橫梯、斜梯、天橋、浪木、平台等。柔軟體操主要是上、下肢運動和軀幹運動。
瑞典式體操:即以林氏體操為核心的體操,十九世紀盛行於北歐國家,後向德、美、日等國傳播。其特點是以生理學、解剖學為基礎,根據身體部位和年齡特點編製而成,對保健和矯正姿態有良好的作用。同時還注重姿態美,主要器械是肋木、橫木、體操凳、跳躍器、跳箱繩梯、爬繩等。
兵式體操:主要根據軍人的要求,強求“服從”而編製的操練法。主要有槍操、隊列、隊形等。同時還運用上述體操內容對軍隊進行體格訓練。
日本式體操:根據德國和瑞典體操,加上一些輕器械編製而成。主要有準備法、矯正法、徒手操、啞鈴操、火棒操、木棍操、球竿操、豆囊操等。
體操傳入我國是在洋務運動時期。當時主要是德國和瑞典兵操,後來引進日本體操,
且成為學堂中“體操課”和當時運動會的主要內容。
2.田徑運動。近代田徑運動,在洋務派辦的軍事學堂和一些教會學堂中出現最早。1894年以前,在天津水師學堂的體操課中就有跳高、跳遠、跳欄及各種競走(就是跑步)等內容。1890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就舉行過田徑運動會。1902年天津舉行過
學校田徑運動會。1903年春,山東煙台“闔灘運動會”等。當時運動會中的田徑項目有各種競走、跳高、跳遠、擲木球、越欄、障礙跑、撐竿跳高、擲鐵球、擲皮球等。
3.遊泳運動。十九世紀末,在中國沿海的香港、上海、青島、大連等城市最早出現了近代遊泳運動。最早的室內遊泳池是在廣州出現的。1892年後上海等地也築起遊泳池,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全國遊泳比賽。但女子的遊泳比賽到30年代初才出現。
4.足球運動。近代球類運動中在我國開展最早的應該算是足球運動。1897年香港就有了“特別銀杯足球賽。”此時期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也有了足球。1902年,上海舉辦了“史考托杯”比賽,這是英國人史考托捐助的銀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華南足球會”。1906年北京彙文和通州協和書院足球隊與英軍隊比賽,結果以2比0勝英軍隊,清廷官員因此還贈給勝隊“白瓷九龍杯。”。5.藍球運動。近代藍球運動約於1896——1898年傳入中國。自此,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中開展起來。初期活動的場地、參加人數都無統一規格,規則也甚簡。1910年的舊中國第一屆全運會上有男子藍球表演。
6.排球運動。近代排球運動始於美國。約於1905年左右傳入我國,在廣州、香港的學校中最先出現。當時稱“隊球”、“對球”。之後,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亦相繼開展。初為每隊16人,分四排。後改為12人、9人。解放前,基本上采用9人製。1914年,舊中國第二屆全運會上列為男子比賽項目。1913年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我國男子首次參加國際排球賽。女子排球,直到1920年後才開展。
7.棒、壘球運動。十九世紀末,在我國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中一些外國傳教士、商人中出現。1906年北京“彙文”和“協和”兩書院首次舉行比賽,可謂我國校際棒球賽之先聲。
8.網球運動。1885年前後,在我國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一些外國傳教士、商人中出現。1906年北京“彙文”和“協和”兩書院首次舉行比賽。此時,上海、南京等一些教會學校中亦展開此項活動。1910年的第一屆全運會上列為比賽項目。女子網球,20世紀20年代初始有表演賽。
9.乒乓球運動。這項運動始於1900年的英國,約1904年傳入中國。起初在上海一家文具商店,從日本購進一些乒乓球器材,並在店堂裏打球,隨後,就開始在我國興起。1918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個“乒乓球聯合會”組織。因為這項運動的器械很輕巧方便,因此極易展開,在舊中國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裏的一般中、小學正有開展。
10.體育運動競賽的規則。隨著西方近代體育運動的傳入,各項競賽規則也同時介紹到中國來。1915年以前,一般是口傳或外文為主的簡單規則,首先在教會學校和基督教青年會中施行。1915年以後,上海青年會書局,出版翻譯足、籃、網球規則。而後,陸續出現田徑、排球、壘球、棒球、美式足球等規則。1924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後,才開始競賽規則的編寫和審訂工作。
11.競賽裁判組織:各項運動項目的初期傳播階段,遇有二單位對抗或友誼賽時,請一個第三者來評判,當時叫“公正人”、“評判員”等。早期的裁判員一般都由外國人擔任。民國以後,中國的體育專業人才逐漸增加。我國第一個裁判組織是1926年冬在上海成立的,即“中華運動裁判會”。
12.早期的近代體育用品。最初的近代體育用品,一般由外國傳教士帶進來,即所謂“舶來品”。各種運動器材、設備用品,如球類、球鞋、跑鞋等,甚至背心、短褲、運動襪、哨子等都是外國貨。在上海出現一些代銷店,價格昂貴。中國最早的體育用品廠是河北保定1915年成立的“布雲工廠”。最初是試製網球拍,繼而逐漸製造標槍、鐵餅、鐵球等器材。之後,天津及上海等地相繼出現了專業用品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