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的體育
曆史概述
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人,使得第一次國內革命失敗。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人用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1928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舉行了南昌起義,同年9月,毛澤東同誌領導了秋收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在毛津東同誌的正確路線指引下,先後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以農村包圍城市,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31年9月在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以後,贛南、閩西連成一片,11月在瑞金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工作民主政府。在“一切蘇維埃工作服從革命戰爭的要求”的總方針指導下,體育受到紅色政權的重視。1934年10月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由於排斥毛澤東同誌的正確領導而失利。黨率領紅軍實行戰略轉移,揮師北上,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征。1935年到達陝北,確立以陝北延安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抗擊日寇的戰爭中,又先後開辟了晉綏、晉冀魯豫、晉察冀、華中、蘇北等敵後根據地。為了適應抗日形勢,繼承了中央蘇區紅色體育的傳統,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
中國武裝革命鬥爭曆時22年,南方、北方革命根據地體育運動的開展,有力的配合了各個時期的革命鬥爭,特別是軍事鬥爭,增強了戰鬥力,培養了人才,活躍了力量,積累了建社會主義的經驗。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蘇區體育
體育運動的指導思想。中央蘇區學校、部隊、職工、機關所開展的體育,都是以反“圍剿”、“鍛煉身體幹革命”為總方針。1933年中央蘇區出版的《各種赤色體育規則》中指出:“赤色體育運動的任務是為了適應青年工農的要求,鍛煉身體,時刻準備上前線,造就鐵的紅軍,擔負起革命的戰鬥任務。”
體育的實施。1.中央蘇區的學校體育。中央蘇區各類學校在教學計劃中,把體育列為教學內容之一,有的專業學校還針對當時的環境條件,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軍事體育。
①列寧小學體育,也稱人民學校,招收7——15歲的兒童,實施普及義務教育。它的主要課程是讀本、算術、唱歌、勞動和互助。它根據各學校的情況和兒童的特點開體操課和體育活動。據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1933年10月發布的《小學課程與教則草案》第二章(七)款“運動”中提出:。第一學年:楫上、環上、秋千上翻騰、攀登、跳躍、賽跑、擲石、競爭遊戲、表情遊戲。普通操可使身體平均發育,應該每次運動用8分鍾來練習。
第二學年:運動,大部分同一學年,教練和普通操逐漸增加,但教練還占次要位置。
第三學年:運動、學習正步和跑步,學習隊形的變換,以加重教練的學習;器械操仍同二學年,普通操稍加複雜;遊戲和普通操還要和二學年一樣注意。
第四學年:運動,同第三年,但須注意教練。
②幹部學校體育。1933年創辦“蘇維埃”大學,而後又創辦了許多大學和專科學校,這些學校有的開設體育課、有的結合軍事訓練進行體育鍛煉。如蘇區女子職業學校在科目設置裏有藝術科,包括體育、音樂、遊戲。但體育、遊戲不編入課程內,隻在早晚練習。蘇區的幹校除上體育課外主要是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如蘇維埃大學開展了足球、籃球、乒乓球、單杠、雙杠、賽跑、賽走等活動。他們的賽走經常在10公裏以上。為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學員生活實行軍事化,特別注意把軍事和體育相結合,各級幹校還經常組織競賽,以推動體育的開展。
2.中央蘇區紅軍中的體育。1929年,毛澤東同誌為古田會議寫的《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草案》中指出:以大隊為單位,充實士兵會娛樂部的工作,做下列各種遊戲,捉迷藏、打足球、音樂、武術等。在井岡山,紅軍領導人還經常帶領部隊結合練兵進行爬山、行軍、“打野操”、做遊戲等活動。爬山時常常把部隊分成兩支,集合在山下,一聲令下就比賽爬山奪紅旗,優勝者往往獎給三發子彈、兩片煙葉或一雙草鞋。
1931年以後,紅軍不斷擴大,體育運動和戰備訓練緊密結合,開展射擊、刺殺、劈刀、投手榴彈、投梭標、越障礙、爬山、爬方梯等軍事項目。體育項目有:翻杠子、打球、跑步、跳高、跳遠、撐杆跳高、木馬等。紅軍除平時開展體育運動外還舉行運動競賽,參加全蘇區的各部隊之間的或紀念日舉行的競賽。1933年確定8月1日為建軍節以後,各部隊每年“八·一”都要舉行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