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為維護目標收入的增長,微軟必須與低價PC作鬥爭
備忘錄的結論是,現行的價格模式,包括基本價格的翻番,在2至3年內可以得到保證。
“考慮這些,讓我們在以下目標、戰略和策略達成共識目標:在不打破現在PC軟件預裝模式的情況下,通過OEM渠道,獲取桌麵操作係統最高額的單位收入。”
備忘錄得出結論,微軟的定價能力在今後兩三年內是牢固的,因為它已將OEM鎖定在合同中,不會有可替代的操作係統來攻擊它,其他人至少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研製出有威脅的產品。在微軟仍沒有鎖定價格的地方,其他競爭對手也不能打破微軟的價格戰略。從根本上看,低端電腦是阻礙微軟價格戰略的最關鍵之處。這種價格分析純粹是出自壟斷者的角度。它是由製定市場承受價位的能力所驅動的,也是由目標收入的增長所驅動的,而根本不考慮成本。它憑一種信念預測微軟所製定的高價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沒有一家供方能夠拒絕這個價格。
微軟繼續保持超過100美元的操作係統價格,並且不打算降低現行操作係統價格。實現此價格戰略的戰術包括刺激出貨量的提高,尤其是高價機器數量的提高。微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高價位,並將市場進一步推向高價位,同時推動微軟產品的高價位,以保證它的利潤。
驅使他們在可以得到的單獨組件或精簡軟件包的情況下,購買他們本來不必購買的精裝軟件包。因為他們不可能找到適合自己有限需要的捆綁軟件,所以他們被迫同時去‘購置’最新的東西以及隨後的升級產品。”
這兩頁備忘錄詳細描述了微軟成功地執行了一個根本上與普通消費者利益相悖的戰略,並將擴張戰略濫用到下一代操作係統和電腦上。
3.市場壟斷根深蒂固
隻是在備忘錄的最後,微軟才考慮與其價格戰略相關的供應方的競爭。對於每一潛在的競爭對手,微軟已經建立的基礎使他們確信自己是攻不破的。在所有情況下,未來的競爭有可能來自這一領域新的進入者,而不是現有的操作係統。
微軟考慮了開發操作係統與它競爭的若幹可能途徑,首先,排除了來自操作係統領域的直接競爭。
Sun及其Java聯盟。在未來兩三年內,對於他們來說障礙很大。即使IBM在研究這項技術後也不敢確信在這段時間框架內Java能使消費者滿意。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兼容性的壁壘。而且事實上OEM將Sun當做敵人看待,不會輕易地說服它們,成為它們的分銷通道。
接著,正如上麵所提到的,一家OEM帶頭開發可替代操作係統的可能也被排除。
OEM聯盟我們的高價可能會驅使單獨的OEM(明年Compaq要付給我們7.5億美元)或一個聯盟讚助一種競爭力量(比如在印度)。雖然這種可能性存在,但我認為它也值得懷疑,即使他們能夠生產出一種產品,他們也很難成功地打開市場並超過我們,並且不會脫離他們自己的標準而產生分歧。對於他們來說,能否說服消費者改變他們的計算平台是個大問題。現在基於Windows計算的培訓、基礎設施和應用軟件的投資是十分巨大的,並且創造出極大的慣性。在低端係統上不捆綁操作係統是打擊我們的最簡單方式——但是誰願意著手這些而影響業務關係呢?
獨立軟件開發商也沒有被視為一種嚴重威脅。
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網景可能會從瀏覽器這邊過來,但我認為他們過於弱小,不可能單獨取勝——所以他們隻有與Sun合作才能構成威脅。兼容性和另一個平台同樣會成為最大的阻力。
因此,微軟十分自信地認為它所建立的基礎足以將可替代的操作係統排除在外。微軟也不相信在低端電腦上捆綁新的操作係統會是一項可行的策略。
既然操作係統市場已被獨占,微軟十分認真地提出一種捆綁戰略(與它曾經用於征服市場的策略非常相似)。在這種策略中,操作係統和CPU鎖定在一起,打包出售。這一策略的候選人是英特爾。
“如果他們決定在擁有CPU的同時也想擁有操作係統,那我們的生意就危險了。這可能會是由英特爾領導並提供資金讚助的聯盟——比如說與Compaq和網景聯合。我可以確信,他們考慮這個問題已有時日了。他們可以購買SunSOFT或者他們自己啟動一個卑鄙的產品計劃。如果他們決定以1美元出售操作係統,以200美元出售CPU,他們將使OEM站在他們一邊。有關用戶慣性的爭論依然存在,這將阻止他們輕鬆地建立前衝的能量。我們的對策是,可以買下國民半導體公司或AMD,或者兩者都要,同時擁有CPU和軟件業務。但雙方的股票(英特爾和微軟)會突然暴跌。我們將以100美元出售軟件,以1美元多一點出售CPU。我們如何確保我們的夥伴關係,如何能在必要時做出快速反應?我們比其他任何人都能更好地將兼容性帶到另一個平台中,而且我們有足夠的錢為芯片生產能力投入資金。”
對微軟來說,作為競爭對手的英特爾是惟一可能威脅到它的壟斷並導致“情況變糟”的力量,也就是,它將麵臨競爭。不過,在最後,微軟得出的結論是,它所建立的基礎、它對平台的控製、它的巨額資金將賦予它最大的優勢。關於這些,正如在審判中揭露的那樣,微軟已成功阻止了英特爾發展它的NSP軟件,這一事實在整個案件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微軟的反對下,英特爾甚至不能將一個新軟件引入沒有微軟統治的市場。因此英特爾能將一個有競爭力的係統引入市場的機會甚至更小。
正如法庭審案時的證據所指明的,微軟與英特爾之間的關係特別有趣。就像前麵的章節所提到的,微軟備忘錄的確已經開始注意到,雖然CPU的價格下降使微軟獲得了提價的好處,但低端市場使它的高價位難以維持。它注意到英特爾的高端CPU也同樣處於價格的壓力之下。
“對於CPU來說,情況尤為明顯。顯然AMD和Cyrix芯片的價格在50美元以下,而其中封裝的毛成本在20至25美元。由於封裝原因,英特爾的成本更高一些。我估計他們目前CPU的平均價格在170至180美元左右,封裝成本在40至60美元。(因此每片CPU他們平均可獲利120至140美元,與此相比,WindowsNT的典型價格在100至120美元之間)。12月份,我饒有興趣地聽取了他們向我們解釋的低價策略。”
這裏有兩個關鍵的地方。首先,英特爾向微軟解釋它的低端策略對低端市場來說是一種尤其不祥的前景。因為這是兩個壟斷者在討論要在低端市場上做些什麼。
其次,微軟的模式就是如何保護它的壟斷而又不會產生競爭性的後果。它的高價是容易保護的。分析微軟的競爭對手沒有能力成功地挑戰壟斷,對於反壟斷案來講是尤為重要的因素。
首先,微軟的統治如此牢固,如果不組成一個聯盟就不可能有任何一個競爭對手能對它構成嚴重的威脅。微軟反複聲明其他公司正共謀違背反壟斷法,但是它自己的分析又表明,如果他們想進攻微軟的市場,他們就必須結成這樣的聯盟。正是基於這一理由,法律應恰當地將競爭對手與壟斷者區分開來。除英特爾之外,沒有任何公司擁有這樣的市場能力。所以合資或者聯盟來打破微軟的壟斷是促進競爭的。
其次,當局的反壟斷部門已開始約束和限製英特爾。這表明它正失去製定價格的一些能力。
第三,過去經常反複宣稱,任何有聰明的頭腦和一些現金的公司都是競爭對手,這種說法已經被這一分析徹底削弱。這是一個沒有任何經濟學基礎和法律依據的公關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