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狀告微軟(1 / 3)

司法部狀告微軟

和歌星表演要有伴舞一樣,美國27個州紛紛加入到司法部一邊,聯名起訴微軟,使現場氣氛更為熱烈。

1.司法部起訴

好戲開始了。1997年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向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法院狀告微軟公司,指責微軟公司違反了1995年與司法部達成的反托拉斯協議,迫使個人電腦生產廠商必須以預裝其瀏覽器軟件作為預裝Windows95的前提條件,而1995年的協議規定,禁止微軟將其他應用軟件捆綁於Windows95操作係統內。

美國司法部指責微軟用扼殺競爭的行為製造壟斷,要求法院判決微軟藐視法庭,判微軟每天100萬美元的罰款,並設法消除用戶桌麵上的瀏覽器標誌。因為微軟捆綁銷售網絡瀏覽器和Windows95操作係統,顯然違反了1995年的反托拉斯協議。

包括康柏、Gaterway2000和MicroElectronics在內的OEM廠商,向美國司法部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來控訴微軟強迫它們將IE瀏覽器和Windows95捆綁在一起的霸道行徑。網景的巴克斯德說:“微軟不擇手段地想把我們擠出市場!”網景現在已被迫放棄瀏覽器市場,並公布了源代碼。

在1997年10月20日司法部提出訴訟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就把微軟的高級管理層,包括微軟的高級副總裁威廉·紐康召到了他家,並親自參加製定此案的戰略方針。隨即,微軟極力爭辯,自己據1995年協議有權捆綁這兩種產品。比爾·蓋茨辯護說,將瀏覽器加入Windows95是廣大用戶的需求,事實上這是整個軟件產業的一貫做法,不論從曆史角度還是技術角度看,微軟公司都沒有錯誤。

但這頭一次交鋒,微軟交了惡運,司法部取得了初步勝利。

1997年12月11日,華盛頓聯邦地方法院宣布一項暫時性決定,該決定認為,微軟公司必須停止把安裝InternetExplorer作為電腦生產廠家取得Windows95操作係統許可證的條件,但同時拒絕了司法部要求對微軟“因違反1995年反托拉斯協定必須每日交納100萬美元罰款”的條款。這項決定之所以是暫時的,是因為IE與Windows95是集成還是捆綁,涉及到複雜的技術問題,法院宣布將成立一個由專家組成的小組進行深入研究,從技術角度充分取證,以便在1998年做出最後裁定。

法官托馬斯·潘菲爾德·傑克遜說,盡管司法部有“充分的理由”證明其控訴,但微軟對1995年的反托拉斯協議的解釋也是“有道理的”。他任命哈佛法學院的蘇倫斯·萊斯格教授收集證據,並在1998年5月底提出一條最終裁決建議。

微軟立即提出上訴,說法官傑克遜沒有發布此禁令的權力。

司法部這次選取了微軟最薄弱的環節——InternetExplorer——進行攻擊,並贏得了一個回合的勝利,但微軟還會以混淆Windows和因特網之間界限的方式把勝利贏回來。

在1月22日提交給地區法官托馬斯·潘菲爾德·傑克遜的一項協議中,微軟同意向電腦製造商提供不包含其網絡瀏覽器IE4.0的Windows95操作係統。微軟將使用一個添加/去除程序來將IE同Windows95分離。

盡管該協議的達成表明微軟將服從法庭的先期強製令,但微軟不認為這表示自己承認有罪。微軟的主要官員鮑勃·赫伯德指出:“我們很高興能就本案的最基本方麵達成協議。我相信我們已經完全服從了法庭的先期強製令。但我們需要集中精力考慮本案的實質性問題。”

2.本案的核心問題

本案被告和原告雙方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微軟公司的網絡瀏覽器(IE)到底是個獨立的產品還是視窗的組成部分?微軟的競爭對手網景通訊公司提出控告,認為微軟向那些得到視窗操作係統許可證的電腦製造商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在出廠的每台電腦上都安裝IE。所謂的操作係統,指的是對電腦的最基本功能進行控製的軟件。而瀏覽器則駐留在操作係統的頂層,人們可以通過它來漫遊萬維網。

在個人電腦操作係統方麵,微軟事實上處於壟斷地位。因此,微軟此舉意味著幾乎所有的新電腦用戶在開機時,都會馬上看到IE出現在屏幕上。當然,電腦製造商也可以安裝網景公司的導航者(Navigator)瀏覽器,但他們需要支付一筆額外的許可費。從這點來說,IE完全是免費的,因為微軟認為它不過是視窗係統的擴展,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

微軟堅稱,瀏覽功能和打印功能或圖形用戶界麵一樣,都不過是操作係統的自然擴展。它認為,光憑IE可以單獨銷售及安裝並不能說明IE不是集成軟件。微軟說,這就有點類似於雨刷和汽車之間的關係,雨刷可以單獨銷售,但它卻是剛出廠新車的組成部分。這個比喻恰當與否暫且不管。絕大多數的分析人士和專家都認定,IE4.0目前采用的種種形式,如獨立的品牌,獨立的銷售,擺在商店裏賣等等,都清清楚楚地表明,這是個單獨的產品。

司法部也認為,盡管微軟把IE4.0同許可電腦製造商安裝的視窗95綁在一起,但仍可把這兩個軟件從物理上分開。沒了IE,視窗照樣運行。

那為什麼要對一個完全免費的產品這麼大動幹戈?不錯,網絡瀏覽器幾乎沒給它們的開發商帶來什麼直接的收入。網景公司最基本的Navigator版本隻賣39美元。它發給電腦製造商的許可每份拷貝也不過幾美元。微軟的瀏覽器則是完全免費的。但在瀏覽器的這一表麵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價值。瀏覽器作為電腦用戶能看到的軟件,有它的戰略意義。它是一個強大的市場營銷工具。就算它不過是簡單地順便提到某個網址的地址,也能使那個站點的知名度迅速提高。瀏覽器中還可以放置“頻道”,公司可以通過這些頻道直接把信息傳送給電腦用戶。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瀏覽器還起到了名片的作用。它使別的公司更願購買該公司的功能強大的服務器軟件。

在界定網絡內容的觀看標準方麵,瀏覽器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有家軟件公司的瀏覽器占據了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它就能改變網絡開發人員編寫網頁內容的方式。此外,因特網正在變成一個巨大無比的市場。顧客們可以在上麵進行投資,或是購買汽車。因而,誰能擁有網絡之窗——瀏覽器,誰就能指揮網絡的交通,從而獲得巨大的影響力。

3.司法部首次淩厲進攻

1998年3月2日,27個州的總檢查官們向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提交了一份支持法庭的摘要。這份摘要對司法部針對微軟壟斷行為的調查表示支持;另外他們認為,地區法官托馬斯·潘菲爾德·傑克遜去年下令,暫時禁止微軟將IE同Windows95進行捆綁銷售的做法,是無可非議的。

加利福尼亞、康涅狄格、特拉華、佛羅裏達、伊利諾伊、依阿華、堪薩斯、馬裏蘭、馬薩諸塞、明尼蘇達、密西西比、密蘇裏、蒙大拿、內華達、新罕什爾、新墨西哥、羅得島、南卡羅來納、南達科他、得克薩斯、猶他、弗吉尼亞、威斯康星等州的總檢察官們,分別在摘要上署了名。

總檢察官們在摘要中表示,他們擔心微軟對軟件市場廣泛而強有力的控製,可能會導致用戶無法得到價廉質優的新產品。“居於主導地位的公司如微軟的行為,可能會使市場中健康的競爭受到威脅,這一點正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這種行為使與其競爭的新產品或潛在的競爭新產品喪失了接受市場考驗的機會”。

摘要還聲稱,“實際上,如果微軟在等待裁決期間繼續違反諒解協議,將IE和Windows捆綁銷售,其結果必將是對競爭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

他們認為,微軟試圖通過將IE作為使用最新版本Windows95的條件來實現其對電腦製造商的控製。“這些條件能有效地阻止PC製造商和消費者去選擇與微軟競爭的新產品,從而使微軟取得軟件業的壟斷地位”。微軟還想通過將網絡瀏覽器和操作係統進行捆綁銷售來達到更高的目的,因為瀏覽器可作為開發應用軟件的平台。“政府提供的證據說明,微軟自己已相信很多分析家和有遠見的同行們所作的暗示:網絡瀏覽器技術將對微軟在操作係統軟件方麵的壟斷地位構成威脅,因為瀏覽器為應用軟件的編寫提供了一個可供替換的平台。因而,微軟利用其在操作係統軟件方麵的壟斷地位,來擊垮或吞並來自新技術的競爭性挑戰,是具有充分理由的”。

總檢察官還對法官傑克遜的意見提出了批評,認為其先期強製令對微軟還不夠強硬。“使微軟在具體實行方式上擁有相當大的回旋餘地,幾乎未給微軟帶來任何痛苦”。

此次控告微軟的人數甚眾,意見態度也不盡相同,但卻絕非烏合之眾;盡管聲音嘈雜,然而每一把利刃都刺向了共同的敵人——微軟的心髒。

概而言之,微軟的罪狀大致有如下幾條:

微軟的罪狀之一:違背諾言,利用操作係統的壟斷地位捆綁銷售網絡瀏覽軟件,“意圖非法捆綁IE和繼Windows95之後的新產品Windows98操作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