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把這場爭執早點解決,因為這是對政府、消費者、微軟和國家都有好處的事。算上該案先後幾個回合,這才是第7輪,如果在此不打住而沒完沒了地進行下去的話,最後的結果將會變得一點意義也沒有。回想當年,經過13年的反壟斷法庭糾紛,政府被IBM磨得沒辦法隻能放棄了事。
一個更具競爭力的工業局麵不能是用槍對著逼迫出來的(盡管有StandardOilTrust被迫拆散的例子在先)。執法者可能認為他們不必讓步,但如果他們不讓步的話,他們將肯定會為他們的勝利付出極其重大的代價。
2.法官裁決影響互聯網未來
盡管法官托馬斯-傑克遜似已宣布微軟公司是峙強淩弱的市場壟斷者,但微軟在網頁瀏覽器市場上的統治地位還不至於處在立時可見的危險中,盡管如此,法官的初步判決對於互聯網和網上服務的演變依然有著重要的影響。
傑克遜法官根據自己所認識的事實,直斥微軟行使了自己的市場力量,擠壓威脅視窗壟斷地位的網景瀏覽器。據法官的發現,對微軟來說,真正的危險在於網景通訊公司開發的風靡一時的Navigator瀏覽器可能向用戶提供了視窗的替代性選擇。由於Navigator可在許多本來並不兼容的電腦上工作,它可以允許人們開發不需要依賴視窗、基於網絡的應用軟件。特別是微軟通過免費供應IE瀏覽器,使之成為視窗軟件的一個必要組件,禁止個人電腦製造商將其圖標從麵板上移除,通過同PC商和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簽訂限製性協議,使網景難以推銷Navigator瀏覽器,上述種種手段增強了自己的壟斷地位。法官判斷說,結果微軟成功地降低了Navigator一度遙遙領先的市場份額,從1996年最高80%直線跌落到1997年末的50%。同時,IE持續不斷地攫奪市場份額,最終超越了Navigator。
微軟的一些批評者擔心,一旦微軟永久性地將網景捏扁,其在瀏覽器市場上一家獨大地位將使之輕易建立新的互聯網技術標準,進一步助長視窗壓倒競爭性軟件,最終會鎖定互聯網於微軟的囊中,正如其鎖定PC操作係統一般。微軟官員否認自己有任何類似的企圖。
而法官自有證實此類企圖的發現。他寫道,有一度微軟尋求鼓勵主要的網站如美國在線將內容“區別對待”,以便通過IE的內容顯示正常,而通過Navigator卻“劣質不堪”。這一努力最終流產了,因為Navigator用戶數量眾多,使大型網站不敢輕舉妄動。但自此,Navigator持續下跌。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是其技術上的缺陷所致,其創新的步伐明顯放慢。最近一次升級Navigator是在1998年10月,相反,微軟今年3月發布了最新升級版IE5.0。網景計劃發布新的瀏覽器,現在命名為Mozilla,今年底將推出測試版,但這一計劃出台得太晚,而且看起來隻會推遲。
網景的市場份額仍在走下坡路。StatMarket.com是一家研究瀏覽器使用情況的機構,據其提供的數字,網景的市場份額從今年初的32%繼續跌至現在的22%,而IE卻從1月份的65%增加到78%。網景過去一直否認這樣的統計數字,今年7月份網景還聲稱自己握有50%的市場份額。
假如法庭最終裁決微軟非法維持其壟斷地位的做法為有罪行為,就可能迫使微軟將瀏覽器和操作係統分離,或者采取更激進的步驟,比如將自己分拆為幾個獨立商業單位。弗吉尼亞的AOL有可能扮演一個關鍵角色。根據AOL和微軟達成的協議,AOL現有的1,900萬用戶中多數使用IE作為AOL軟件係統中的一部分,投桃報李,微軟也允許AOL將登記服務的圖標放置在視窗桌麵機的醒目地方。如果AOL決定建議用戶該用Navigator,網景可能複奪占領先的市場份額。今年AOL全資收購了網景。不過AOL官員迄今一直認為公司在視窗桌麵上的圖標比支持Navigator更為重要,AOL同微軟的協議要到2000年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