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內科疾病的治療
◆◆頭痛
頭痛是許多疾病的常見自覺症狀,可單獨出現,亦可出現於許多慢性疾患。中醫學認為引起頭痛的原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
一、病因
外感頭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以風邪為主。風為六淫之首,多挾時氣而發病,若挾寒邪,則寒凝血滯,阻遏經絡,而為頭痛;若扶熱邪,則風熱上擾,氣血逆亂,而為頭痛;若挾濕邪,則濕蒙清陽,而致頭痛。
內傷頭痛的發病原因與肝、脾、腎三髒有關。情誌內傷,肝失疏泄,鬱而化火,上擾清空而頭痛;腎水不足,水不涵木,不能濡養於肝,肝陽上元則頭痛;飲食失調,勞倦傷脾,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氣虛血少,不能上榮於腦髓而頭痛;或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遏清陽而頭痛。
二、臨床表現
頭痛的病因不一,故臨床表現各異
1、外感頭痛:
①風寒頭痛,多發於吹風受寒之後引起的頭痛,疼痛可連到脖梗、後背,身體怕風寒,口不渴、苔薄白。
②風熱頭痛:頭脹痛,甚至如裂開,惡風,發熱,麵紅目赤,咽紅腫痛,苔黃。
③風濕頭痛:頭重,如巾裹頭,肢體困重,苔白膩。
2、內傷頭痛:
①肝陽頭痛:頭痛,目眩,心煩易怒,睡眠差,麵紅,口中發苦,苔薄黃。
②腎虛頭痛:頭痛發空,耳鳴目眩,腰酸疲倦,腎陽虛者四肢發冷,舌質淡,舌體胖大。腎陽虛者,口幹少津,煩躁,舌質紅。
③血虛頭痛:頭痛而暈,心跳動不安,神情倦怠,麵色蒼白,舌質淡,苔薄白。
④痰濁頭痛:頭痛昏蒙,胸部發悶、脹滿不適,常生痰涎,苔白膩。
⑤瘀血頭痛:頭痛呈陣發性,經久不愈,痛處固定,痛如錐刺,舌有瘀斑。
三、治療
1、基本治法
①頸項部操作
A、取穴:風池、風府、天柱及項部大筋。
B操作:患者取坐位。用一指禪推法沿項部大筋上下往返治療5分鍾,然後按風池、風府、天柱穴。再拿兩側風池穴,沿項部兩側大筋順勢拿下。
②頭麵部操作
A、取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百會。
B、操作:患者坐勢。用一指禪推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發際至頭維、太陽,往返操作5分鍾,然後按印堂、魚腰、太陽、百會。
2、辨證加減
①風寒頭痛
A、用扌袞法在項背部治療5分鍾,按肺俞,風門,再拿兩側肩井。
B、直擦背部至腰部,到透熱為止。
②風熱頭痛
A、按柔大椎、肺俞、風門,再拿兩側肩井。
B、按、拿兩側曲池、合穀,到疼脹為止。
C、拍擊背部至腰部,到皮膚微紅為止。
③風濕頭痛
A、提捏印堂及項部皮膚,至皮膚透紅。
B、拿肩井、合穀
④肝陽頭痛
A、推橋弓,自上而下,每側20次交替運行。
B、按揉兩側太衝、行間,到疼脹為止。再擦兩側湧泉,到透熱為止。
⑤痰濁頭痛
A、用一指禪推法在中脘、天樞治療5分鍾。
B、按柔脾俞、胃俞、大腸俞,然後在左背部橫擦,到透熱為止。
C、按柔雙側足三裏、豐隆、內關。
⑥血虛頭痛
A、摩腹5分鍾,以中脘、氣海、關元為重。
B、直擦背部脊柱,到透熱為止。
C、按揉兩側心俞、膈俞、足三裏,三陰交。
⑦腎虛頭痛
腎陽不足者
A、摩腹5分鍾,以氣海、關元為重點。
B、橫擦腰骶部,到透熱為止。
C、按揉腎俞、俞門。
⑧瘀血頭痛
A、按、柔、抹太陽、攢竹及眉棱骨。
B、同時按氣海,三陰交。
◆◆失眠
失眠是指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輕者入睡困難,或睡不踏實,或時睡時醒,醒後不能再睡,重者整夜不成眠。失眠常與頭痛、頭暈、心悸、健忘等症同在,屬現代醫學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範圍。
一、病因
失眠的原因很多。平時若暴怒、思慮、憂鬱、緊張、傷及心髒脾腎諸髒,或耗去人體陰精,形成各種失眠。長期思慮,傷及心脾,陰液耗損不能養心,心神不安而失眠;學習、工作緊張,疲倦過度傷及人體陰精,不能製心火,心火獨亢而失眠,憤怒傷肝,肝鬱而化火,擾動心神而失眠;飲食不節製,宿食停滯腸胃、聚而生痰熱,痰熱擾胃氣不和而失眠。
二、臨床表現
1、心脾兩虛、多夢、容易醒,身體疲憊,精神倦怠,飲食無味,麵色蒼白,舌質淡苔薄。
2、陰虛火旺:心中煩躁而失眠,頭暈耳鳴,口幹津液少,五心(兩腳心、兩手心、心)發熱,或有腰酸、夢遺、健忘等症。舌質紅絳。
3、肝鬱化火:失眠,性情急躁暴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
4、痰熱內擾,失眠、目眩、頭重胸悶,心煩口苦,苔黃而膩。
三、治療
1、基本治法:
①頭麵部及頸肩部操作:
A、取穴:印堂、神庭、睛明、攢竹、太陽、角孫、風池、肩井。
B、操作:先用一指禪推或揉法從印堂開始向上至神庭,再從印堂沿眉棱骨向兩側太陽推抹,再從印堂沿鼻兩側下迎香沿顴骨至兩耳前;著重按揉神庭、印堂、太陽穴;拿風池、肩井穴,時間共10分鍾。
②腹部操作:
A、取穴:中脘、氣海、關元
B、操作:順時針摩腹,配合按揉以上穴位。
2、辨證加減:
①心脾兩虛:
A、按揉脾俞、胃俞、心俞、足三裏。
B、直擦督脈,到透熱為止。
②陰虛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