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內科疾病的治療(2 / 3)

A、按揉角孫、頭維、百會。

B、推側橋弓,再推另一側橋弓。

C、橫擦腎俞、命門,再擦湧泉引火歸元。

③肝鬱化火

A、按揉肝俞、膽俞,章門向兩側推抹脅肋。

④痰熱內擾:

A、沿背部脊柱兩側用扌袞法治療,重點在脾俞、胃俞、心俞。時間5分鍾。

B、順時針摩腹,配合按柔足三裏、豐隆。

C、擦胸部,到透熱,寬胸為止。

◆◆眩暈

眩指眼花、暈指頭暈,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

一、病因

本病虛者居多,多由於學習、工作緊張、勞累過度,傷及津液,腦海失養發為眩暈。或因大病、久病之後,耗傷氣血,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穀,腦失所養而為眩暈;或先天不足,腎精不充,不能生髓,腦海空虛;或平時多惱怒、憂鬱,氣鬱而化火,上擾清空而為眩暈;或平時喜食肥膩,進入身體,不得運化而成痰濕,人體氣機失調而成眩暈。

二、臨床表現

1、氣血虧虛:眩暈活動時加劇,麵色蒼白,頭發指甲沒有光澤,心悸,睡眠差,神情疲憊,懶於說話,飲食減少。舌質淡。

2、腎精不足:眩暈而精神萎靡,睡眠少、多夢,健忘,腰膝酸軟,遺精,耳鳴。偏於腎陰虛者,五心發熱,舌質紅澤。偏於腎陽虛者,四肢不濕,身體怕冷,舌質淡胖,或有齒痕。

3、肝陽上亢:每因煩惱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麵色潮紅,急躁易怒,睡眠少夢多,口苦,舌質紅苔黃。

4、痰濕中阻:眩暈而頭重發蒙,胸悶惡心,睡眠多,吃飯少,舌苔白膩。

三、治療

1、基本治法:

①頭麵部基本操作:

A、取穴:印堂、神庭、頭維、角孫、太陽、百會、風池、風府

B、操作:從印堂推抹至神庭20次;再從印堂推抹至頭維20次;然後從印堂推抹眉弓至太陽,點按太陽,接著向後推至角孫20次,總按百會,風府、拿風池及頸後兩大筋。

②胸肋與腹部操作

A、取穴:脾俞、胃俞、足三裏

B、操作:點按脾俞、胃俞、足三裏。

2、辨證加減:

1、氣血虧虛

A、在中脘、氣海、關元用指振法約3分鍾

B、點按脾俞、胃俞、足三裏

2、腎精不足:

A、點腎俞、命門、三陰交、湧泉

B、橫擦腰骶部,到透熱為止

3、肝陽上亢:

A、推抹一側橋弓,再推抹另側橋弓,點大椎。

B、點按肝俞、膽俞、搓抹兩側脅肋

4、痰濕中阻

A、點按天樞、膻中、中脘、足三裏、豐隆

B、橫擦胸部

C、摩腹,搓抹胸脅

◆◆胃痛

胃痛是一種以上腹部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症的消化道病症。本病多見於胃炎、胃潰瘍、胃痙攣等消化道疾患。

一、病因

脾胃的升降、運化功能有賴於肝的疏泄功能和腎陽的溫煦功能。所以說胃痛與胃肝、腎都有關係。外感寒冷邪氣,內傳於胃,胃痙攣必導致胃痛;或飲食沒有節製,過饑過飽都超過了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範圍,日積月累故胃痛;或憂思惱怒,氣鬱傷肝,肝木乘脾(胃)土,橫逆犯胃故胃痛;或久病脾胃受傷,脾陽氣不足,中焦虛寒致胃痛。

二、臨床表現

1、寒邪:胃痛突然發作,胃喜暖怕冷,喜熱飲,胃部得溫則疼痛減少,如遇寒冷則疼痛加劇,舌苔薄而白。

2、食滯:胃痛,脹滿不適,吐酸水,泛酸氣,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氣後疼痛減輕,或大便不痛快,舌苔厚膩。

3、肝氣犯胃:胃部脹悶,疼痛串及兩脅,唉聲歎氣,大便不痛快,每次因情誌不愉快而發作,苔多薄白。

4、脾胃虛寒:胃部隱隱作痛,喜暖喜按,空腹時疼痛加劇,吃飯後疼痛減少,有時吐清水,精神疲倦,甚至手腳發涼,大便稀,舌淡苔白。

三、治療

1、基本治法:

①胃脘部操作

A、取穴:中脘、氣海、天樞、足三裏

B、操作:先用輕快的一指禪推法、摩法在胃部治療,使熱量滲透於胃,然後按柔中脘、氣海、天樞穴,同時配合按足三裏,約10分鍾。

②背部操作

A、取穴:背部夾脊穴、脾俞、胃俞、三焦俞。

B、操作:患者俯臥位。背部從八穴至大椎用捏脊療法,在脾俞、胃俞、三焦俞點按6~8次。

2、辨證加減:

①寒邪犯胃:

A、用擦法在背部治療到透熱為止

B、用較重的手法點按脾俞、胃俞

②食滯內停:

A、順時針方向摩腹,點按天樞、中脘。

B、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裏。

③肝氣犯胃:

A、用柔和的一指禪推或揉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脘穴治療,重點在膻中穴,然後輕柔地按兩側章門、期門。

B、用較重的手法按揉肝俞、膽俞、膈俞,陽陵泉、太衝。

C、從背部斜擦背部兩脅。

④脾胃虛寒:

A、用輕柔的手法按柔氣海、關元、足三裏

B、捏脊3~5次。

⑤疼痛劇烈:

A、點按脾俞、胃俞及背部最明顯壓痛點,用大指作捺法,然後再擦熱背部,2~3分鍾。

B、掐內關穴兩分鍾。

◆◆呃逆

呃逆是指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製的一種症狀。此症大多偶然發作而輕微,或持續不斷,患者往往不能自主而焦躁不安。

一、病因

或過食生冷或寒涼藥物,寒氣蘊於胃,胃氣失於和降,氣逆而上擾膈肌而發生呃逆;或過食辛熱煎炒之品,燥熱內盛,氣不順行而成呃逆;或惱怒抑鬱,肝疏泄不利,肝氣橫逆,侵犯胃腑,而成膈逆;或重病久病之後,損及胃陰,胃失和降而發生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