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內科疾病的治療(3 / 3)

二、臨床表現

1、寒氣蘊胃:呃聲沉緩有力,胃部不適,得熱則減,遇寒則加重,舌苔白潤。

2、胃中燥熱:呃聲洪亮,連續有力,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喜冷飲,麵赤,舌苔黃。

3、氣鬱痰阻:呃逆連聲,胸脅脹悶,由抑鬱惱怒而發作,情誌轉為舒暢則緩和,或時有惡氣,飲食不下,頭昏目眩,舌苔薄膩。

4、正氣虧虛:呃逆低沉無力,氣不得緩,麵色蒼白,手足不溫,食和困怠,舌淡蒼白。

三、治療

1、基本治法:

A、取穴:缺盆、膻中、中脘、膈俞、胃俞。

B、操作:患者首先仰臥位,按揉缺盆,到疼脹為止,再用摩法治療腹部。然後患者呈俯臥位,按揉膈俞、胃俞,到疼脹為止,然後搓背部及兩脅。

2、辨證加減:

①胃中寒冷:

A、摩腹加氣海穴

②胃中燥熱:

A、橫擦八,到透熱為止

B、按天突

C、按揉足三裏、大腸俞

③氣鬱痰阻:

A、按柔中府、雲門、膻中、章門、期門,背部肺俞、肝俞、膈俞、胃俞

B、橫擦胸上部,到透熱為止,搓抹兩脅。

C、按柔內關、豐隆、足三裏,到疼脹為止。

④正氣虧虛:

A、直擦督脈,橫擦脾俞、胃俞

B、按揉足三裏、內關,到疼脹為止。

◆◆強迫症

一、病因病理

強迫症又稱強迫性神經官能症,是指在強烈的情感體驗影響下,大腦皮層興奮或抑製過程過度緊張或相互衝突。它主要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強迫現象,即病人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抗拒的觀念或行為。

本病是在某種性格基礎上(即精神衰弱性格),又受周圍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如突受驚恐,思想矛盾是本病誘發因素。

二、臨床表現

1、強迫觀念:病人的思想常為一些毫無意義的想法糾纏,無法擺脫難以控製(強迫性窮思竭慮)。

2、強迫行為:即做明知沒有必要卻又不可克製的行為,如每逢見到電線杆,柱子就要忍不住地數或觸摸,或反複地洗手、洗衣,以消除內心的不安。

3、強迫情緒:對某些事物或環境產生不必要的恐怖或無法控製。如怕高樓、怕廣場、怕生癌、怕繩索等。

三、治療

1、基本治法:

A、取穴:地五會、三陰交、勞宮、神門、內關、足三裏、肝俞、膽俞、心俞。

B、操作:用掐法在地五會、勞宮、神門操作,以能忍受為度;用按揉法有三陰交、內關、足三裏操作;用扌袞法及點按法在肝俞、膽俞、心俞操作。

2、辨證加減:

症狀:善驚易恐、多夢易醒、惡聞聲響、坐臥不安、心悸、食少納呆。

A、取穴:照海、膻中、太衝、人中。

B、操作:用按揉法在以上穴位治療,到脹為止。

◆◆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又稱“原發性高血壓病”;高血壓也可作為某種疾病的伴隨症狀,稱為“症狀性高血壓”。這類高血壓患者約占臨床高血壓的10%~20%。

一般認為,在安靜休息時血壓如經常超過140/90mmHg,就判定為高血壓。根據本病臨床主要症候,病程轉歸及並發症,可歸屬於祖國醫學的“頭痛”、“眩暈”、“肝陽”、“中風”的範疇。

一、病因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因素可由於精神緊張,飲食失節和內傷虛損等原因。

1、精神因素:如長期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可使肝氣內鬱,鬱久化火,耗損肝陽、陰不斂陽,肝陽上亢而致血壓升高。

2、飲食不節:過度食肥甘厚膩或飲酒過度,以致痰濕內生,久而化熱,灼津成痰,痰濁阻塞脈絡,上擾清陽,也可導致本病。

3、內傷虛損:如勞傷過度或年老腎虧者,由於腎陰不足,肝失所養,肝陽偏亢,引動肝風,則血壓升高。

二、臨床表現

1、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麵紅目赤,煩躁易怒,便秘尿赤,口苦,舌紅苔黃幹糙。

2、痰濕壅盛:頭痛眩暈、頭重胸悶,嘔惡痰涎,心悸、無力,苔白膩。

3、內傷虛損:頭痛頭暈,頭重腳輕,耳鳴健忘,五心煩熱,肌肉或有跳動。舌紅苔薄白。

三、治療

1、基本操作:

①頭麵頸項部操作:

A、取穴:橋弓、印堂、發際、太陽、風池、風府、頭維、公孫、攢竹、大椎

B、操作:首先,自上而下推抹橋弓,先推一側,再推另一側,每側約1分鍾;然後再用推抹法治印堂到前發際,從印堂沿眉弓到太陽、從印堂到迎香分別操作,每部3次;最後用拿法,從前頭頂拿至風池,再到大椎兩側,配合按風池、風府,共3次。

②腹部操作:

A、取穴:關元、氣海、中脘、神闕。

B、操作:采用順時針摩腹,摩腹過程中點按上述穴位。約5分鍾。

③腰部及足底操作:

A、取穴:腎俞、命門、湧泉

B、操作:橫擦腰部腎俞、命門,直擦足底湧泉,到透熱為止。

2、辨證加減:

①肝陽上亢:

A、取穴:曲池、太衝、百會、角孫

B、操作:著重推抹橋弓,在兩側角孫穴用掃散法。用較重手法點按上述穴位。

②痰濕壅盛:

A、取穴:天突、膻中、豐隆、足三裏。

B、操作:著重於摩腹,重點按揉上述穴位。

③內傷虛損

A、取穴:關元、血海、三陰交、氣海

B、操作:直擦背部兩側肌肉,到透熱為止。以一指禪推法在上述穴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