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傷科疾病的治療(2 / 3)

1、肌腱呈葫蘆形2、屈指時發生彈響2、臨床表現:

患指局部疼痛無力,晨起疼痛較劇,稍活動反而好轉,患指伸屈受限,有彈響“扳機狀”現象。嚴重時手指交鎖在屈曲或伸直位。

檢查時可觸及皮下局部有硬結節,手指屈伸時結節可隨之稍活動,並有彈動感。局部壓痛明顯。

3、治療:

①對患指用撚法治療,按局部阿是穴。

②拔伸患指的掌指關節。

③彈拔患者狹窄腱鞘部肌腱,彈拔時方向要與肌腱方向垂直。

④輕搖患者掌指關節作為結束手法。

4、注意事項:

①避免掌指關節的過度屈伸和用力握捏硬重物品。

②局部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每天臨睡前用熱水浸洗10分鍾,以幫助緩解症狀。

三、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是發生於關節囊或腱鞘附近的囊腫,有單房性和多房性之分。囊腫型的外層由纖維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內皮膜覆蓋,囊內充滿膠狀粘液。囊腔可與關節腔或腱鞘相通,但也有成封閉者,本病好發於青壯年。

1、病因:

本病的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各種急、慢性外傷有密切關係,有的認為是由於關節囊或腱鞘膜向外突出,形成疝狀物;有的認為係粘液樣變性所致。

2、臨床表現:

囊腫多逐漸發生,成長緩慢,外形一般光滑,觸診時呈飽脹感,有時可波動,且周緣大小可能發生變動。

患者局部疼痛或脹痛,有時會向囊腫周圍放射。若囊腫和腱鞘相連,則患部遠端會出現軟弱無力的感覺。

3、治療:

①在發生囊腫局部用柔和的按、揉、搓治療,使關節放鬆。再在局部按揉,以局部充血為度。

②拔伸發生囊腫的關節,一手握住關節的遠端,並用拇指按住囊腫,兩手相對用力拔伸;或使腕部略向掌屈;在拔伸時或掌屈時,按住囊腫的拇指用力沿肌腱的方向按壓擠碎囊腫,同時配合關節各方位的被動活動。

四、腕管綜合征

腕管綜合征是指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到壓迫所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症狀。

1、生理解剖:

腕關節掌側橫行韌帶與腕骨連接形成“腕管”,它的背麵由腕骨組成,掌麵由腕橫韌帶組成,腕管很象一座拱橋,它下麵除有正中神經通過,還有九根指屈肌腱通過。在正常情況下,因腕管有一定容積,屈指肌腱在腕管內滑動時不會妨礙正中神經;但當腕管內容物增大,腕管容積相對縮小時,就會擠壓腕管內肌腱及正中神經而出現症狀。

2、病因:

引起腕管容積減小的原因有:①腕骨增生、骨折、脫位;②腕橫韌帶增厚;③損傷或疾病引起腕部內容物(肌腱)腫脹。上述原因中,第三種最為多見,治療也僅限於第三種原因引起的腕管綜合征。

3、臨床症狀:

初期主要為正中神經受壓症狀,如患手橈側三個半手指(拇、食、中、1/2環指)有感覺異常、麻木、刺痛,一般夜間較重,患者睡眠中常可因麻木刺痛而驚醒,但揮動手後,症狀可緩解叩擊腕部掌麵正中時,可引起手指正中神經受壓的症狀、腕關節掌屈90°,半分鍾後可見症狀加劇,甩動手指,症狀可緩解。

後期出現大魚際肌萎縮、麻痹和肌力減弱,或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一半的感覺消失,拇指手掌的一側不能與掌麵垂直。肌萎縮一般在四個月以後逐步出現,其程度與病程長短有關。

4、治療:

①基本操作

A、取穴:曲澤、內關、外關、大陵、魚際、陽池。

B、操作:患者正坐,將手伸出,掌心朝上,醫者點按上述穴位,並用一指禪推及點揉法在前臂正中位上(手厥陰心包經)治療。

C、用擦法擦腕掌部,再搖動腕關節及指掌關節。

②特殊操作

捏腕:患者正坐,手背朝上。醫者雙手握患者掌部,拇指置於腕關節背側,以拇指指端按於腕關節背側間隙內,在拔伸情況下搖晃腕關節,然後,將手腕在拇指按壓下背伸至最大限度,隨即屈曲,並左右旋其手腕。

◆◆急性腰部損傷

急性腰部損傷是泛指腰部一切軟組織的急性損傷,俗稱“閃腰”、“岔氣”,是一種常見的腰痛疾病。

腰部運動與四肢關節的運動一樣,它是通過腰脊椎周圍的肌肉群、韌帶、筋膜、關節囊等的協調而產生腰部前屈、後伸、左右側彎和左右旋轉的運動功能。如在外因或內因的作用下,致使這些肌肉、韌帶、筋膜、關節囊等組織運動的不協調,使腰部的動態平衡破壞,產生某一組織的損傷,造成腰部急性損傷。

一、生理解剖

由於急性腰肌損傷是以肌肉、筋膜、關節囊為多,就圍繞這三方麵來談。

1、肌肉:按照運動功能分為前屈後伸、左右側彎、左右旋轉三組。

前屈組有腹肌、腰大肌;左右側彎是腰方肌,左右旋轉肌是橫突棘肌,此三組肌肉部位很深,不易損傷,這裏從略。現主要講後伸組的豎脊肌。豎脊肌是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肉,起自骶骨最後達到腦後乳突部,其作用是使脊柱後伸和仰頭。

2、韌帶:與急性腰部損傷有關的兩條韌帶是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棘上韌帶是連接脊柱胸椎到骶椎棘突尖的縱行韌帶,棘間韌帶是連接各棘突間的韌帶。這兩韌帶作用是限製脊柱過屈。

3、後關節關節囊:左右各一,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其兩側附著於後關節麵以外的骨麵,並與骨膜融合相連,包繞後關節而成。

二、病因

1、外因:往往是在勞動時沒有充分準備或勞動中用力過猛,或用力的姿勢不正確而又突然地加勁,或兩人以上搬抬重物的動作不協調,使腰部軟組織動態平衡失調,遭致損傷。

在日常生活中常因為在無精神準備的情況下倒洗臉水,彎腰取物,打噴嚏等致腰部傷痛,步行時不小心腳踩果皮滑跌均可致腰部損傷。

豎脊肌在保持軀幹的直立起重要作用。如腰部負重超過豎脊肌的功能範圍,必然會造成肌肉的損傷。

當腰部前屈時,豎脊肌即不再收縮,而主要靠棘上、棘間韌帶的力量來限製脊柱的過屈和維持軀幹的位置。如外力持續增加,超過韌帶的負荷量,即進一步造成韌帶的損傷。

2、內因:

體弱者,腰背肌力量薄弱,常可因大笑、刷牙、轉身取物而致腰部急性傷痛。

下腰段局部解剖結構變異者,主要指後關節發育異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都是引起腰部疼痛的發病因素。

三、分類

根據臨床,可將腰部急性損傷為急性腰肌損傷、棘上、棘間韌帶損傷、後關節滑膜嵌頓三類。

1、急性腰肌損傷

①臨床表現

病變部位是豎脊肌。輕者,疼痛不十分劇烈,能堅持工作數小時;重者,腰部劇烈疼痛,活動不便,坐、臥、翻身都有困難,甚至不能起床,連咳嗽、深呼吸都感疼痛加重。

檢查時可有壓痛點、肌痙攣和脊柱生理曲淺的改變及側突。

②治療

A、取穴:腰陽關、腎俞、委中

B、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先取選道穴治療,按揉雙側委中10~20次,可根據患者耐受度適量重刺激。然後用扌袞法在壓痛點周圍治療,逐漸移到痛處,如此往返5~10次。

C、在壓痛點及腎俞上彈拔、指揉和掌根按揉,以彈撥法為主。彈撥時指端與患部肌肉纖維、肌腱成垂直方向來回撥動,手法宜柔和沉穩,忌粗暴。

D、取側臥位(患側在上)斜扳和仰臥位的雙下肢屈髖屈膝被動運動。

2、棘上、棘間韌帶急性損傷

①臨床表現

病變的部位在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患者有過腰部過屈位受傷史,腰部正中,疼痛如裂前屈運動時尤其劇烈。檢查時腰前屈嚴重受限,壓痛表線,局限在棘突上的棘突之間。

②治療

推拿時此損傷隻起輔助性作用,因棘帶組織缺少血供,推拿治療目的是加速局部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有助於損傷組織的修複。另外在推拿治療時一定要注意手法的柔和,切忌腰部被動運動!如在腰部施用旋轉手法和腰部前屈的被動運動可增加棘上,棘間韌帶損傷的程度,若采用腰部過伸、擠壓手法可使棘上、棘間韌帶受到擠壓而損傷。

A、遠端取穴:按揉委中穴。

B、腰部及其周圍軟組織輕揉10~15分鍾。

C、腰部擦法,到透熱為止。

D、臥硬板床。

3、後關節滑膜嵌頓

病變是由於後關節突然紊亂。當腰椎前屈時,滑膜可進入關節麵之間,若此對腰椎突然伸直時,就使滑膜被夾在關節之間而發生嵌頓。

①臨床表現:

腰骶部疼痛、壓痛、運動受限;腰椎生理弧度消失及腰肌痙攣;腰部前屈運動尚可,但後伸十分受限。

②治療:

A、患者取俯臥位,醫生先在腰骶部兩側及臀部用按揉法,緩解痙攣。

B、患者取俯臥位,清另一助手握住患者雙踝作準備,在助手持續牽引情況下,醫生以掌根按壓腰骶部。兩人配合同時完成牽引壓腰法。

C、側臥位(患側在上)斜扳法和仰臥位的雙下肢屈髖屈膝被動手法。

◆◆慢性腰肌勞損

慢性腰肌勞損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慢性損傷。

一、病因

1、在勞動中長期維持某種不平衡的體位,如經常用同一側肩部扛抬重物,長期從事彎腰工作等。或由於習慣性的姿勢不良,常可導致軟組織的疲勞而引起腰脊酸痛。

2、腰部軟組織急性損傷後,未作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或因反複多次損傷,局部出血滲液,產生疤痕組織,壓迫或刺激神經而成慢性腰痛。

3、由於先天畸形,兩側椎間關節不對稱,使腰骶兩側活動不一致而誘發腰痛。

二、臨床表現

有長期腰痛史,反複發作,腰骶部一側或兩側酸痛不舒,時輕時重,纏綿不愈。根據勞損的不同部位,可有較廣泛的壓痛,壓痛一般不太明顯。酸痛在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並與氣候變化有關。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但活動時牽製不適感。在急性發作時,各種症狀均顯著加重,並可有肌痙攣,腰脊柱側彎,下肢牽製作痛等症狀出現。兼受風濕者,患部喜熱怕冷,局部皮膚粗糙而感覺較遲鈍。

三、治療

1、取穴:腎俞、大腸俞、八、秩邊。

2、操作:醫者沿患者脊柱兩側的豎脊肌用較重的扌袞法上下往返治療8~10次。然後用較重的刺激點按腎俞、大腸俞、八、秩邊。再直擦背部兩側膀胱經,橫擦腰骶部,到透熱為止,最後拍擊兩側豎脊肌,到皮膚微紅為止。

四、注意事項

1、在勞動中盡可能變換姿勢,糾正習慣性姿勢不良,如蹺二郎腿等。

2、睡硬板床,用寬皮帶束腰。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屬中醫腰痛範疇。發病多為20~40歲青壯年。臨床以腰4、5和腰5、骶1之間的椎間盤突出最為常見。

一、生理解剖

椎間盤是連接相鄰的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由上下兩椎體和椎間盤共同組成一個壓力傳感器,具有良好的減震和負重功能。根據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閉的流體上的壓強,能夠按照原來的大小由流體向各個方向傳遞。

椎間盤的上下兩界是上下兩椎體,前後兩界是前、後縱韌帶。後縱韌帶自第一腰椎平麵以下逐漸變窄,到腰5、骶1平麵之間,寬度隻有原來的一半,腰骶部是承受動、靜力最大的部分,故後縱韌帶的變窄,造成自然結構方麵的弱點,椎間盤易向兩側突出。突出的椎間盤壓迫椎管內神經、脊髓而引起症狀。

二、病因

本病發生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麵。內因是椎間盤本身退變;外因是損傷、勞損及受寒等。

1、外因:

①外傷史:當人們在向前彎腰時,椎間盤受到擠壓而向後移位,但承受的重量、壓力隻能在正常範圍內,如果超過這個範圍,就有可能使椎間盤破裂,而從後縱韌帶的側後方突出,引起神經、脊髓的壓迫症狀。

②慢性損傷史:如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如搬運、肩挑、舉重運動員),常因腰部過度負荷,極易造成椎間盤的早期退變;再則是長期從事彎腰工作的木工、礦工等,由於過度的彎腰負荷,致椎間盤內壓力增高和椎間盤後部強度降低,易致破裂。

③受寒:不少腰椎盤突出患者無外傷及勞損傷,隻有受寒、著涼。受寒後可使腰背肌肉痙攣和小血管收縮,影響局部血液循環,進而影響椎間盤的營養。同時肌肉的痙攣可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造成自身的損害。

2、內因:

隨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的水分含量逐步遞減,發生退變、失去原有功能,而易發生破裂,椎間盤自破裂處突出壓迫神經,引起下腰部疼痛和下肢坐骨神經痛。

三、臨床表現

1、腰部疼痛多數患者有數周或數月腰痛史,或有腰痕反複發作史,腰痛程度輕重不一,嚴重者可影響翻身發作史,腰痛程度輕重不一,嚴重者可影響翻身和坐立,一般休息後症狀減輕,咳嗽,噴嚏或大便用力均可使疼痛加劇。

2、下肢放射痛凡要4、5或腰5、骶1椎間盤突出者,一側下肢坐骨神經區域放射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疼痛由臀部開始,逐漸放射至大腿後側、小腿外側,有的可發展到足背外側:足跟或足掌,影響站立和行走。如果突出部在中央,則壓迫脊髓中樞,而引起鞍區麻痹和大小便功能障礙。

3、根部活動障礙腰部活動在各方麵均有影響,尤以後伸障礙為明顯。

4、脊柱側彎為了使神經根避開突出物的壓迫,患者經常側彎身體,擺脫疼痛。

5、主觀麻木可有小腿後外側、足背、足跟和足掌的麻木感。

6、患肢溫度下降這是由於交感神經受刺激所致。

本症在下列檢查時有陽性體征:

1、壓痛點壓腰4、5和腰5、骶1之間的棘突旁常有明顯的壓痛,用力按壓時可引起放射性疼痛的加劇,在居、環跳、委中、承山等穴也有不同程度的壓痛。

2、特殊檢查:

①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

直腿抬高試驗:患者仰俯臥位,醫者將患者下肢抬起,膝不能彎曲,若腰骶部疼痛,並有向下肢放射痛則為陽性。

加強試驗:在上述試驗基礎上,在患者疼痛時,稍放下患肢,使患者不痛,然後用手使足掌背屈,則又有疼痛,為陽性。

以上兩試驗共同提示有椎間盤突出症。

②兩側趾背伸及足蹠屈肌力不同,患側肌力減弱。

③腹壓增高(挺腹)時疼痛加劇,且有下肢放射痛。

④屈頸試驗陽性:患者呈仰臥位,醫者一手托患者頭部,一手按住頸下部,向上托起頭部,則患者有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為陽性。

3、腱反射及皮膚感覺改變患側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患側小腿後外側及足背側感覺減退。

4、X線檢查、CT檢查略

四、治療

1、治療原則:

①降低椎間盤壓力,增加盤外壓力,促使突出物回納。

②改變突出物的位置,鬆解粘連,解除或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

③加強局部氣血循環,促使受損部位功能恢複。

2、治療方法:

①解除腿臀部肌肉痙攣:在患側腰臀及下肢用輕柔的扌袞、按等手法治療。促使局部氣血循行加快,起到活血祛瘀、舒筋解痙的作用。

②拉寬椎間隙,降低盤內壓力:患者仰臥,用手法或機械進行骨盆牽引,使椎間隙增寬,從而降低椎間盤內壓力,甚至出現負壓,使突出物回納,同時擴大推間孔和神經根管,減輕突出物對神根的壓迫。

③增加椎間盤外壓力:患者俯臥,用雙手有節奏的按壓腰部,使根部振動,然後在固定患部的情況下,用雙下肢後抻扳法,使腰部過伸,本法可促使突出物回納或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

④調解原關節,鬆解粘連:用腰部斜扳或旋轉複位手法,以調整後關節紊亂,從而相對擴大神經管和椎間孔。由於斜扳和旋轉複位,腰椎及其間盤產生旋轉的力,從而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反複多次進行,可逐漸鬆解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粘連。再有仰臥位,用強製直腿抬高以牽拉坐骨神經和大腿肌肉,對鬆解粘連有一定作用。

⑤促使受損傷的神經恢複功能:沿受損神經分布區域(多為疼痛區)用扌袞、按、點、揉、拿法治療,促進氣血循行加強,從而使萎縮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經逐漸恢複正常功能。

◆◆梨狀肌綜合征

由於梨狀肌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引起臀腿痛,稱為梨狀肌綜合征。梨狀肌起於骶骨,穿過坐骨大孔後,止於股骨大轉子,其功能是使股骨外旋。梨狀肌的體表投影為尾骨尖至髂後上棘作連線,此連線中點向股骨大轉子頂點作連線,此直線剛好是梨狀肌下緣。

一、病因

當髖部扭閃時,髖關節極度外旋,梨狀肌猛烈收縮;或髖關節突然內收、內旋,使梨狀肌受到牽拉,均可使梨狀肌受到損傷,損傷後充血、水腫、痙攣、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而引起臀部和腿部疼痛。

二、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是臀痛和下肢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放射性疼痛,可因勞累或感受風寒濕邪而加重,嚴重者自覺臀部有“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不能入睡,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走路跛行。

檢查患者腰部無明顯壓痛和畸形,活動不受限。梨狀肌部位有壓痛和放射痛,局部能觸及條索樣隆起,有鈍厚感,或者肌肉呈彌漫性腫脹,肌束變硬,堅韌,彈性減低。沿坐骨神經可有壓痛,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梨狀肌緊張試驗:患者仰臥位,略屈曲患肢,並內旋大腿,感到疼痛;此時若外旋大腿,疼痛緩解,即梨狀肌試驗陽性。

三、治療

1、患者俯臥位,醫生先用扌袞、按、揉等方法放鬆臀部及大腿肌肉。

2、醫生雙手大指相重疊,彈撥梨狀肌,彈撥方向與肌纖維方向垂直,約10~20次。

3、沿梨狀肌纖維方賂推按,理筋舒順。

4、點按患側阿是穴、環跳、殷門、承扶、陽陵泉、足三裏等穴,應以有酸麻感向足部放射為佳。

◆◆彈響髖

當髖關節自動屈伸時,隨著髖關節的屈伸在髖部出現彈響聲,稱為彈響髖,本病多發生在青壯年。此病又稱作髂脛束勞損。

一、生理解剖

髂脛束等由大腿的闊筋膜張肌深淺兩層筋膜以及臀大肌筋膜交織組成,向下越過股骨大轉子後方,與大腿外側肌間隙密切相連,再向下止於脛骨外側髁。

二、病因

當各種急、慢性損傷使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發生痙攣,從而使髂脛束發生緊張而增厚時,其張力就明顯增大,因此當髖關節作自動屈伸時,緊張肥厚的髂脛束與轉子發生摩擦,而發生彈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