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婦科疾病的治療(1 / 3)

第八章 婦科疾病的治療

◆◆痛經

婦女在行經前後,或正值行經期間,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劇痛難忍,常可伴麵色蒼白,頭麵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惡嘔吐等症,並隨著月經周期發作,稱為“痛經”。

一、病因

本病的主要機理、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若氣滯血瘀或氣虛血少,則使經行不暢,不通則痛。引起氣血不暢的原因,有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虛損等類型。

1、氣滯血瘀:多由情誌不舒、肝鬱氣滯,氣機不利、不能運血暢行,血行受阻,經血滯於胞中而作痛。

2、寒濕凝滯:經期冒雨涉水、感寒飲冷。或坐臥濕地,寒濕傷於下焦,客於胞宮,經血為寒濕所凝,運行不暢,滯而作痛。

3、氣血虛弱。平素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後,氣血兩虧,行經以後,血液空虛,胞脈失養,而致疼痛。或體虛陽氣不振,運血無力,經行滯而不暢,導致痛經。

二、臨床表現

本病的特點是經行小腹疼痛,並隨月經周期而發作。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疼痛的性質,辨其寒熱虛實。一般以經前,經期痛者屬實,經後痛者為虛。痛後拒按屬實,喜按屬虛。得熱痛減為寒,得熱痛劇為熱。痛甚於脹,血塊排出疼痛減輕者為血瘀,脹甚於痛為氣滯。絞痛、冷痛屬實,刺痛屬熱,綿綿作用或隱痛為虛。

1、氣滯血瘀: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行經量少,淋漓不暢,血色紫黯有瘀塊,瘀塊下則疼痛減輕,胸脅乳房作脹,舌質紫黯,舌邊或有瘀點。

2、寒濕凝滯: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甚則牽連腰脊疼痛,得熱則舒,經行量少,色黯有血塊,畏寒便溏,舌白膩。

3、氣血虛弱:經期或經淨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痛減,經色淡,質清稀,麵色蒼白,精神倦自,舌淡苔薄。

三、治療

根據通則不痛的原理,治則主要以通調氣血為主。如因虛而致痛經者,以補為通;因氣鬱而致血滯者,以行氣為主,在於活血;因寒濕凝滯而引起瘀滯不通者,以溫經化瘀為主。

1、基本治法:

①腹部操作:

A、取穴:關氣、氣海

B、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坐於右側,用摩法按順時針方向在小腹部治療,約10分鍾。然後用一指禪推法在氣海、關元穴治療,每穴約5分鍾。

②腰背部操作:

A、取穴;腎俞、八

B、操作:患者取俯臥位,醫者坐於右側,用扌袞法在腰部脊柱兩旁及骶部治療,約10分鍾。然後用一指禪推法在腎俞、八穴治療,最後橫擦八,到透熱為止。

2、辨證加減:

①氣滯血瘀:

A、按揉肝俞、膈俞、章門、期門,每穴約半分鍾。

B、拿血海、三陰交,到疼脹為止。

②寒濕凝滯:

A、直擦背部腎脈,橫擦腰部腎俞、命門,到透熱為止。

B、按、揉三陰交、血海,每穴約1分鍾。

③氣血虛弱:

A、直擦背部督脈,橫檫左側背部,到透熱為止。

B、摩腹時加揉中脘2~3分鍾。

C、按、揉脾俞、腎俞、足三裏,每穴約1分鍾。

3、旋轉複位法:

旋轉複位法(斜扳法)是治療實證痛經的特殊方法。實證痛經往往在腰1或腰4(大部分在腰4)有棘突偏歪及輕度壓痛,即可對偏歪棘突用斜扳的手法來糾正。並可直擦背部督脈及橫擦八穴,到透熱為止。

以上治法,經擦之溫熱後,均可適當配合熱敷。

推拿治療痛經,一般在經前一周,治療兩次,以後每月在月經前一周治療兩次,連續三個月治療六次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