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力論提出的時代意義(1)(2 / 3)

(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意義

綜觀曆史,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從來都是十分巨大的。始自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運動,是用文化之火點燃了結束歐洲千年黑暗封建統治的火炬;本世紀初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新文化運動,成了劃時代的五四運動的先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曆史的大轉折,最初是從“什麼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哲學命題開始的。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不利形勢下,中國卻出現了改革開放穩定發展的繁榮局麵。透視這一現象便能看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具體而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意義及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我國目前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全麵、浩大的係統工程,其中政治經濟、文化是缺一不可的三大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與政治的反映。經濟、政治、文化三者在整個社會曆史的進程中,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相互配合,互相促進,協調發展。毛澤東同誌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第2卷,第663頁。鄧小平同誌反複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要十分重視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江澤民同誌在紀念建黨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些論述集中闡明了曆史唯物主義關於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觀點。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日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強弱不僅要看物質財富的多寡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水平。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屹立於世界各國之林,不但要有獨立的經濟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要有鮮明的思想旗幟和共同的理想及追求。

早在1979年10月,鄧小平同誌就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綱領性要求,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08頁。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製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三方麵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到了十四屆六中全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指出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進而指出在把物質文明建設搞得更好的同時,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這是我們黨貫穿於新時期以來的一貫思想,也是鄧小平同誌的一貫主張。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是一項基礎性的內容。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能夠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麵改革開放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有力地抵製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腐朽思想,而且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全麵提高人的素質,振奮起全國各族人民獻身於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創造精神。

談到綜合國力,人們往往首先會想到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等。這些固然是綜合國力最顯著的標誌,但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麵。人類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曆了第三次科學技術大革命,把電子、微電子等大量高科技成果引入和應用於生產過程,使大量生產過程科技化、智力化、文化化。人類的生產實踐有力地印證了鄧小平同誌重申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曆來的觀點。”《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84頁。尤其是今天當人類業已進入後工業、進入信息社會的時代,文化的整體素質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就顯得更為突出。當今世界生產力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無不是科技文化最發達、國民平均文化素質最高的國家和地區。當代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擴張,大多是滿足文化需求。在西方,各種文化產業擁有大量的財富,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信息產業、視聽產業、書報出版業、旅遊業等,已成為西方經濟中舉足輕重的行業。我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最終也主要表現為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差距。

2、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指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取向,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影響和涉及社會各方麵的深刻革命,它不僅要靠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還必須依靠社會全體成員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斷發揚。現代化最終不僅是經濟意義,而且也是文化意義,是文化的現代化,是最文明的人類和人群的表征。為此,江澤民同誌深刻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這項龐大的係統工程中,人的素質的高低,人的現代化程度,具有主導性作用。現代化建設的政策要靠人來執行,現代化建設的任務要靠人來完成。如果說人是建設現代化社會最活躍,最主要的因素,那麼,文化觀念則是人的靈魂。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文化,它必將體現在“四有”新人的塑造上。鄧小平同誌反複強調:“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0、190頁。我們搞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沒有理想和紀律, 建設四化是不可能的。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要取得成功就必須用堅定的信念把人們團結起來。這個信念就是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就是以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為核心的愛國主義。鄧小平同誌進一步指出:“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利益並為之而奮鬥的有堅定信念的人。”《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0、190頁。這是多麼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最近江澤民同誌又強調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重視文化建設,意味著重視人的因素,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現階段就是培育“四有”新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隻有始終沿著以“人的發展”為中心才能展開。“人的發展”濃縮和凝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遇到的一切矛盾,並能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最深刻、最全麵地展開它們現實存在的具體形態。為了實現這一文化目標,必須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深入持久地進行共產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切實有效地抵製和消除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使廣大人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優勢。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發展科學技術與教育事業,以此來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們有效地建設現代化事業。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總體水平。其發達程度同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並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

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競相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謀求發展的戰略重點。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文化力的作用越來越強,社會生產力的力量源泉已從“物質空間”轉向“知識空間”,正如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所指出的,一場爭奪21世紀經濟霸業的經濟大戰已經打響,在未來的競爭中,電腦和電信手段使擁有資本積累不再是優勢,今後隻有掌握技術和擁有人才才是真正的優勢。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最根本的就是科技的較量,而科技的較量歸根到底是國民素質和人才的較量。因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裏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88頁。人是創造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隻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的人,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文化的發展和現代化,應是現代化指標體係中的基本指標。社會主義要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就要有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在一個文盲、科盲充斥的國度裏,是很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也很難有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