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力論提出的時代意義(1)(3 / 3)

要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發展科學技術,發揮人才優勢,就必須重視教育。教育是解決知識和人才問題的基礎。所以,鄧小平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鄧小平文選》(1975-1982),第37頁。正是由於教育是一項具有巨大潛力的智力開發,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再生產,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所以鄧小平同誌格外重視教育,把教育視為國家文化的重要範疇,視為一個國家文明的基本標誌。

4、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建設現代化事業創造正確的輿論環境和適宜的人文條件。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不僅要解決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矛盾和新問題,而且還要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等等。這勢必引起舊文化、舊觀念的抗爭,封建主義沒落文化和資本主義腐朽文化決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必會千方百計地妨礙、影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早些年,由於我們曾一手硬、一手軟,思想文化領域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許多封建迷信、黃色淫穢出版物紛紛出籠。後來,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黨中央一手抓整頓,一手抓繁榮,大力開展“掃黃”、“除六害”的鬥爭,文化領域思想混亂開始得到扭轉,社會風氣逐步好轉。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和對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西方文化思想大量湧入國門,麵對紛繁複雜的外來文化,有些人崇洋迷外、良莠不分、一味盲從,以至被資產階級金錢至上、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腐朽思想所腐蝕,加之,社會生活的變化,市場經濟的刺激,使人的各種欲望、要求迅速膨脹。這些欲望、要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造成某些人的心態失衡,在適宜的氣候下,就可能導致過激行為,甚至被人利用,製造動亂。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建設。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能大力發展各項文化教育事業,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而且能“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促進全社會思想道德的普遍進步,為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相應的輿論環境和良好的人文條件。

(三)文化力的研究

1、提出研究“文化力”的時代背景

研究文化國力,首先應從文化力的研究談起。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教育、科技在全球競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智力資源的開發和企業文化建設,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競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中文化力的作用日益強烈地表現出來。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但不僅僅是這些,它還包括“文化力”,包括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文化力在綜合國力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量、動員力量、鼓舞力量和推動力量。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力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1世紀的經濟賽局,將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力”的較量。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要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的建立,絕不是一個純經濟行為,而是一個經濟、政治和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曆史進程。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是一個複雜的、宏大的係統工程,它需要多方麵工作的有效配合,相輔相成。市場經濟的發展,如果離開了“文化力”的發展,就失去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因此,文化建設是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健康地向前發展絕對不可缺少的條件。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76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一些學者開始提出研究文化力。日本人名和太郎曾在他寫的《經濟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文化時代”的概念,也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而且把“文化力”作為書中第四章的標題。但是對於“文化力”的含義,如何認識“文化力”,這本書並沒有從理論上作出說明。在我國,最早提出研究“文化力”的,是賈春峰教授。他於1992年在山東省淄博市和北京舉行的兩次學術報告會上曾就市場經濟與精神文明作過專題性長篇發言。在這兩次發言中,他提出了研究文化力的問題。在他的《文化力觀》一書中,寫道:“我之所以提出要重視“文化力”的研究,主要是基於當代世界發展中所呈現的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發展的趨勢,考慮到文化在經濟與社會全麵進步中所起的巨大的、內在的推動作用。這個內在的、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中都正在日益強烈地表現出來。

“文化力”的研究引起學術界和企業界人士的廣泛興趣和重視,深入研究和探索文化力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關係,深入思考和正確把握文化力的基本內涵、功能和作用,對於理論實踐都有重要現實意義。

2、文化力的基本涵義

經濟發展的文化力是經濟活動中,經濟文化一體化有機結合發展所表現出的,以人為主體所蘊涵的物質力與精神力多層結合整體表現的一種綜合力。

從理論上講,研究文化力應該從對文化的科學界定入手來進行,但是,對於什麼是文化,迄今中外學術界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研究表明,文化的內涵主要是指人類認識世界,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對象化活動所采取的方式及其成果。從經濟發展的現實來考察文化,研究文化力,有以下幾點可作為研究的重要出發點:

(1)文化是一種曆史的現象,並隨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不同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時期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正如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的聯係,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範疇,而是從一定的曆史形式來考察”。我們研究市場經濟的經濟、文化、文化力等應將其放在經濟大環境中進行。

(2)文化活動隨物質生產發展而變化,不能脫離物質生產而存在,它從物質生產一定形式中產生:第一,一定的社會結構;第二,人對自然的一定關係;經濟與文化存在複雜的緊密聯係,研究經濟發展中的文化以及文化力,不能脫離人類物質生產發展的基礎和物質生產發展形式,不能脫離以當代物質生產力發展為基礎形成的市場經濟運行組織過程。

(3)文化發展以人為主體,文化和經濟都不是自在之物,即不是某種靜止孤立不動的自然實體。文化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集中表現在對人自身發展與完善之上,文化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並加以對象化。研究經濟條件下的文化力,應以人的發展為主要終極目標;經濟的發展應該與人自身的發展,與人的才幹,精神需要和精神利益的發展,即與作為社會和文化主體的人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當今的時代,隻有在經濟文化發展相結合的道路上,社會才能進步。因此,研究和探討經濟發展的文化力問題,應以上述為基本出發點,文化力的研究應深入分析文化力作為一種綜合的力,通過對人的主要作用,並成為控製經濟變動的因素的複雜性,研究文化力與經濟發展之間不可分割的多樣相輔相成的互動關係。

文化力,從表麵上看它是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因為,文化的基本屬性是人的意識,是觀念性的東西。但是,我們從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趨向來看文化的嬗變、演化,它實質上是以新的物質生產形式和現實生產力構造為基礎的,它的本質屬性應由上述來決定。市場經濟作為現代經濟的構架和資源配置,生產力配置與發展的形式;它本身的發展要求導源於其中的文化的發展與變革與之相適應;它要求這種來自市場經濟結構內部深層次的變革能量產生的文化力來推動。同時,它也在運動中極大地豐富和增加著文化力的能量和潛能。因此,經濟的文化力既屬於人類的精神力量的範疇,又屬於社會的經濟、技術、物質力量的範疇;並且,文化力它還要以一定的物質實體形態和物質條件發展文化來表現,它還具有某種物質與技術的屬性,現實生活中,經濟文化、商業文化、企業文化、技術文化、科學文化等的發展和特殊的自身發展依據以及力量直接源泉的差異性就充分表明了文化力的綜合性和層次性以及複雜性。在生活和實踐中,人們對精神動力、物質力量、自然力、社會力等概念已較為熟悉,但對文化力還很陌生。明確提出和深入研究文化力,同樣也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分析經濟發展的文化力,能突破傳統理論和知識既有的概念對思維的約束,通過文化力的研究,反映文化與社會,文化與經濟,文化與人類發展等重要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