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力論提出的時代意義(2)(2 / 3)

總之,文化力是反映現代經濟發展中經濟與文化、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各種關係客觀性質和要求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研究文化力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5、文化力的功能

在經濟發展中,文化力是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和建立經濟新體製,協調經濟各種內外發展關係的重要力量,並表現為衡量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重要尺度。毫無疑問,文化力在現實生活中具有以下各方麵的功能。

(1)基礎性功能

市場經濟的文化力,它以聚集的曆史與現實的物質、能量與信息所形成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構成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力量源泉,文化力發展將隨著經濟文化和科技教育發展,改革開放深化來推動社會發展潛力的增強,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2)協調性功能

文化力以人的本質力量為內核,體現了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動性,對經濟發展各種關係有廣泛的協調作用。文化力的作用和推動,首先要求協調好經濟各單元之間、企業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關係,國際間的經濟文化交往關係,人與經濟文化的關係,人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各種關係的協調則可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3)約束性功能

文化力的發展,將形成市場經濟發展中經濟文化,社會進步的製衡約束力,限製各種不合國情,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各種失衡現象的泛濫,它將通過推動經濟與文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形成社會良好的發展關係,對各種異化和失衡的心態以及現象進行整合,對人們的道德和價值取向進行規範,最終形成社會發展調控約束力。

(4)推動性功能

文化力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是經濟發展的內在推動力。它以現代科學和文化精神為內核,推動著所有製、經濟製度、法律製度、經濟文化製度的不斷創新,新的管理和經營方式的創造,推動著思維模式、思想觀念、意識和道德的進步。

(5)標尺性功能

文化力是強有力的社會發展力,文化力的發展和文化力現代化水平,不僅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依據和標誌,同時也是衡量社會發展綜合水平的重要尺度。

6、文化力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

(1)文化力是凝聚國家、企業、團體的粘合劑文化雖說屬於精神範疇,但它可以依附語言或其他文化載體,超越具體的曆史時代和個別人的心理,形成一種社會文化環境,對生活於其中的每個人產生同化作用。特別是一個社會的主體文化,能培養起一代代人對該社會製度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麵形成大體一致的價值觀念,成為維係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巨大力量,發達國家在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無不堅持弘揚自己的民族精神。法國的“法蘭西精神”,美國的“美利堅”精神,日本的“大和精神”,在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融入了科技教育新的內涵,吸取了世界各國文明的成果,促進了民族意識和現代觀念的統一,從而使其民族的凝聚力得以空前的發揮。當前,企業文化建設蓬勃發展,企業文化在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這是與文化的凝聚作用分不開的。這方麵,日本堪為典型。日本之所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裏,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躋身經濟大國行列,與強調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按照儒家意識形成進行管理,培植一種群體同類價值意識密不可分。在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中,資本家與雇員都是被一種共同的命運和共同的利益緊緊聯係在一起,形成一種強烈、深刻的同類價值意識,雇員之間真誠團結,相互合作,創造了極高的生產率,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可見,文化對凝聚國家、社會團體起到了粘合劑的作用。顧伯平:《論文化力與社會發展》

(2)科技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一種以高科技產業為第一支柱產業,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托的知識經濟迅速崛起,人才資源便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資源,科技文化投入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科學技術生產的過程日趨縮短,社會經濟發展一日千裏,大量事實證明,科技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作用,並且正在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顧伯平:《論文化力與社會發展》

(3)文化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途徑,人的素質的提高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教育體製改革,培養高素質、全麵發展的人才是我國的重要任務,人才資源開發,在職培訓是企業界的熱點問題。在現代,市場競爭使企業生產對員工整體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位國外經濟學家曾經說過,“在今天的世界上,新產品的發明者若不能同時是成本最低的產品製造者,發明的收益就微乎其微。”而要成為成本最低的製造者,員工的整體素質就很重要。因為隻有精良的技術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才能保證生產出質量好的產品,保證生產的效益。而提高素質,就要有教育發展和在職培訓的配合。因此,高度重視“文化力”開發,重視員工培訓,大力提高員工素質,企業必將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4)文化力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內動力。要發展企業,必須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精神培育、企業形象塑造這些屬於企業文化力的開發問題。企業精神能鼓舞員工鬥誌,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無形財富。良好的企業形象能使員工產生自豪感,增強凝聚力;可以吸引優秀人才到企業上崗;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創造消費信心,可以使消費者對這個企業的產品生出一種依賴感;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利於吸引外資,有利於銀行為企業提供貸款,等等。賈春峰:《文化力觀》群眾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頁

浙江省橫店集團,是全國首家被批準的鄉鎮企業集團。橫店的發展,充分顯示了“文化力”的巨大作用。集團總裁徐文榮非常重視人才的作用,重視“文化力”的開發。1994年,《橫店集團報》刊登的張錫良同誌的文章介紹了徐文榮同誌的觀點:“‘文化力’是一個嶄新的命題。根據我們的實踐經驗總結和理性的探索思考,我們認為,‘文化力’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促進和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內動力,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改造和征服自然中的文化力量。對企業來說,它是使整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促進和推動企業蓬勃發展的內動力。‘文化力’包括科技、教育、智力開發、優秀傳統文化、企業文化、敬業精神、價值觀念、優良情操等等對企業發展所起的作用力”。“可以說‘文化力’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靈魂,同時也是一個企業生命力的源泉。”徐文榮同誌不僅闡述了他對文化力的看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實踐上按照開發文化力的大思路,製訂了新的發展戰略,推動了企業更進一步的發展。

(5)文化力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現代科技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表明,今後隻有掌握技術和擁有人才才是真正的優勢。正在興起的一係列發展的關鍵產業,可以說都是腦力產業。這些產業在資金、人才流動的情況下可以設在任何一處。誰能有效地組織調動人的智力從事這些產業的發展,資金就流向那裏,產業就在那裏興起,智力優勢正在取代傳統的自然資源優勢。浙江省溫州地區經濟發展就是個很好的說明。溫州並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優勢。溫州人十幾年來辛勤創造的業績,是在改革開放大環境中依靠了智力因素。能工巧匠,心靈手巧,加上曆史澱下來的商業智慧、經營技術、善於捕捉信息等等,這些已有的商業智力,促成溫州的第一次創業。而第二次創業要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已有的智力就不適應了,就必然有新的智力支撐。所以溫州人就大力發展教育、科技,加強理想道德的建設。溫州“二次創業”的根本動力就是包括教育、科技在內的智力因素和包括道德理想的精神力量,一句話就是“文化力”。賈春峰:《文化力觀》群紅出版社。

7、知識經濟時代的文化力

最近一個時期,知識經濟這一概念,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知識經濟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最初的提法是“Knowlcdgc bascd Economy”(知識基礎經濟),這種經濟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之上,是指當今世界上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1997年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報告中明確地使用了“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一詞,此後為學術界所沿用楊福家院士:“論述知識經濟新時代”《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月刊,1998年第2期,第11頁。。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裏,經濟增長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依賴於知識的產生、傳播和利用。科技軟件在經濟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在工業經濟主幹的新製造業中,科技含量愈來愈高。信息科技成為最活躍,與人們生活聯係最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知識生產力是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以智能為代表的人力資本和以高技術為代表的技術知識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知識即成為生產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的比例大大增長,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越來越重要,企業的經營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著名學者胡平先生最近談到:知識經濟時代將是高技術、高智慧、高文化的時代,這包括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人的智力潛能的開發與文化價值觀念的轉換和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這一見解,對研究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知識經濟的興起是一場無聲的革命,必然對社會生產、流通、組織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知識經濟引起的變化和將產生的影響力,還有待於作進一步的探討。但知識經濟的出現並不是突然降臨的,我們可以從它產生與發展過程中,看到其某些特征與發展趨勢。60年代以來,在當今世界的發展變化和經濟增長中,知識經濟時代的腳步聲已由遠而近。1970年,美國學者阿爾溫·托夫勒在《未來的衝擊》一書中預告,由於新技術革命的影響,人類正麵臨著未來超工業化的文化的震蕩。80年代初期,隨著《第三次浪潮》等未來學著作的問世,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世界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與以電子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有直接關係。隨著電子計算機、光纖和衛星通訊的廣泛應用,信息的開發、存貯、傳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信息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資源其作用已經超過資本,形成了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信息產業。美國比爾·蓋茨微軟公司的出現即是知識經濟形成的標誌之一。此外,生命科技的迅速發展,新能源的不斷開發,人類向空間、海洋的不斷拓展,均在不斷地衝擊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大門,預示著社會新文明的誕生。同時,隨著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在人們的思想文化領域裏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重構與社會道德進步已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文化、教育在綜合國力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日漸顯著,人力資源的開發在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產生了全球性的影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眾多國家追求的發展模式,人、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將是人類21世紀的重大曆史性課題。與此同時,文化研究走出了閉塞的書齋,廣泛地拓展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商品生產中文化附加值越來越高,以文化為主要內涵,以信息為主要手段的高附加值的服務型經濟正在全球興起。經濟活動中文化力的作用日益強烈地表現出來,經濟與文化呈現出一體化發展的趨勢。總之,工業經濟的發展孕育了新的社會文明,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和文化建設鋪設了通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