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學術界關於市場經濟發展中“文化力”的研究與人類向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聯係,明確地指出和深入研究文化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方麵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拓展文化研究的領域,給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內涵,另一方麵,經濟的發展又產生了對文化的強烈需求並把社會文化發展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文化價值觀念推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成為判定現代人行為特征和方向的基本要素。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革首先依賴於文化價值觀念的更新。中國學術界在關於“文化力”的研究中,立足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強調科技創新和文化建設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揭示了由工業經濟向更高的經濟形態發展的某些趨勢,為我們迎接即將來臨的知識經濟時代提供了一些思想上的準備。
在未來的知識時代裏,文化力的研究與開發將會被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科技教育投入的增長,科技體製、教育體製的改革,全社會對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視必然賦予文化力發展中的智力因素以新的內容。知識成為資本將從根本上刷新社會價值觀念,給思想文化建設提出各種新的問題。隨著信息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主要的動力、重要資源和競爭要素,分析在信息社會裏,人們的智能與文化心理的形成與發展,是今後文化力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精神無論是在中國深化改革、邁向新世紀的偉大而艱巨的曆史進程中,還是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裏,都將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妄自尊大的民族,或者一個喪失了精神支柱的民族,均難以承受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衝擊。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建設方麵,文化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21世紀市場經濟競爭中,文化力的角逐將更加激烈,文化研究涉及的範圍將更加廣泛,文化力的核心問題即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育顯得至關重要。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不僅僅要有廣泛的知識,更要求具有運用知識、擴大知識、處理信息、追求卓越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知識經濟時代,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與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時代,是人的全麵發展和文化力充分發揮作用的時代。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知識經濟亦可稱作智力經濟,因為後者更偏重於對知識的運用與創新、人的潛能的開發、人的精神的複興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從而達到一種文化的自覺,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知識成為資本,並相應的使知識成為決定分配的要素,這將大大的改變知識的地位,使知識分子的作用更加顯著,這對於發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都將產生根本性的變化。知識分子在經濟與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已不再僅僅依托知識分子政策的製訂和實施,而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形成製度化的保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也不再隻是社會良知的呼喚,而成為全社會公認的準則。有關專家學者認為,知識將取代權力和資本,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做為先進生產力代表之一的知識分子,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將愈來愈重要。在其社會地位改變的同時,知識分子的思想觀念也將發生變化。在知識經濟時代裏,科學技術社會化的趨勢將更加突出,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國家力量的推動和組織,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全球和平與發展目標的組成部分,需要各國進步力量的聯合與共同推進,需要廣泛的合作,因此在知識生產的創造性過程中,人們的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將得到加強。同時,知識經濟要求生產者、勞動者知識化程度廣泛提高,在中國,做為工人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的知識分子,隨著知識的普及化與生產過程中知識含量的提高,與社會全體成員的聯係將更加廣泛、更加穩固。
知識經濟時代將對企業家的科技文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1996年信息基礎結構國際會議在北京通過的《信息時代宣言》指出:人類正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邁進,現代智能工具的廣泛運用,使人類智慧成為一種新的資本形態,人類經濟的增長再已不是一個以資本為中心的資本的積累與集中過程,而是以一個聰明的大腦為中心的組合各類資源的過程,它導致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絡將遍布世界的各自獨立的資源、能源、信息行業、技術市場聯係起來的能力正成為人類的第一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與科技的組合,企業家對知識資本的融集和使用的能力,將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決定因素。與此同時,企業文化建設中的科技文化和職業教育的比重也將大大增加,企業家做為一個社會群體在經濟、文化、科技建設中的作用將更加重要。
8、文化力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與作用
(1)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
隨著國際形勢的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曆史發展的主流。國際間的競爭,主要取決於綜合國力的競爭。進入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綜合國力的研究已突破了過去偏重於軍事力量的局限性,進入了綜合分析和評價的新時期。在綜合分析中,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理論分析與實踐分析結合起來,從而將綜合國力的全部內容即物質力與精神力融為一體,用直接量化或評估相結合的方法綜合測算綜合國力。近年來,中國的專家、學者在綜合國力研究方麵有了很大的進展。
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實際存在的綜合力量,它既包括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又反映一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資源、教育、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麵互相作用的狀況。黃碩風研究員在《綜合國力論》一書中談到,綜合國力是一個動態的大係統。孤立地強調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完整、準確地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綜合國力係統的主體:生存力、發展力和協同力是由資源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教育力、文化力、外交力等子係統組成的。陳秀英、塗勤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綜合國力評價指導體係與合成方法》一文中認為,綜合國力的構成主要為五大要素,即:
資源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
經濟實力: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總量、工業生產能力、農業經濟能力、能源供應能力、交通運輸能力、產業結構與經濟效益;
對外經濟活動能力:主要包括外貿、國際儲備等;
教育科技文化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
社會發展程度:主要包括結構指標、城市化水平、環保指標、通訊水平、人文發展指數(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受教育程度、人均壽命指標等)。
(2)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部分
在綜合國力的第一要素即資源能力一項中,人力資源即人的能力與素質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和四小龍均不屬於自然資源占有優勢,但卻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使綜合國力全麵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人力資源比自然資源更為重要。亞洲四小龍由於開發有教養的勞動大軍作為製造業的基礎,取得了經濟增長的奇跡。美國克林頓政府把職業培訓作為保證美國企業競爭力、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美國工商界普遍認為,美國工業要保持世界級地位,職業培訓至關重要。職業教育培訓投資的增長率,應高於企業其他方麵的增長率。德國實行企業與學校相結合的培訓,使德國的年青人同時接受學校教育與在職培訓。而且,職業培訓的過程,伴隨勞動者的一生。“不培訓,不就業”是德國勞動力市場的格言。任何人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必然接受相應的職業培訓,必然取得培訓合格證,才可以就業。要想改變職業,也必須參加轉業培訓,取得轉業培訓合格證,才能求得新的工作。這種全社會法製性的職業教育造就了德國員工的高素質,促進了德國人力資源的開發,推動了德國企業的蓬勃發展。海外華人經濟之所以有舉世矚目的成就,與其在教育上的投入具有密切關係。目前,在世界上最活躍的華人企業家,基本上都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和全麵的職業培訓。世界上不少著名企業家已形成以下共識:麵臨著一場智力和行動的挑戰,為了在明天的經濟中取勝,今天就必然改變你的企業,就必須大力培育高素質的員工。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基本要素,然而商品生產中的科技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越來越高,企業製度改革、企業文化建設在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活動中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愈來愈重要。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已成為現代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經濟實力的評估中,文化的因素,企業製度的因素不可低估。教、科、文能力是經濟發展的先導和巨大驅動力。教育、科技、文化水平是影響綜合國力的關鍵要素。隨著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反映科技、文化、教育、人才培育等方麵的各種因素變得愈來愈重要,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外經濟活動能力反映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程度,跨國營銷的商業文化力。國家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企業形象以及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也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社會發展程度,特別是其中的環保指標、通訊能力、人文指標等,隨著世界各國對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綜合國力影響越來越大。
通過對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曆史潮流中,“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