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1 / 3)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

任何一種新文化,都具有自身固有的本質特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高度文明與自由的文化,是一種現代化與世界化的文化,同時它又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的體現和反映,因而它具有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人民性、民主性、開放性等本質特征。

(一)嚴密的科學性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的。江澤民同誌在慶祝建黨70周年大會上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這就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決不僅僅是因為它在指導中國革命過程中起過巨大作用,並在現實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更重要的是因為馬列主義是在批判地總結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文化成果,體現著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它是一個開放性的與時代同步共進的科學理論體係。中國當代文化的現實發展可以說就是馬列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結果。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有步驟、有秩序地健康發展。鄧小平同誌曾告誡我們:思想戰線的同誌,“作為靈魂工程師,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0頁。由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本身就是科學理論,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文化必然具有科學的品格和科學的精神。

為了成功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鄧小平同誌反複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他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78頁。並進而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後,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64頁。毋庸置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也是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核心。文化是一種積累,同時也是一種創新,是一個在積累過程中不斷創新和在創新過程中不斷積累的人類文明生長過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根本問題上,生動地展現了二者辯證運動的深刻性。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文化的發展和理論的創新;沒有實事求是,就沒有文化的積累和理論的繼承,創新也就失去了支點。在文化建設上,解放思想就是要有敢於麵對現實提出的理論和文化挑戰的魄力和勇氣,克服僵化封閉、愚昧迷信思想,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站在曆史發展的高度,開創理論思維和文化建設的新境界。實事求是,就是要堅持唯物主義原則,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反對唯心主義、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理論聯係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因此,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深刻體現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性。

(二)強烈的時代性

文化作為一個曆史範疇,雖然它有超越時代的共同屬性,但作為一定文化的總體來講,總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不同社會具有不同性質的文化。一定社會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人類經曆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與之相應就有五種不同性質的文化。文化的這種時代性是十分明顯的。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並逐步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就要求社會主義的文化與之相適應,實現文化範式從舊到新的根本轉換。因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的基本特點,它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政治製度結合在一起,圍繞建設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