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濃鬱的民族性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現代化都不能建立在虛無上,而必須建立在一個被批判過的既有的文化傳統上。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五千多年,創造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作為過去時代的產物,固然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範等方麵有與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文化相衝突的一麵,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又有許多與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優秀內容和思想精華,是我們憑借著走向現代化的基礎,應當批判地繼承。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誌就深刻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加以總結,承認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499頁。所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構過程,同時也必須是對傳統的優秀文化弘揚與光大的過程。這種新文化承認原有文化的曆史繼承性,承認文化是在原有基礎上發展進化的;同時,這種新文化也承認文化在空間上的交流、民族間的溝通。社會主義新文化要真正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係,就必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就尤其需要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
(四)廣泛的人民性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體現和反映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質的規定性決定了它的內容和方向必然而且應當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二為”方向,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文化工作的生命線。
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是一致的,二者密切關聯。由於社會主義事業是群眾的事業,而現階段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也就是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文化工作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在本質上是相通的、統一的。前者著重強調的是文化工作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它從為人民服務的角度指明了我國文化工作的方向;後者著重強調的則是文化工作與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時代內容,它從文化工作與經濟基礎乃至整個社會製度的關係上劃清了我國文化事業與資本主義國家文化事業的根本界限。
堅持“二為”方向,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精神生產者的崇高的責任、神聖的義務。我們的文藝創作和各種文化活動必須時時刻刻、全心全意地把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服務對象,為群眾創造出最好的精神食糧,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他們所接受。與此同時,還必須在各種文化創造活動中體現人民群眾作為曆史創造者的應有的地位,應當積極發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整個文化活動的主人。在服務內容上,要直接表現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我國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與時代生活,用社會主義思想和健康積極的精神產品去影響和教育人民,幫助人民群眾提高精神境界,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更加自覺地以主人公的姿態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
(五)高度的民主性
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公有製基礎上形成起來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是比資本主義民主更高類型的民主;反映這樣一種經濟政治製度的文化,必然是具有民主精神的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社會主義製度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文化和擁有文化的權利和條件。隻有實行高度的、廣泛的社會主義的民主,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健康發展。鄧小平同誌指出:我們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正確方向的同時,必須“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0頁。這說明,堅持“二為”方向和貫徹“雙百”方針是根本一致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貫徹“雙百”方針,實行廣泛的社會主義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