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3 / 3)

民主都是具體的、相對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是保證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在文化工作中就是要保證廣大文化工作者沿著“二為”方向積極創造的自由,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工作有充分的發言權和參與權,把文化工作變成人民群眾的事業。要活躍文化氣氛,提倡不同學術觀點、學術流派的爭鳴和切磋,提倡同誌式的批評和反批評。要鼓勵深入研究我國建設和改革的現實問題,鼓勵創作更多的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好作品。此外,還必須積極開展同腐朽的、反動的文化作鬥爭,不允許毒害人民、汙染社會的東西泛濫,不允許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為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不但黨和政府部門要實行決策民主化,而且一切群眾文化團體都要在堅持“二為”方向的前提下,實行真正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真正辦成能代表全體成員意誌的群眾團體。

(六)充分的開放性

每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建設都離不開人類新的文明主流。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今日的文化發展趨勢,呈現出各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共同繁榮的局麵。對當今社會發展的這一趨勢,鄧小平同誌早有預見,並高瞻遠矚地為我們製定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他指出:“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418~419頁。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能搞閉關自守和狹隘的民族主義,必須堅持文化的開放性。在當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將自己的文化納入世界文明發展的軌道,否則隻能導致文化的落後。

文化交流是文化進步的動力。在文化的相互交流中,交流的各方可以吸收對方文化的精華作為發展本民族文化的營養,豐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可以從對方文化發展的經驗教訓中獲得教益,使自己不走或少走彎路;可以從雙方文化的比較中發現自己文化的弱點,以取對方之長補自己的不足;可以摸準文化發展的時代精神和時代潮流,發現本民族文化的時代差距,從而奮起直追。從曆史上看,中華文化就具有自覺的開放性。中華文化不僅本身是以中原文化為中心,廣取蠻夷戎狄之長熔煉而成,而且也是融合外來優秀文化的結果。如東漢以後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漢唐時期西域文化的引進,宋元以後又受到契丹、蒙古、阿拉伯文化,以及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等,實現了成功的文化交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對外開放和交流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為此,我們應該在立足本國的基礎上,充分學習借鑒、容納吸收外國先進的文化成果,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現代意識為取向,對其認真分析、鑒別,選擇和改造,吸取精華,剔除糟粕,以豐富發展自己。要堅持反對全盤西化,吸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必須做到“洋為中用”,在綜合中外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造出嶄新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