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質的提高與社會進步(1 / 3)

人的素質的提高與社會進步

全麵提高人的素質是

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人的素質是一切活動成效大小的關鍵。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狀況,不僅取決於經濟發展的水平,而且取決於人民的基本素質;一個國家的騰飛,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而且也表現在人民素質的提高上。人的全麵發展既是社會全麵進步的綜合體現,又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與社會進步互動的結果。因此,人的發展,尤其是人的素質的優化,對推動社會全麵進步有著直接的影響。馬克思曾經說過:在改造世界的生產活動中,“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94頁。

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以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有識之士力陳的觀點。1895年,維新派人物嚴複在天津《直報》發表的文章中,就提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變法主張。之後,梁啟超從總結戊戌變法失敗的曆史經驗出發,在《新民說》中,將嚴複的“民力、民智、民德”統稱為“民質”,並通過中西比較說明中國的落後和培育“新民”的重要。1921年梁啟超又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提出以“新心理”來“運用新製度”的主張。這些都表明, 當時中國的維新派已意識到提高人的素質對於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性。當然,維新派救亡存的目標,是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但他們對提高國民素質現狀與現代化之間差距的體悟,以及他們對提高國民素質對於中國現代化的必要性的認識,仍對我們極有啟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人的素質問題又擺在了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軍的中國人麵前。

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人的素質是曆史的產物,又給曆史以巨大的影響。”在推動社會全麵進步的一切因素中,歸根到底,人的自主活動及其相應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發展,是一切社會曆史現象中唯一的“自變量”,其他一切因素雖然在不同程度上對它起著促進或促退作用,但最終都是它的因變量。具體而言,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掌握和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就是說需要依賴人的理論思維和能力素質的優化。因此,人的素質的現代化,是社會經濟現代化的主體性前提。羅馬俱樂部已故主席A.貝切伊在《論人的素質》一書中斷言:解決人的問題應該先於科技、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在許多情況下,它還是這些變革的前提。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必然引起原有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的分化。由於心理、情感和認識的原因,分化的結果往往會發生與原有定勢相異的某種逆向傾斜。在這樣的轉折關頭,倘若疏忽了人的素質建設,就完全可能大量產生“主體性”迷失現象。諸如,過度物質化、功利化傾向,道德“滑坡”和個人行為失範等。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並不能自然衍生出符合科學性的道德精神,它必須通過自覺地灌輸與培養才能逐漸形成。

正反經驗反複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注重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能動作用,而且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生產力。人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我國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歸根到底需要依靠勞動者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關注和主人翁作用的發揮,需要在科學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下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掌握先進的勞動技能和文化知識的勞動者,進行科技和知識的創新。在我國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社會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不僅是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問題的核心,而且是解決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關係問題的核心。

廣義而言,素質是指人的一種內在身心狀態,尤其是這種身心狀態所處的水準。它是一個由多層次、多側麵和複雜機製構成的綜合體。優化我國公民的素質,主要指以下幾個方麵:

1、政治素質

政治素質是指人們的政治修養或人們的政治思想品質。在社會主義國家裏,人的政治素質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經過政治方麵的學習、鍛煉和修養而具備的政治方向、政治觀點、政治信念、政治覺悟及政治態度的總稱。它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占有統帥的地位。要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必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否則,就會成為一個政治立場模糊,不能始終同黨和國家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人。提高政治素質,在當前尤為重要的是要深入學習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正確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理論問題;積極貫徹和維護改革開放以來各項方針政策;努力探索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規律性,以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自覺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