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質的提高與社會進步(2 / 3)

2、思想素質

思想素質是指人們平時在思想上的修養。它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理想等方麵的內容。它是人的素質結構的精神基礎,在人們的活動中起“指南”和“方向盤”的作用。良好的思想素質有助於人們進行有效的自我控製,使人們自覺地運用社會主義的各種規範、準則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既正確地對待現實社會,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之間和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又通過自我監督,進一步完善自己。良好的思想素質,能改變各種不文明的心態,促使人們養成文明的舉止和行為。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步產生和形成的對世界的本質、世界各方麵的聯係和關係的根本看法。科學的世界觀決定著人們的思想方式並影響和製約著人生觀、理想和信念。人們用世界觀去觀察和對待人生問題,對人生產生一定的感受和認識,並形成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態度,這就是人生觀。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基本宗旨的無產階級人生觀,是社會主義新人為四化建設事業奮鬥不息的思想基礎。而崇高的理想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燈,是社會主義新人前進的動力。

3、道德素質

道德素質是指人們在道德方麵的修養。它主要包括道德行為選擇的能力、道德評價的水平、道德修養的好壞、道德品質的優劣等內容。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素質決定著個人對自身和他人的根本態度,道德素質的要求是要人們履行社會使命和職責。道德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並使“五愛”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體現出來,在全國各民族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建立和發展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係。這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道德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而不是脫離曆史發展的抽象概念。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經濟上還存在著多種所有製和多種分配形式的條件下,在全民範圍的道德建設中,應當肯定由此而來的人們在分配方麵的合理差別和思想境界客觀存在的差異;承認正當的個人利益,鼓勵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競爭,並確立相應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外,還應當發揚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提倡顧全大局、誠實守信、互助友愛和扶貧濟困的精神,用社會主義道德去反對一切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金錢至上、以權謀私、欺詐勒索等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和行為。

4、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文化素質是指人們通過學習和實踐,對科學與文化知識所理解、掌握的不同程度的狀態。它是人的素質結構的物質基礎。科學文化素質從理論形態上集中體現了當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當今世界,科學文化知識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成為推動曆史進步的重要力量。它既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又是一個民族文明水平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在當代中國,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如果說過去發展生產力主要靠增加人的體力支出,如延長勞動時間和增加勞動強度等,那麼,在科學技術發展日趨社會化的今天,則主要靠人的腦力支出,即勞動者對科學技術的掌握和運用,所以,要發展我國經濟,提高生產能力,實現四個現代化,就應當重視發展科學技術,重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使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同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適應。通過努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出千百萬有社會主義覺悟、掌握現代化生產技能的勞動者和各種專門人才,培養出大批懂得現代化管理的專業幹部,依靠人才優勢,才能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5、能力素質

能力素質是指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本領,包括人的認識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它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認識能力主要指人的感受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分辨能力,它們都是人們反映、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分析、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的能力。創造能力是人的最高級的思維能力。它的主要功能在於依據一定的理性認識材料進行改造製作,對事物發展的未來趨勢進行理想的塑造和方案的設計,以指導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從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綜合思維能力。它以唯物的、辯證的、係統的觀點為指導,以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線索,並運用獨特新穎的思維方法突破舊的知識組合框架,形成新觀點、新理論和新組合。培養和發揮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於科學文化的進步以至整個社會主義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能力是指人們把內在的潛能轉化為外在的物質活動及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這種能力促使人們實現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6、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指人的思維方式和人的意誌、情感、情緒等心理過程的總和。它是人的 素質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麵。在心理因素中,思維方式是一項重要內容。它通常是指人類理性認識的活動方式,是指人在認識外部世界與內在精神世界時所運用的手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理論的創新、方針政策的選擇和實施都與思維方式的革新緊密相聯。因此,優化人的心理素質,首先要優化人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人的情感、情緒和意誌等對人的活動起著調節和潤滑作用,對於人們接受新事物,正確處理各種矛盾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觀念轉變、價值重建、思維方式的更替等等。在新舊體製轉型期,麵對社會狀況的巨大變化和不斷湧現出的許多新事物,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必然會出現很複雜的情況。通常人的心理變化往往滯後於社會變化,人們對這種變化會感到不適應,因而對許多事情看不慣,以至產生煩躁、焦慮和抵觸情緒,這便使主觀因素的作用突出出來。為了及時消除主觀因素的消極影響,就需要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為此,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