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質的提高與社會進步(3 / 3)

上述各種素質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它們的內在統一就構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成員完整的素質結構,同時也是對社會主義公民的綜合要求。人的素質除心理、生理方麵的狀況有某些先天的因素外,其餘都是在後天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因而具有可塑性。然而人的素質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與人的心理定勢和思維定勢的穩定性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就是由這些定勢造成的。這種穩定性,即使素質的造就“非一日之寒”,也使素質的改變無法“一蹴而就”。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加強對公民的素質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人的素質優化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係統工程,應當從四個層麵立體式開展有效的素質教育。

一是學校教育層麵。學校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的基本途徑,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的潮流。學校教育不能隻傳授知識,應注重學生的能力開發和人格教育,應以開發受教育者身心潛能,完善和全麵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目的,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精神、開拓進取精神、堅韌不拔的意誌力、建設未來的使命感等。在課程設置上,要考慮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在未來21世紀,要求大多數人成為具備綜合知識的通才,以便適應不斷變化著的、流動著的職業需求,為了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管理體製,製定出既符合當前教育狀況實際又具有引導性的政策。

二是社會教育和社會文化層麵。社會教育和社會文化都是社會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的社會人文環境,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社會教育不僅指各種培訓班、講習班、電大、夜大和業餘社會團體的活動,更指通過電視、廣播等大眾傳媒來宣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各級社會組織應為優化人的素質提供合理的機製和措施。可以通過建立競爭機製,在實行平等競爭中,培養人的進取精神、創造性思維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建立動力機製,以動力的方式激勵人,使人對其活動享有必要的獨立自主權,尊重人,關心人,使其各盡所能,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人的個性、能力和創造性,促使人們在實現自身價值的社會實踐中,自覺地充實自我、改造自我,通過建立約束機製,實施必要的規章製度,采取某些硬性措施,以約束的方式引導人。實踐證明,“人治”的社會,不可能培育出優良的國民素質,隻有高度民主的“法治”社會,才能為提高人的素質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和人文環境。完善的民主與法製,是促使社會文明進步和人的素質提高的政治保證。

三是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層麵。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成長的第一搖籃。家庭也是民風、民俗以及各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賴以流傳承繼的場所,家庭對人的素質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無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有無良好的家風與家教,是能否培養出高素質人才的首要一環。所以,提倡文明的家教、家風,自覺優化家庭文化和家庭教養的環境,應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環節。

四是社會個體成員自我修養、自我教育層麵。人的素質即指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又指每個社會成員的個體素質。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為提高社會成員個體素質提供了外部條件,而這些條件隻有通過個體成員的內在因素才能發揮作用。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這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質,而且能以良好的自身素質參與建造優良的人文環境,為形成健康的社會風氣作出一份貢獻。

在進行人的素質建設中,廣大領導幹部要帶頭提高自身素質。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社會最有效的榜樣是領導階層。領導階層不僅擔負著管理社會、教育群眾等重要責任,而且還代表著社會優秀群體的素質水準。這是由我國社會的性質與各級領導的選拔製度所決定的。如果領導幹部做不到的事卻要求群眾做到,領導者就失去了道義力量和號召力量。無疑,領導階層嚴於律已,做群眾的表率,乃是整個素質教育能否搞好的關鍵。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隻有全麵增強人的現代綜合素質,才能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把充滿生機和希望的中國帶入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