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與現代化建設(1 / 3)

民族精神與現代化建設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體精神,是整個民族文化的靈魂和升華。它集中表現了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客觀自然環境和社會曆史條件下建構自己生活的獨特方式,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獨特性格和風貌。它對本民族的發展起著激勵和鼓舞作用,對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起著促進、推動作用。

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積澱和結晶,是中華民族形成的基本條件,又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要。沒有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就很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優秀傳統,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從現代社會發展的角度考察,中華民族精神的積極層麵,大致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麵:

1、自強不息、革新進取的精神

《易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不斷地向前運行發展,是自然界的規律,君子以此為榜樣,剛強不屈,努力向上,堅韌不拔,決不懈怠。這是對中華民族基本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重視“剛”,他的生活態度是“為之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這是一種積極有為的態度。孟子也認為,人無論是活在太平盛世還是處於動亂年代,都要奮鬥不息。凡成大事立大業者少不了曆盡艱辛,飽嚐苦難。基於此,他寫下了激發人們奮鬥的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這種剛健自強、革新進取的精神在兩千多年的曆史發展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古往今來許多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奮發向上,不斷前進。同時對一般民眾也產生了強烈的激勵作用。“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為也”(《史記·太始公自序》)。這段有名的記載,反映了中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奮起抗爭的精神狀態和堅韌不拔的意誌。正是這種民族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華民族的自立和反抗壓迫的精神,以及不斷學習、不斷前進的精神。今天,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需要發揚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奮發有為的文化傳統。

2、注重人格尊嚴,強調道德自覺的主張

中國古代的儒家和道家都強調人的自覺。所謂人的自覺就是認為自己是一個人,人應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必求助於超自然的神。儒家強調人的道德覺悟,孔子對弟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主張在個人道德主動性的發揚中來完善人格,來享受至高無上的精神幸福,從而達到至人、聖人、真人、完人的目的。孟子認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這裏突出了主體的自我選擇,它不是服從於外在權威的神,而是聽從自身內在的“所欲”,即無上的道德命令。儒家宣揚人的自覺的思想可以稱之為古代的人本主義。這種人本思想一方麵注重人格尊嚴,如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述而》)。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另一方麵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易傳·係辭下》),主張“以天下為己任”。這種樸素、深湛的思想又被後人發揚光大,像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閃爍光華的名言,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操美和氣節美。崇尚氣節、講求情操的文化傳統,培育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和廣大人民的正義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特別是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人們總是以大局為重,用不屈不撓的鬥爭,來挽救國家民族命運。曆史上無數民族英雄的出現,便是有力的證明。人格價值的思想是雖舊猶新、曆久常新的。它在我國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