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與現代化建設(3 / 3)

6、生態平衡,天人協調的精神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從先秦時代到明清時期,我國大多數思想家、哲學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獨特現象。先秦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把人應該遵循自然規律作為最高的準則。儒家也提出“天人合一”、“天人交勝”,重視對“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關係問題的探索。孟子主張盡心、知性、知天、提出“上下與天地同流”的理想境界。古人一般都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萬物同類,因此人對自然界應取順從、友善的態度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這種對自然比較尊重、寬容的精神,一方麵反映了長期是自然經濟占支配地位,另一方麵的確有利於保護大自然,有利於生態平衡。現代,發達國家早已實現了“工業化”,有的進入“後工業化”。科學技術和製造業等的高度發展,又是以追逐最大利潤為杠杆,這就造成許多國家以至世界性的對天然資源的過度掠奪和驚人浪費,環境嚴重汙染,從而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平衡嚴重失調。麵對嚴酷的現實,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時,古人樸素的天人觀,確有可資借鑒的長處。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決不能照搬他國的現代化模式。既要借鑒他國的經驗,學習吸收其生態科學、環境科學的研究成果,又要弘揚本國優秀的天人協調發展精神,使中華民族“天地人”整體和諧、協調發展的精神,得到新的內容和發展。

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理想信仰和道德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靈魂,長期以來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及道德觀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民,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彼此認同的思想文化紐帶。即使長期生活在西方社會中的炎黃子孫,也沒有被完全西化,仍然保持著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有著與國人相似的價值追求。

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是同中華民族各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它不是靜態的存在,而是與時俱進,具有不斷創新的能力。中華民族的自強進取精神,求實傳統,寬闊的胸懷和崇高的愛國熱忱等,既在中國曆史上有其時代性,同時又有超越各個時代的普遍意義和恒久價值。中華民族現在正處在一個偉大時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國人民正為之奮鬥的宏偉目標。我國的現代化是後發外生型現代化,缺少現代化因素的積累準備階段。在短時期內要完成從傳統、封閉、落後的社會形態向現代化的曆史轉變,麵臨著許多特殊的問題,諸如傳統體製的瓦解與新體製建立的艱難;新目標的要求與廣大勞動者素質、能力低下的矛盾;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思想觀念陳腐和法治觀念淡薄等傳統慣性並存的問題,以及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等等。此外,由於我國現代化起步較晚,又麵臨著極為不利的國際大環境,在業已形成但又並非完全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尚處於較為被動的地位。當今整個世界又已陷入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嚴重的困境之中,自然環境也不如早發國家優越。中國又是一個多人口、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其現代化曆程的複雜性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處在這種矛盾紛繁、困難重重的情境下,既需要在精神文化方麵從外部引入動力因子,以增進活力;而且也要借助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偉力,充分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凝聚功能、整合功能,弘揚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才能提高中國人民應付挑戰的能力,全方位地調動起全部力量,以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