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人際關係的特點(1 / 3)

社會轉型期人際關係的特點

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黨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理論探索,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正確抉擇,把我國社會帶入了一個新的全麵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轉型是質的意義上的社會整體的嬗變。我國目前的社會轉型可從多方麵描繪其實質:從產品經濟、計劃經濟體製的社會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體製的社會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型;從倫理型社會向法製型社會轉型。從哲學角度分析,社會轉型包括三種涵義:第一,是社會發展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社會轉型是社會基本矛盾演化的必然結果,體現著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切社會規律的運行和實現都高不開主體的活動,而主體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因而社會轉型是社會主體追求自己的目的的結果。第二,是製度規範層麵、思想文化層麵等各個社會領域的全方位變革。第三,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人的生存和發展狀況的轉變和社會結構的關係的轉變是社會轉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理論和實踐清楚地告訴人們,社會轉型的基礎是經濟領域的轉型,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變革與重建。因此,我們應當看到,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換,必將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麵產生重大影響,調整和改變人們既成的各種關係。人際關係在這一轉換過程中也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

人際關係是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關係。在家庭中,它表現為夫妻、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在社會上,它表現為上下級之間、親戚朋友之間及工作對象之間的交往。人際關係由人際溝通、人際情感和人際心理三個方麵組成。三個方麵的作用,直接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與變化,貫徹於人際關係的全部內容之中,是人際關係的中樞神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人際關係的新變化表現在很多方麵,其中比較重要的方麵,首先是人際交往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交往是社會群體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紐帶。在現代文明社會,任何一個組織內部如果彼此隔絕、心扉關閉,其各個成員就不可能心情舒暢、睿智迸發,成為具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有效群體。同樣,任何一個地方,如果人與人之間缺少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也不可能形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環境。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媒介進行思想與行為的交流與溝通。不言而喻,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交往具有極大的普遍性。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獲得了一定的自由與獨立,社會交往呈現出強烈的自主性特征,人們的交往行為呈現出新的風貌。主要表現在:交往範圍的廣泛性。交往內容的豐富性。交往形式的多樣性。如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直線式交往正讓位於四通八達的網絡式溝通,以家庭和親友維係的個別交往也轉向於各種協會形式和聯誼會形式的社會交往。交往原則的規範性。要求人們在交往中形成和尊崇新的行為準則和習慣。交往對象的選擇性。在交往對象上,人們越來越注意克服盲目心理,堅持自覺選擇,以保證交往方麵和目標與自身需求的一致性,從而實現交往的意義和價值。其次是人們相互交往的功利意識日益加強。在交往中,人們重視利益與效率,而情感因素、倫理觀念則不斷弱化,人際交往中不知不覺滲透了等價交換原則,經常地、普遍地表現為一種經濟交往。對此,有人褒獎為“曆史的進步”,也有人哀歎是“世風日下”。這是當前最有現實感,又格外引人注目的問題之一。

人際關係的新變化,是人們市場經濟意識增強的產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社會生活中富於生機的新質因素與形形色色的舊質因素之間滲透、並存甚至衝突的現象往往十分明顯,因此,人際關係在這種變革中具有二重性特征,其產生的效應也具有雙重性:既有為新觀念形成、新道德建設創立契機的一麵,又有損害優秀傳統道德的一麵,因而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肯定或否定。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關係的新變化,其正麵效應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市場經濟促使人們形成了強烈的競爭意識。競爭是人們主動改造自身與環境關係的選擇,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超越、相互衝突的形式。競爭產生於人的主觀需要和客觀可能的差異,它不久是個體和群體發展的動力,而且是社會進步的杠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像一條鞭子,催促著人們前進、再前進。任何個人、任何群體如果沒有危機感,不思進取,就難以生存和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種你追我趕、相互超越的氛圍正在形成。所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具有高度的主觀自覺性。市場經濟為每個人實現自身需求和期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條件,但具體的機遇往往是稍縱即逝的。誰不能搶抓機遇,爭取主動,誰就會被拋到後麵,甚至被淘汰。因此,人們隻有積極主動地自加壓力,提高素質,才能在競爭中占據上峰。在競爭過程中,競爭者為了“擊敗”對手,因而在競爭、應聘、爭項目、擠市場時,需要自強不息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自勵性,才能在“爭強好勝”中展示自我、實現自我。具有這些特點的競爭,是形成主體奮發向上的內驅力,是推進社會進步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