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人際關係的特點(2 / 3)

二是市場經濟促使人們形成進步的價值觀。人際關係是與社會經濟互為前提、互為製約的。作為文化價值觀的人際關係,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反過來,人際關係的觀念、內容和方式也製約和影響著經濟基礎。我國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也有著可貴的價值觀念和美好的傳統道德。但從總體上說,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植根於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比如,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曆來是崇義貶利或重義輕利的。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曆來被儒者奉為信條。這種輕視經濟利益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反映了封建統治者鄙視勞動群眾和物質生產勞動的唯心史觀,其深刻根源在於產生它們的生產方式是自然經濟。這種價值觀和道德觀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消極作用。建國後,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雖然受到了多次不同程度的衝擊,但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計劃經濟體製下,人們形成的基本思維定勢依然是:重道義,輕利益;重理想,輕實際;視金錢為“鄙俗”,視賺錢為“不義”。這種價值觀和道德觀,嚴重挫傷了人們銳意進取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與市場經濟下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大相徑庭的。早在80年代初,鄧小平基於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曆史時期的社會實際,多次提出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以實現共同富裕的主張,這一觀點,在中國曆史上,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都是一個大膽的、頗具魄力的新思維。重視個人幸福,主張致富光榮,是符合曆史唯物主義的,是對傳統義利觀的有力衝擊。

市場經濟通行的是以等價交換為核心內容的價值規律。它承認人們合法追求個人利益的正當性。進入市場的各經濟主體,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利益,必然在生產流通等方麵展開優勝劣汰的競爭,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價值規律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競爭規律等發生作用的結果,必然能夠激發經濟主體的活力,促使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重義輕利是不可能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站住腳的。市場道德隻要求人們遵照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利人的前提下利己,通過利人來實現利己,但絕不允許用損人的手段達到利己的目的。所以,義利並重的價值道德取向,是人際關係符合曆史發展的新變化。

在充分肯定人際關係變化正麵效應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新體製尚在形成中,舊的體製和社會關係仍在發揮其功效和作用。此外,一些人把市場道德原則不加限製地擴大到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腐蝕人們的靈魂,敗壞社會風氣,導致極大的思想混亂和社會混亂,導致人際關係上出現不容忽視的負麵效應。其負麵效應有如下表現:

1、人際交往中出現“三本位”現象。一是“情本位”現象。在人際交往中,一些人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不惜調動一切力量,加大“感情投資”,展開“人情攻勢”,編織“人情網絡”,依靠拉關係,走後門,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二是“權本位”現象。由於政治體製中缺少必要的權力製衡和權力監督,助長了一些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觀念的滋長,以及一些地方權權交易、權錢交易行為的發生。一些幹部依靠自己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解決子女或親屬的就讀、就業、晉升等問題,在群眾中造成極壞的影響。三是“緣本位”現象。這裏講的“緣”包括血緣、業緣、地緣。今天,有些地方血緣關係仍然是一種無形的“財富”,致使一些單位親緣關係不斷擴大,幾乎成為“家族群體”;有些地方利用業緣關係搞行業壟斷;還有些地方依靠地方保護,設置關卡,分割和封鎖各種市場,排擠和打擊競爭對手。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種負麵力量。

2、真誠情感失落、經濟色彩普泛。“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際交往中真誠、熱情地對待他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誼。可近年來因商業贏利原則的泛化,一些人隻想獲取,不願奉獻,價值天平上所有的砝碼均為功利。為此,道德原則可以當成“廣告詞彙”,真誠的友情可以冷卻為虛情假義,甚至在人命關天之時,照樣可以討價還價。這種以“我”為核心,極端狹隘自私的人,在社會大舞台上,永遠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在人際交往中,還有一些人金錢至上、見利忘義、處理人際關係以方便有用為原則,能夠給自己帶來好處、對己有用的人才去交往。人際交往滲透等價交換原則,你送我多大的禮,我回你等量價值的禮;你送我多少東西,我給你辦多大的事。人際關係的經濟化,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了相互排斥的離心力,近利遠義,重錢輕德,失去情感和愛心,變得冷酷和麻木。

3、圓滑的人際行為方式。市場經濟步入我們的生活後,人們之間的利益格局和利益關係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由此必會引發一係列人際矛盾和衝突。每個社會成員應學會把握自身,正確處理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但現實中,當人生目標不能如願實現,正義也難以走入聖殿的時候,一部分人往往會在無情的現實麵前變得“精明”、“乖巧”起來。一些國人人格習性中固有的“與世無爭”、“隨和從眾”的消極心理便“進化”成攻於心計、善於周旋的積極心態,編織出現現代關係網。他們謹慎處事,順從忍讓,唯命是從,唯恐觸犯權勢,失去了應有的人格和尊嚴。為了維護個人利益,有的人溜須拍馬,投其所好,在權貴麵前不講原則,不辨是非;阿諛逢迎,顛倒黑白。有的人見風使舵,善於周旋,是各種關係網上的“不倒翁”。他們在上司麵前甘為奴仆,在下級麵前擅當主子,總能比較機智、巧妙地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色,是典型的封建等級意識和現代市儈習氣結合的產物。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圓滑的人際行為方式,都是以放棄正直、倫理和法理原則為代價,選擇的是違理或悖理的為人之道。